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2.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对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下面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下右图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有( )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塬、梁、峁地貌发育完整。合水县居民区全部位于塬面上,该县把“固沟保塬”工程作为创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抓手之一,全力建设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下图示意合水县塬-梁-峁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促使大塬向残塬演化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侧向侵蚀 B.下切侵蚀 C.溯源侵蚀 D.流水磨蚀
6.推测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重点实施对象是( )
A.大塬 B.残塬 C.树杈梁 D.似圆峁
7.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有效措施是( )
A.坡面植被恢复 B.塬面水沙集蓄
C.沟头打坝建库 D.推进沟道渠化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不足,又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使这一生态问题有了明显改善。读贵州省某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区 地貌类型 海拔(m) 大于25°坡地比例(%) 气候特征 降雨量(mm) 石漠化等级 人口密度(人/km2) 治理时间(年) 农业发展模式
鸭池 高原山地 1320~1735 25 温凉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2 2006 2010 粮食种植
红枫湖 高原盆地 1240~1450 10 湿润 1200 轻-中度 259 2001 2010 生态畜牧
花江 高原峡谷 440~1410 41 干热河谷 1100 中-强 147 1996 2010 经济林
8.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9.对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
B.重点治理中-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薪炭林为主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蚂蚁森林是一项旨在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用户通过低碳行为在手机里养成一颗虚拟树后,该公司会在选定区域种植一棵真树。目前有5亿人在阿拉善、鄂尔多斯、通辽、兰州等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种下了1亿棵真树,种植面积达140万亩。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适宜栽种的树种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该项目工程建设对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义有( )
A.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粮食生产
B.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缓荒漠化进程
C.提高空气湿度,显著增加降水
D.扩大经济林面积,提高居民的收入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下图)。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退化严重,并时常受沙尘暴的侵袭。1994年起,乌兰察布开始重建生态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对当地传统燕麦种植采用“一早三改”方式进行改良。引进坝莜等早熟品种,从传统的秋季耕地松土,春季播种压实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导致乌兰察布耕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极少 B.人类活动不合理,过度开垦
C.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D.冬春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
13.“一早三改”方式有利于耕地改良,其主要作用是( )
A.免秋耕可减轻冬春风力侵蚀 B.晚播利于保水保肥
C.早熟品种可少消耗土壤肥力 D.密植可增加有机质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14.从下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④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
B.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
C.在草原上多放养牲畜
D.砍伐沙漠地区灌木用作燃料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北方农牧交错带处于东亚夏季风的尾部,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促使农牧分界线多次进退,并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
科尔沁沙地地处西辽河平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疏林草原,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成为京津冀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据统计,科尔沁地区每年因风沙灾害而减产的农田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且南部地区更严重。自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尝试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其中“两行一带”(两行灌木之间种草)林草复合经营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及2000~2013年科尔沁沙地气象条件变化。
(1)简述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
(2)根据图中信息,推测2000~2013年科尔沁地区荒漠化防治压力的变化趋势。
(3)简述科尔沁地区通过“两行一带”模式治理荒漠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森林沼泽化(如下图所示)是陆地沼泽化的一种,一般是森林在采伐或焚烧之后,减少了地面水分蒸发,又拦截了部分地表径流,致使土壤过湿或地表积水,森林不断退化,湿生草类和藓类植物蔓延,森林最终演化成沼泽的过程。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林间空地的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展,恶化了树木的生长环境,造成树木枯梢、生长缓慢或大量死亡。在季节性冻土或永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也易引起森林沼泽化。
