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06: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D 2.B
【解析】1.根据材料,古村寨位于谷地地形中,结合指向标,谷地呈南北走向,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错。吊脚楼依谷地山坡建设,坡度陡,则建设难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因此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故选D。
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对。依山而建,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潮且通风透气,不是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故选B。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2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岭南地区居民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河宽岸窄 B.地高林密 C.人多地少 D.船多车少
4.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防御洪灾 C.生活供水 D.取水防火
【答案】3.C 4.D
【解析】3.由图可知,岭南地区村落所在地面积较小,周围是山地或水域,故建筑物前后空隙较小,可能是因为该地人多地少,建筑用地较少,C正确;由图可知,建筑物所在区域地势较低,等高线稀疏,树林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北部山坡,B错误;由图看不出河流的特点,A错误;船多车少与建筑物前后空隙较小关系不明显,D错误,故选C。
4.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取水防火,D正确;农田灌溉用水和民居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无关,A错误;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受洪灾的影响大,并不能防御洪灾,B错;生活供水不是民居以水域为中心布局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点睛】“梳式布局”可利用村前的池塘水域与村落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局部性的热力环流,建筑物之间的小巷能加大风速,利于散热;同时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民居靠近水域便于取水防火。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四幅图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文化特点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6.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桥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主要功能已发生很大改变 D.丁桥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
【答案】5.B 6.C
【解析】5.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实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B正确;桥梁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跨越河流,保障河流两岸人们的交通通行,桥梁的长度、宽度、采用什么结构造型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所以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历史等因素均不能直接决定桥梁的长度、宽度、采用什么结构造型,故A、C、D错误。本题应选B。
6.铁索桥建在西南地区峡谷环境中,A错误;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等因素,B错误;卢沟桥建在北方平原环境,已经由交通设施转变为旅游景观,主要功能已发生改变,C正确;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是侗族地区特色的桥,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桥梁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河谷(峡谷)深度和宽度、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建造成本、交通线路以及人口分布等。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8.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答案】7.D 8.B
【解析】7.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岭南,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骑楼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有利于行人避雨和遮阳,D正确,A错误;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的作用,并没有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B错误;二楼向街心延伸,材料使用更多,建设骑楼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材料,C错误;故选D。
8.由上题可知,骑楼主要目的是避雨和遮阳,从侧面反映出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B正确;与地表起伏不平无关,A错误;骑楼主要目的是避雨和遮阳,只能反应降水多,不能反应降水强度大小,C错误;骑楼不能起到防涝的作用,不能反映岭南地区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D错误;故选B。
【点睛】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外廊式”建筑风格挡避风雨侵袭和炎阳照射,形成凉爽环境。
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成都举行,届时可以向世界展示与众不同的巴蜀文化特色是( )
A.独具风景的摆龙门阵 B.豪放的那达慕节庆
C.高亢的秦腔和信天游 D.评弹、越剧等音乐戏曲
【答案】A
【详解】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一带的地域文化,龙门阵的本意是指古代军事中摆的一个阵法,现在所说的摆龙门阵一般是说聊天的的意思, 四川地区的方言包括重庆,大意为聊天、闲谈,故A正确,那达慕节庆是蒙古族的节日盛会,秦腔流行于关中地区,信天游为陕北名歌,评弹、越剧属于江浙一带的戏曲,故BCD错。故选A。
【点睛】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一带的地域文化,巴文化以达州、巴中地区为中心,活动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等地,蜀文化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A. B.
C. D.
11.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地形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答案】10.A 11.D
【分析】10.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传统民居的主要特点。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总结为,依山偎翠--周边环境良好,植被较多;方圆错落,形似古堡--外形方圆都有;生土夯筑---技术较高;居住功能--主要是安全坚固和防守功能。福建土楼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A正确。陕西窑洞是利用黄土开挖而成,B错误。北京四合院地形平坦,不是依山建筑,C错误。云南竹楼主要是利用竹子建设,形状不似蘑菇,D错误。故选A。
11.土楼主要是两宋时期南迁中原居民客居江南,为保护自己形成的一种群居形式,故地形因素影响不大,A错误。陕西窑洞主要是利用黄土高原沟壑和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设,技术水平符合当地条件,B错误。四合院位于北京核心老城区,交通便利,主要是功能齐全,适合大家族共居,C错误。云南竹楼位于热带地区,蚊虫较多、湿气较重,故用竹木支撑,底层架空,便于空气流通,防止虫害,D正确。故选D。
【点睛】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别样“乡愁”。以竹为骨,以纸为盖,绘有山水花鸟人物,再刷上桐油晾干,一把精美的油纸伞就做好了。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但却流传了千年,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朵奇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油纸伞文化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修林茂竹,淫雨霏霏 B.风萧石滚,黄沙漫漫 C.晴暖高温,烈日炎炎 D.纵沟横壑,骤雨纷纷
13.与“撑着油纸伞”的别样乡愁相映衬的地方建筑景观是( )
A.西双版纳高脚屋 B.豫西地坑院 C.北京四合院 D.皖南高墙院
【答案】12.A 13.D
【分析】1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油纸伞是我国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竹条做伞架,以涂刷桐油的纸做伞面可以防水。所以油纸伞作为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雨具,其中基础功能是防雨,应该是多雨的气候和竹林繁茂的区域实用。A正确;油纸伞没有抵御风沙的功能,故B项错;油纸伞虽然可以遮挡烈日,但防晒不是其主要功能,故C项错;油纸伞的制作原料及功能主要反映当地气候与植被特点,不能反映地形特征,故D项错。所以本题选A。
13.结合相关知识可知,《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场景,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豫西、北京属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中勾勒出的油纸伞的乡愁是窄窄的雨巷,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景观也应是南方徽派建筑的高墙窄巷(如皖南高墙院)最与材料中的雨中乡愁相衬,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文化景观的外部形态、结构、功能、类型等不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等。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折扇曾是文人墨客显示身份和驱暑纳凉的器具,南京金陵折扇在宋代已远近闻名,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折扇作坊和店铺多达数百家。当代金陵折扇的发展却令人堪忧,远不及当年街头巷尾人手一把的盛况。传统金陵折扇以优质竹子、象牙、乌木、檀香木等制作扇骨,采用手工全雕刻工艺刻画花草山水,穷工极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金陵折扇发展鼎盛时期,折扇生产、销售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历史文化名城,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C.制作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 D.夏季高温炎热,驱暑纳凉需求量大
15.当代金陵折扇的发展遇到瓶颈,这与市场因素密不可分,其具体表现为( )
①制扇工艺流程繁复,专业技术传承困难
②折扇间的竞争相对降低,货源逐渐固化
③材质用料逐渐稀缺,手工成本较为高昂
④宣传推广度不高,人们对其认识度较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4.B 15.C
【解析】14.折扇曾是文人墨客显示身份和驱暑纳凉的器具,折扇生产、销售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名城,文人墨客云集之地,B正确。普通人用折扇少,跟生产技术和气候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说法应该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能够从中体现出当代金陵折扇发展遭遇困境;第二,属于市场要素的部分,具体有资金、技术、土地、信息、劳动力等,具体分析如下:①:折扇制作复杂,造成折扇难以制作,质量良莠不齐,阻碍了折扇进一步发展,这是造成折扇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而非表现,该说法不可选;②:折扇竞争较低,货源固化,属于市场因素中的竞争因素,也是折扇发展遭遇困境之后的表现,该说法可选;③:折扇成本较高,属于市场因素中的技术和成本因素,也能够看出折扇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程度不够,发展缓慢,该说法可选;④:人们对折扇认识程度不够,属于市场因素中的信息因素,折扇的宣传力度小,能够看出折扇发展不顺,该说法可选;所以说法②③④可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这道题目联系民族文化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题目的阅读和信息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1)从地理位置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指出西双版纳和兰屿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试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答案】(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居内陆。气象灾害:兰屿有台风影响,西双版纳无台风影响。
(2)相同点:都具有A字形屋顶(或人字形屋顶,尖顶)。
不同点: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式结构,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材料为竹、木,兰屿地下主屋主要材料为石、木。
(3)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利用了石头夜间散热快的原理,以达到为主屋快速降温的目的;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头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主屋位于地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屋顶缓坡面为迎风坡,坡度缓,有利于防风;屋顶陡坡面为背风坡,坡度陡,有利于排水。