(1)推测在永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易引起森林沼泽化的原因。
(2)简述森林沼泽化对森林环境的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描述,提出防止森林沼泽化的措施。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图左),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上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粘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1)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虎口风沙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2)推测民勤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3)说明民勤县“方格沙障+梭梭林”治沙模式的优势。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28.68°N,115.85°E)南郊,距南昌城区28千米,多沙山和沙洲,面积达30平方千米,有“江南第一沙漠”之称,已是当地热门旅游景点。研究发现,厚田沙漠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的为0.35mm(西北干旱地区平均粒径约为0.016—0.24mm),起动风速达8米/秒(起动风速指能使地面沙粒开始移动的风速,西北干旱地区的起动风速平均约为4.5米/秒),冬春季东北风频率大,风沙活动剧烈。受偏南风影响,每年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明显。下图是厚田沙漠位置图。
(1)分析厚田沙漠冬春季风沙活动剧烈的原因。
(2)解释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大的原因。
(3)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解释厚田沙漠风沙起动风速更大的原因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9月28日在新疆南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铁路建设工地上,和田至若羌(简称“和若”)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稳稳落下,标志着南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正式“闭环”。
材料二:沙漠中修路首先要解决风沙问题。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建设中总体方针“先防后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其中先防是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高1.5米的高立式沙障;第二道防线是0.8米高的中立式沙障;第三道防线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芦苇方格。而“后治”即做好铁路建设防沙工程的植物防护。
材料三:图1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图2从左至右依次为沙障、芦苇方格、和若铁路上的“过沙桥”。
(1)据图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的分布特点。试从地形、水源、聚落等方面简要分析原因。
(2)从材料二中的治沙措施中选一例说明它在治沙中的作用。
(3)说明设计“过沙桥”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2.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
【答案】1.B 2.A
【解析】1.由图可知,区域沙漠广布,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边缘地区,由此推测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南侧高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北侧沙漠广布,河流主要补给水源应是高山冰雪融水,A错误。图示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沿途蒸发下渗严重,水量逐渐减小,甚至在沙漠中断流,因此上游流量大于下游,B正确。该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河流水量小甚至断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C错误。因该地区河流水量较小,侵蚀能力较弱,河流含沙量较小,D错误。故选B。
2.根据图中山脉、沙漠分布以及省界轮廓可知,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甘肃省。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温带草原牧区,该地区看到的可能性小,A选项符合题意。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我国塔里木盆地,途经甘肃河西走廊;古长城遗迹西至我国甘肃;沙漠和绿洲边缘地区,为防止风沙入侵,存在草方格沙障。因此BCD选项中的景观都有可能在该地区看到,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在温带草原牧场区,放牧过程中,牲畜需要饮水,需要打水井。水井周围,大量的牲畜集聚践踏,草场过度利用,过度用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对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下面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下右图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有( )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
【答案】3.C 4.A
【分析】3.前15分钟,平整坡面的输沙速率增加较快,是由于无任何治理措施,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量较大,且径流速度较快,导致输沙速率大,①③正确;雨水下渗较少,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强度相同,④错误。所以选C。
4.单个小鱼鳞坑容纳的径流量小,但数量较多,因此,出现强降水时,小鱼鳞坑更易被损毁,但小鱼鳞坑数量较多,容纳的径流量较大,坡面径流量小,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土壤侵蚀因素,是指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总称。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在现代侵蚀过程中,这两大因素相互制约又密切联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素。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塬、梁、峁地貌发育完整。合水县居民区全部位于塬面上,该县把“固沟保塬”工程作为创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抓手之一,全力建设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下图示意合水县塬-梁-峁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促使大塬向残塬演化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侧向侵蚀 B.下切侵蚀 C.溯源侵蚀 D.流水磨蚀