【分析】本题比较了西双版纳和兰屿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兰屿岛和西双版纳所在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板块位置)进行对比,纬度基本相同故不对纬度位置作答,主要从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作答,再结合两地的地理位置推出两地气候类型及气象灾害,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居内陆,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类型: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可知,兰屿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两者在气象灾害方面有显著不同,兰屿多台风灾害,西双版纳无台风灾害。
(2)结合材料所给图片和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相同点:两地降水量都较大,因此屋顶的坡度都比较大。不同点:由材料“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和“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可知,建筑结构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结构,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建筑材料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为竹木材料,兰屿地下主屋为石木材料。
(3)结合当地所在地理位置可推出当地地理环境具有气温高,降水多(潮湿),多大风(台风)的特点,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充分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如主屋位于地下,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鹅卵石比热容小,夜晚降温快,有利于主屋快速降温;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板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缓坡面迎风,有利于防风,陡坡面背风,有利于排水。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有近500个古村落密集分布于此。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道宁盆地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材料二: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
材料三: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
(1)道宁盆地古村落形成且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原因。
(2)试从通风、排蓄水、采光方面分析古宅的天井如何调节局地小气候。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答案】(1)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农耕发达。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2)天井与廊道构成环流系统,利于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天井里排水沟、蓄水池利于排水且调节湿度,兼有防火功能;增加采光面积,改善采光条件。
(3)完善古村落旅游基础设施,整治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严禁过度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将重点传统古村落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宣传,提高村民保护古村落意识。
【分析】本题以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由材料“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可知,地处山间盆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周围有山地围绕,气候温暖湿润;读图可知,区域 内有多条河流流经,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农耕发达。由材料“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可知,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2)由图可知,天井多用青石砖等材料,夏天在阳光照射下吸热快,温度高,廊道受光少,温度低,天井与廊道构成环流系统,利于通风,改善空气质量;由图可知,天井里设有排水沟、蓄水池利于排水且调节湿度,兼有防火功能;由材料“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可知,天井增加采光面积,改善采光条件。
(3)根据材料“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可知,古村落交通不便,完善古村落旅游基础设施,整治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由材料“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可知,古村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严禁过度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将重点传统古村落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活动,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保护性开发为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有利于加强宣传,提高村民保护古村落意识。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市GDP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其地标建筑“东方之门”,总高度为301.8米,地处苏州工业园区CBD轴线东端,东临金鸡湖,被誉为“世界第一门”,现在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下图示意“东方之门”建筑外观,以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
结合“东方之门”的地理位置和朝向,分析其命名由来和基色特点。
【答案】苏州市位于我国东部;苏州市是江苏经济门户;地处工业园区轴线东端;面向东方,迎接东方来风;基色与苏州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
【分析】本题以苏州地标“东方之门”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题干要求从地理位置和朝向分析其地标建筑被称为“东方之门”的原因:分析材料可知,“东方之门”位于GDP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的苏州市工业园区CBD轴线东端,东临金鸡湖,朝向东方。“东方之门”作为苏州的地标性建筑,既表明其位于我国东部城市苏州市工业园区轴线东端的位置;又彰显了苏州在江苏省的经济地位,同时“东方之门”还有向世界敞开大门,迎接东方来风的意蕴,契合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尚表达。
苏州以园林著称,色彩在苏州园林中最容易被人感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粉墙、黛瓦、褐色的窗、柱、门,灰色的路面和假山构成了苏州园林中的静态色彩。这简单的色彩,看似单纯,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东方之门”以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呼应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的特点,体现了景观的协调一致。
则应与苏州园林的色调相适应。
【点睛】为了与苏州这个充满道统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历史古城相协调,东方之门设计选择了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与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门式的建筑形象灵感来源于道统的花瓶门与城门的巧妙结合,并透过简洁的几何曲线生动地表现出来。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腹地,早在100多万年前,蓝田人在此建造聚落,周文王时就在此定都,汉高祖时迁都至此并取名“长安”,周围渭河及其支流拥城泽地,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初唐时,城市人口达到百万,作坊众多,曾修多条引水渠入城(左图)。房檐较短、房子低矮、房顶坡度大、后墙无窗的“半边房”(右图)是当地“八大怪”之一,庭院布局紧凑,院中多建有储水的水窖。
(1)分析初唐时修建多条引水渠入长安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半边房”的优缺点。
【答案】(1)长安城内人口和作坊众多,用水量大;长安城周围河流多,引水方便,且当时以使用地表水为主,修建引水渠可满足居民和作坊对用水的需求。
(2)优点:房子较矮,房檐较短,利于院落内各房屋的采光;房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和院落收集雨水;后墙无窗,利于防风沙和冬季保暖。
缺点:房子低矮,后墙无窗,不利于夏季通风散热。
【分析】本题以长安为材料,主要涉及水源以及聚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引水,根据材料,初唐时期城市居民和作坊数量多,及城外河流多且以使用地表水为主,引水方便,可推测大量建引水渠入长安的原因是出于满足居民生活与生产对水源的需求。
(2)结合当地气候和半边房的形态,其优缺点应从降水、气温、采光、通风等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角度分析。降水:根据材料信息以及图示信息可知,半边房的房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并且降落的雨水可以汇聚到院落中,便于为生活提供水源;根据材料信息“房檐较短、房子低矮”可知,半边房房屋较矮,房檐较短,有利于提高室内和天井的采光;根据材料信息“后墙无窗”可知,半边房后墙无窗,有利于冬春季防风沙以及冬季保温等。不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半边房房屋较矮,后墙无窗,不利于夏季时房屋的通风散热。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被誉为“千年古镇,也门故里”的希巴姆古城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处鲁卜哈利茫茫沙漠中央,是驰名的“鱼米之乡”。希巴姆是难得一见的绿洲,建在哈德拉毛河(部分为季节河)河谷旁边的小山丘上。古城内密布着500余座5~10层不等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完全由黏土和枣椰树的根茎建造而成。古城所在地区总体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暴雨。2015年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2日完成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更新。希巴姆古城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下图为希巴姆古城示意图。
(1)据图分析希巴姆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2)古城楼房墙厚、窗小、分排(下排窗贴近地面,上排窗靠近屋顶),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3)说出造成希巴姆古城濒危的可能原因并为古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1)距海近,西南季风盛行时携带海洋水汽,可沿河谷深入,受山地影响多地形雨;赤道低压带北移到来时降水增加。
(2)墙厚:隔热降温,窗小:抵御风沙,分排:有利于凉爽的空气从下窗进来,室内的热气从上窗排出。
(3)原因:战争破坏、风沙侵蚀、暴雨洪涝。建议:筹集资金进行修复;组织保护组织,邀请专业建筑人员进行修复;达成休战协议,保护古城。
【分析】本题以“千年古镇,也门故里”的希巴姆古城这一真实案例为情境,通过分析希巴姆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当地民居建筑风格成因及希巴姆古城濒危的可能原因并为古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等问题。探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城乡景观的关系,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和洋流等。该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西南季风属于海风,在地形的影响下可深入该地,带来大量降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2)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日温差大,多风沙。墙厚利于隔热降温。窗小利于抵御风沙。窗户分排,有利于凉爽的空气从下窗进来,也利于室内的热气从上窗排出。形成循环,降低室内温度。
(3)造成希巴姆古城濒危的可能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由于资源、文化宗教和外国势力的干预,常年处于战争之中,对古城有直接破坏;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对古城造成破坏;当地多暴雨,暴雨对古城侵蚀作用强,破坏古城。保护古城的建议可从修复和减少战争破坏两方面作答。当地经济落后,因此首先要在世界范围内筹集资金进行修复;利用全世界的力量组织专门的保护组织,邀请专业建筑人员进行修复;为了减少战争破坏,应利用联合国的力量促成达成休战协议,加强民族团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控制人口,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
【点晴】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等。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地域性特点,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2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岭南地区居民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河宽岸窄 B.地高林密 C.人多地少 D.船多车少
4.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防御洪灾 C.生活供水 D.取水防火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四幅图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文化特点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6.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桥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主要功能已发生很大改变 D.丁桥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8.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成都举行,届时可以向世界展示与众不同的巴蜀文化特色是( )
A.独具风景的摆龙门阵 B.豪放的那达慕节庆
C.高亢的秦腔和信天游 D.评弹、越剧等音乐戏曲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A. B.