6.推测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重点实施对象是( )
A.大塬 B.残塬 C.树杈梁 D.似圆峁
7.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有效措施是( )
A.坡面植被恢复 B.塬面水沙集蓄
C.沟头打坝建库 D.推进沟道渠化
【答案】5.C 6.B 7.A
【分析】5.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大塬向残塬演化的过程,就是沟谷侵入塬面,使得塬面破碎的过程,其主要地质作用应为溯源侵蚀,C正确;侧向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形成过程中,使河流变宽;下切侵蚀使河床变深;流水磨蚀是指岩石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被磨圆,形成卵石,均与题意不符,ABD错误。故选C。
6.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县居民区全部位于塬面上,梁和峁上没有聚落和耕地,塬向梁演化的实质就是残塬向树杈梁演化,残塬是发生塬梁演化的重点区域,因此是“固沟保塬”工程的重点实施对象,B正确,CD错误。与残塬相比,大塬塬面宽广完整,在塬边流水侵蚀作用较弱,A错误。故选B。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坡面植被恢复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实现保塬的目的,A正确;塬面较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不适合开展水沙集蓄工程,B错误;沟头是溯源侵蚀的重点区域,应该进行加固防护,不适合打坝建库,C错误; 由材料可知,该地推进"固沟保塬"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不是推进沟道渠化,D错误。故选A。
【点睛】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不足,又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使这一生态问题有了明显改善。读贵州省某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区 地貌类型 海拔(m) 大于25°坡地比例(%) 气候特征 降雨量(mm) 石漠化等级 人口密度(人/km2) 治理时间(年) 农业发展模式
鸭池 高原山地 1320~1735 25 温凉湿润 863 潜在-中度 5132 2006 2010 粮食种植
红枫湖 高原盆地 1240~1450 10 湿润 1200 轻-中度 259 2001 2010 生态畜牧
花江 高原峡谷 440~1410 41 干热河谷 1100 中-强 147 1996 2010 经济林
8.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9.对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
B.重点治理中-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薪炭林为主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
【答案】8.D 9.A
【分析】8.读表格,鸭池气候温凉,蒸发少,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区,不是干旱区,A错。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B错。坡地比重较高,但低于花江,不是最高,C错。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比另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D正确。故选D。
9.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A正确。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B错。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C错。 该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并不合理,D错。故选A。
【点睛】石漠化属于水土流失问题,对于水土流失,需要理解其发生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潜在因素):水土流失强度与地形坡度、降水多少和强度呈正相关,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还与土壤的疏密程度有关。 ②人为因素(主导因素):主要是指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蚂蚁森林是一项旨在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用户通过低碳行为在手机里养成一颗虚拟树后,该公司会在选定区域种植一棵真树。目前有5亿人在阿拉善、鄂尔多斯、通辽、兰州等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种下了1亿棵真树,种植面积达140万亩。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适宜栽种的树种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该项目工程建设对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义有( )
A.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粮食生产
B.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缓荒漠化进程
C.提高空气湿度,显著增加降水
D.扩大经济林面积,提高居民的收入
【答案】10.A 11.B
【分析】10.梭梭树和沙柳适合在干旱地区生长,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气候干旱,①②正确,华山松喜温和凉爽、湿润气候;冷杉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常在高纬度地区至低纬度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的阴坡、半阴坡及谷地,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由材料可知,该项目工程建设,有5亿人在阿拉善、鄂尔多斯、通辽、兰州等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种下了1亿棵真树,种植面积达140万亩,因此可以减缓荒漠化进程,B正确;并不能显著增加降水,C错误;西北地区种植的树是防风固沙的,不是作为经济林,D错误;植被增加了,可减小昼夜温差,A错误。所以选B。
【点睛】华山松,阳性树,但幼苗略喜一定庇荫。喜温和凉爽、湿润气候,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气温多在15℃以下,年降水量600—15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0%。耐寒力强,在其分布区北部,甚至可耐—3l℃的绝对低温。不耐炎热,在高温季节长的地方生长不良。 喜排水良好,能适应多种土壤,最宜深厚、湿润、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下图)。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退化严重,并时常受沙尘暴的侵袭。1994年起,乌兰察布开始重建生态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对当地传统燕麦种植采用“一早三改”方式进行改良。引进坝莜等早熟品种,从传统的秋季耕地松土,春季播种压实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导致乌兰察布耕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极少 B.人类活动不合理,过度开垦
C.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D.冬春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
13.“一早三改”方式有利于耕地改良,其主要作用是( )
A.免秋耕可减轻冬春风力侵蚀 B.晚播利于保水保肥
C.早熟品种可少消耗土壤肥力 D.密植可增加有机质
【答案】12.D 13.A
【分析】12.由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地降水为200mm-4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故排除选项A;选项B为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内蒙古高原地面较平坦,故排除选项C;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早,降水稀少,冬春风沙天气多,风沙侵蚀严重,D正确。故选D。
13.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多大凤,“一早三改”可以减少冬春季节对土壤的侵蚀,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保持。免秋耕改为播前耕利于防止冬春因土地翻耕后风力较大导致侵蚀加剧,A正确;晚播、早熟品种、密植对耕地的改良作用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土壤退化的表现主要有: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稀疏的植被受破坏,壤沙化,就是严重的土壤退化现象。土壤侵蚀(风蚀和水蚀)是导致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也导致土壤退化。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14.从下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④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
B.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
C.在草原上多放养牲畜
D.砍伐沙漠地区灌木用作燃料
【答案】14.A 15.A
【解析】14.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水蚀和盐渍化以及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①③正确,A正确;沼泽化不属于荒漠化,我国没有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②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15.草原上退耕还牧,可以保护草场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正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都会加剧土地荒漠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水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北方农牧交错带处于东亚夏季风的尾部,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促使农牧分界线多次进退,并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
科尔沁沙地地处西辽河平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疏林草原,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成为京津冀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据统计,科尔沁地区每年因风沙灾害而减产的农田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且南部地区更严重。自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尝试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其中“两行一带”(两行灌木之间种草)林草复合经营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及2000~2013年科尔沁沙地气象条件变化。
(1)简述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
(2)根据图中信息,推测2000~2013年科尔沁地区荒漠化防治压力的变化趋势。
(3)简述科尔沁地区通过“两行一带”模式治理荒漠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答案】(1)地处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区域环境承载量较小,易受人类活动破坏;降水变率大,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季节多大风,风力侵蚀强,土地沙化严重。
(2)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起沙风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趋于湿化,为荒漠化逆转提供较好的气候条件,荒漠化防治压力得到缓解。
(3)“两行一带”模式会增加劳动力投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效益;林草复合经营能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分析】本大题以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及2000~2013年科尔沁沙地气象条件变化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牧交错带附近自然地理环境的脆弱性、荒漠化成因、荒漠化治理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1)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可从气候、土质、植被、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承载力等角度分析作答。首先,农枚交错带附近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次,交错带多位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交界带附近,其西北部气候干早,多大风,风力侵蚀强,土地沙化严重;再次,植被覆盖率低,植物生长慢;最后,农牧交错带地处我国地理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受人类活动破坏,环境承载量较小。
(2)据图可知,降水量波动上升,气温、起沙日数缓慢下降,当地由以前的干热易起沙变成趋于湿化、蒸发减少。不易起沙,气候条件明显好转,荒漠化治理压力缓解。