C. D.
11.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地形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别样“乡愁”。以竹为骨,以纸为盖,绘有山水花鸟人物,再刷上桐油晾干,一把精美的油纸伞就做好了。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但却流传了千年,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朵奇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油纸伞文化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修林茂竹,淫雨霏霏 B.风萧石滚,黄沙漫漫 C.晴暖高温,烈日炎炎 D.纵沟横壑,骤雨纷纷
13.与“撑着油纸伞”的别样乡愁相映衬的地方建筑景观是( )
A.西双版纳高脚屋 B.豫西地坑院 C.北京四合院 D.皖南高墙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折扇曾是文人墨客显示身份和驱暑纳凉的器具,南京金陵折扇在宋代已远近闻名,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折扇作坊和店铺多达数百家。当代金陵折扇的发展却令人堪忧,远不及当年街头巷尾人手一把的盛况。传统金陵折扇以优质竹子、象牙、乌木、檀香木等制作扇骨,采用手工全雕刻工艺刻画花草山水,穷工极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金陵折扇发展鼎盛时期,折扇生产、销售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历史文化名城,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C.制作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 D.夏季高温炎热,驱暑纳凉需求量大
15.当代金陵折扇的发展遇到瓶颈,这与市场因素密不可分,其具体表现为( )
①制扇工艺流程繁复,专业技术传承困难
②折扇间的竞争相对降低,货源逐渐固化
③材质用料逐渐稀缺,手工成本较为高昂
④宣传推广度不高,人们对其认识度较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1)从地理位置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指出西双版纳和兰屿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试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宁盆地位于湖南西南部永州市境内的一座狭长山间盆地,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处,有近500个古村落密集分布于此。盆地周围高山阻隔,对外交通不便,道宁盆地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材料二:道宁盆地先辈们在建造住宅时,选择了“靠山而处,择术而居”理念,民居多采用高屋脊、大进深、多天井的做法来适应当地的气候,是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宝地。
材料三:道宁盆地位置图、上甘棠村古村落布局图、古宅天井景观图。
(1)道宁盆地古村落形成且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原因。
(2)试从通风、排蓄水、采光方面分析古宅的天井如何调节局地小气候。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古村落的保护措施。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市GDP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其地标建筑“东方之门”,总高度为301.8米,地处苏州工业园区CBD轴线东端,东临金鸡湖,被誉为“世界第一门”,现在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下图示意“东方之门”建筑外观,以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
结合“东方之门”的地理位置和朝向,分析其命名由来和基色特点。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腹地,早在100多万年前,蓝田人在此建造聚落,周文王时就在此定都,汉高祖时迁都至此并取名“长安”,周围渭河及其支流拥城泽地,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初唐时,城市人口达到百万,作坊众多,曾修多条引水渠入城(左图)。房檐较短、房子低矮、房顶坡度大、后墙无窗的“半边房”(右图)是当地“八大怪”之一,庭院布局紧凑,院中多建有储水的水窖。
(1)分析初唐时修建多条引水渠入长安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半边房”的优缺点。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被誉为“千年古镇,也门故里”的希巴姆古城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处鲁卜哈利茫茫沙漠中央,是驰名的“鱼米之乡”。希巴姆是难得一见的绿洲,建在哈德拉毛河(部分为季节河)河谷旁边的小山丘上。古城内密布着500余座5~10层不等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完全由黏土和枣椰树的根茎建造而成。古城所在地区总体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暴雨。2015年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2日完成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更新。希巴姆古城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下图为希巴姆古城示意图。
(1)据图分析希巴姆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2)古城楼房墙厚、窗小、分排(下排窗贴近地面,上排窗靠近屋顶),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3)说出造成希巴姆古城濒危的可能原因并为古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