(3)效益从经济、社会、生态入手,此题只用答经济、生态两方面。该模式需要种树种草,需要大量人工投入,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当地的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林草复合经营能提供多种产出,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也能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持续资金,实现生态与经济互补。
【点睛】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森林沼泽化(如下图所示)是陆地沼泽化的一种,一般是森林在采伐或焚烧之后,减少了地面水分蒸发,又拦截了部分地表径流,致使土壤过湿或地表积水,森林不断退化,湿生草类和藓类植物蔓延,森林最终演化成沼泽的过程。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林间空地的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展,恶化了树木的生长环境,造成树木枯梢、生长缓慢或大量死亡。在季节性冻土或永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也易引起森林沼泽化。
(1)推测在永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易引起森林沼泽化的原因。
(2)简述森林沼泽化对森林环境的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描述,提出防止森林沼泽化的措施。
【答案】(1)在水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地表水下渗困难,易造成土壤过湿;土壤水分长期饱和,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含氧量少,导致林木退化或死亡等。
(2)林木大量减少;森林面积下降;森林物种减少,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减少森林的采伐与焚烧;对沼泽化土壤进行排水处理等。
【分析】本大题以森林沼泽化为背景材料,涉及森林沼泽化的原因、森林沼泽化对森林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防止森林沼泽化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永冻层分布的山区林地,地表水难以下渗,蓄水能力增强,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造成土壤过湿或地表积水;土壤水分长期饱和,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含氧量少,导致林木退化或死亡,林下植物逐渐被喜湿植物替代,湿生草类和藓类植物蔓延,森林最终演化成沼泽,从而形成大面积的沼泽。
(2)森林沼泽化导致林木退化或死亡,会使林木大量减少;森林不断退化,湿生草类和藓类植物蔓延,森林面积下降;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减少后,动物的栖息地也会大量减少,森林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没有了生产者动物会缺少食物,破坏了食物链,导致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森林物种减少,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3)据材料可知,森林沼泽化一般是森林在采伐或焚烧之后形成的,减少森林的采伐与焚烧可以防止森林沼泽化。土壤过湿或地表积水,森林才会不断退化,森林最终演化成沼泽,对沼泽化土壤进行排水处理,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可以防止森林沼泽化。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图左),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上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粘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1)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虎口风沙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2)推测民勤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3)说明民勤县“方格沙障+梭梭林”治沙模式的优势。
【答案】(1)流动沙丘广布.沙源丰富;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沙天气多;地处山口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地表植被稀少,拦沙能力弱。
(2)人口激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类不合理行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用水,土壤盐碱化等),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沙障材料易于获得,成本低;材料耐用,压沙效果好,维护费用较低;草方格减弱风速。截留水分,为梭梭生长提供有利环境;梭梭根系发达,耐旱,抗风沙能力强,存活率高,固沙效果好。
【分析】本大题以甘肃省民勤县西线的老虎口治沙模式为材料,涉及风沙灾害的成因、生态治沙的效益及优势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风沙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主要从沙源、大风、植被覆盖等方面分析;老虎口沙漠广布,有丰富的沙源;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地处山口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进一步加大风力;沙漠广布,地表植被稀少,固沙拦沙能力弱。
(2)民勤地区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口增速过快,对资源需求量大,给当地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用水,土壤盐碱化)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地退化、沙化加剧,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使当地气候趋于干旱;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加剧了植被破坏,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3)草方格沙障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方面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分,增加下渗,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由材料可知,当地用作物秸秆、粘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沙障材料易于获得,成本低;沙障能减弱风速,使风沙就地沉积,固沙压沙效果好;同时能截留水分,为梭梭生长提供有利环境;而梭梭根系发达,耐旱,在干旱地区存活率高,抗风沙能力强,固沙效果好。“方格沙障+梭梭林“简易,维护费用较低等。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厚田沙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28.68°N,115.85°E)南郊,距南昌城区28千米,多沙山和沙洲,面积达30平方千米,有“江南第一沙漠”之称,已是当地热门旅游景点。研究发现,厚田沙漠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的为0.35mm(西北干旱地区平均粒径约为0.016—0.24mm),起动风速达8米/秒(起动风速指能使地面沙粒开始移动的风速,西北干旱地区的起动风速平均约为4.5米/秒),冬春季东北风频率大,风沙活动剧烈。受偏南风影响,每年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明显。下图是厚田沙漠位置图。
(1)分析厚田沙漠冬春季风沙活动剧烈的原因。
(2)解释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大的原因。
(3)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解释厚田沙漠风沙起动风速更大的原因
【答案】(1)冬春季节东北风强劲;(赣江)河床裸露,沙源丰富;植被少,对地表保护作用差;降水少,地表干燥,砂砾湿度小。(任答3点)
(2)夏季厚田沙漠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较干燥,(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南部)受夏季偏南风影响,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的空气干燥,降低其湿度;偏南风携带厚田沙漠的沙质物吹向南昌市,导致南昌市区悬浮颗粒物增多。
(3)该区域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沙源含水量大;砂砾粒径大,起沙风速大。
【分析】本题以厚田沙漠为材料,主要涉及风沙的成因、沙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风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分析厚田沙漠冬春季风沙活动剧烈的原因,可以从动力条件、物质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物质基础:冬春季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易于扬尘;冬春季降水较少,土壤含水量低,土壤黏性差;冬春季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水位低,河床裸露面积大。
(2)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的西南方位,南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偏南风应出现在夏季,所以会对南昌市有影响。南风水汽充足,但吹过沙漠后,由于沙漠气候干旱,空气变得干燥,将使城区空气湿度下降;沙漠地区多沙粒、浮沉,城区大气悬浮颗粒物会增多。
(3)该地区起动风速大,说明沙粒难以被吹起来。该地区为季风性气候,降水更多,沙源含水量越大,沙粒之间的粘度越高,越难以被吹起来,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的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约为0.35mm,难以被吹起来,所以起沙风速更大。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9月28日在新疆南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铁路建设工地上,和田至若羌(简称“和若”)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稳稳落下,标志着南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正式“闭环”。
材料二:沙漠中修路首先要解决风沙问题。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建设中总体方针“先防后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其中先防是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高1.5米的高立式沙障;第二道防线是0.8米高的中立式沙障;第三道防线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芦苇方格。而“后治”即做好铁路建设防沙工程的植物防护。
材料三:图1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图2从左至右依次为沙障、芦苇方格、和若铁路上的“过沙桥”。
(1)据图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的分布特点。试从地形、水源、聚落等方面简要分析原因。
(2)从材料二中的治沙措施中选一例说明它在治沙中的作用。
(3)说明设计“过沙桥”的作用。
【答案】(1)沿山麓地区或绿洲分布;呈环状分布。原因:塔里木盆地周围山麓多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农业发达;人口多、城镇多,运量大;公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便于修建铁路。
(2)建设高、中立式沙障:有利于减少风速;发挥阻沙作用,使沙尘在铁路外围沉积,减少对铁路的掩埋;有利于固沙植被的生长。(或芦苇方格固沙: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力侵蚀,有利于固沙;拦截水分增加土壤养分,有利于固沙植被生长。)
(3)有利于风沙流经过,减少风沙沉积;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
【分析】本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和风沙问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布局、沙漠化的防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读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分布图,结合塔克拉玛干地区的气候、地形和聚落分布特点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周围山地地形崎岖,因此该地区人们会选择地形相对平坦、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形成聚落。在山麓地区或绿洲地区多冲积扇,这些地区符合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的特点,从而使得人口、城市分布较密集;并且地形平坦,公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也便于铁路的修建。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的分布特点为沿山麓地区或绿洲呈环状分布。
(2)由材料“其中先防是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高1.5米的高立式沙障;第二道防线是0.8米高的中立式沙障;第三道防线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芦苇方格”,结合西北地区风沙强度大的特点可知:建设高、中立式沙障,沙障高度大可以有效减小风速,发挥沙障作用,从而使得风携带沙尘的能力下降,使沙尘在铁路外围沉积,减少对已建成铁路的掩埋;后期也有利于固沙植被的生长。若选择芦苇方格固沙,其作用是:芦苇干草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使得风携带沙尘的能力下降,减少风力侵蚀,有利于固沙;其次地表覆盖有利于拦截水分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后期固沙植被生长。
(3)读过沙桥图片可知过沙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降低风沙的危害,因此过沙桥减少了桥面与风沙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风沙流经过,最大程度地避免降低风速,减少风沙沉积,从而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