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4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然资源部2020年7月29日消息,2019年我国油气勘查开采投资大幅增长,勘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油气勘查发现势头良好,找矿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油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新增2个亿吨级油田、3个千亿方级天然气田、3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油气开采继续呈现“油稳气增”态势,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油气资源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图甲为南黄海油气勘探示意图,图乙为公元11世纪后长江口北岸冲积平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油气勘探钻井平台所在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盆地 D.大洋中脊
2.图乙海岸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港口建设 B.海滨浴场 C.海底探险 D.滩涂养殖
【答案】1.A 2.D
【分析】1.根据图示等深线数值,图甲中油气勘探钻井平台所在的海域深度小于10米,海底地形类型是大陆架,A对;大陆坡处等深线密集,B错;大洋盆地深度数值大,一般深度超过4 000米,C错;大洋中脊是海底山脉,中间高两侧低,D错。故选A。
2.图乙海岸位于长江口北岸冲积平原,是泥质海岸,沿海滩涂面积广,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滩涂养殖,D对;乙处海域水浅,不适宜港口建设,A错;泥质海岸一般不作为海滨浴场,主要发展养殖,B错;滩涂水域水浅,海底探险一般在较深水域,C错。故选D。
【点睛】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能好
4.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A.海洋开发中心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答案】3.D 4.D
【分析】3.A、B两项表述均不是优点。海洋中目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迁,C错误。海洋面积大,人烟稀少,隐蔽性好,D正确。
4.石油储存罐属于对海底空间的利用,D正确。AB属于海洋资源利用,C属于利用海水空间,ABC错误。
【点睛】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即可,本题难度较小。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B.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C.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都是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D.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所以深海空间不能利用
6.下列各项海洋空间利用方式中,属于利用海上生产空间的是( )
A.海上机场、海底隧道 B.海上石油城、海上牧场
C.海上工厂、海上油库 D.海上电站、海底电缆
【答案】5.D 6.B
【分析】5.本题考查海洋空间的环境特点和利用方式。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A项说法正确;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B项说法正确;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都是对海洋空间的利用, C项说法正确;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用作储藏、海底军事建设等场所, D项说法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项。
6.本题考查海洋空间的利用方式。海上工厂、海上牧场、海上石油城、海上电站属于海上生产空间;海上机场、海底隧道、海底电缆属于海上交通、通信领域;海上油库属于海上储藏领域。B正确,ACD错误。
【点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1)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2)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陆、海洋牧场、通信和电力输送(海底电缆)。(3)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弃物处理场。(4)交通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水运动区。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古代城市,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的环境有( )
①狂风②巨浪③黑暗④低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海底古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得益于海底( )
①低温②温度变化平缓③空间开阔④水流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7.B 8.D
【解析】7.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狂风、巨浪是海洋表层的环境。故选B。
8.古城得以保存,是因为温度变化平缓,水流缓慢,侵蚀作用小。海底低温和空间开阔不是长时间保存的条件,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海洋的相关知识点。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岸带开发利用优势的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森林资源丰富
C.生物生产力高 D.海岸带人口稠密,具有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10.关于滩涂开发利用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滩涂主要用于开发海滨浴场 B.滩涂主要用于开采矿产资源
C.进行水产养殖是滩涂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D.滩涂主要用来种植粮食
【答案】9.B 10.C
【解析】9.海岸带地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生物生产力高,C项正确;海岸带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A项正确;海岸带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具有资金和科技方面的优势,D项正确;海岸带开发历史悠久,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匮乏,B项错误;答案选B。
10.海岸带海水浅,离陆地近,从事水产养殖既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又能减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因此是最好的开发利用方式,答案选C。
【点睛】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发展海运事业。今天世界各国共有2300多个海港,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约有200个。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海港数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海岸带往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涂。利用海涂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沿海各国所重视。今天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50万吨,海藻栽培年产130万吨。一些海岸带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每年海涂都有自然增长。海岸河口水域饵料丰富,是大量鱼类生长和孵化的场所,海岸带的渔业生产在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海水中提取碘、钠、镁、溴等重要元素和铀、锶等稀有元素,发展工业生产(见海洋资源化学)。开发利用海岸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当下世界上正在发展的重要产业。海岸带还蕴藏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煤、铁、钨、锡、砂砾矿以及稀有元素矿物金红石、金、金刚石等(见海底矿产资源)。海岸带蕴藏有潮汐能、盐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海洋能。海岸带在水利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建立海滨和海上旅游、疗养区的场所。由于海岸带具有各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之间往往相互牵制甚至发生矛盾。长期以来大多是由各地区、各经济部门进行单目标开发利用,以致某些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环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术问题;水流、滩涂的演变也会对鱼类洄游和贝类生长发育条件产生影响;采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并对稀有动植物、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产生影响,等等。各国在这方面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如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蚀退,沙丘体阻塞溯河性鱼虾洄游通道,仅沙丁鱼减产每年即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了海岸带的综合利用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对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开发,已取得成果。例如,荷兰于1953年开始进行的“三角洲计划(The Delta Project)”,完成后能防止高潮洪水灾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的航运条件,并使莱茵河下游两侧河网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开辟新的游览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磷虾,主要生活于靠近南极洲的大洋,因庞大的生物量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引起了人类的关注。随着人类对南极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磷虾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磷虾也作为一种渔业资源被开发利用,数量大幅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方式包括( )
①修建海底隧道②设置南极科考站③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库④修建跨海大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磷虾数量大幅减少,人类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有( )
A.停止对南极海域的开发 B.捕杀鯨鱼等磷虾猎食者
C.增设南极破冰船 D.加大对磷虾过度捕捞的惩治力度
【答案】11.D 12.D
【解析】11.修建海底隧道、修建跨海大桥是对海洋运输空间的利用 ,①④符合题意,D正确;南极科考站和黄河小浪底水库都是在陆地上建立的,不属于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②③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ABC。故选D。
12.磷虾数量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捕捞造成的,不是鲸鱼猎食的结果,因此加大对磷虾过度捕捞的惩治力度,是人类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B错误,D正确;停止对南极海域的开发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A错误;增设南极破冰船对控制磷虾数量减少没有影响,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小岛归属权益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某小岛的归属权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区域完全属于主权国家所有 B.在b区域其它国家享有无害自由通过权
C.在a区域最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是深海锰结核 D.根据国际法规定小岛的归属权遵循先占原则
14.许多国家争夺一些小岛的根本原因是( )
A.争夺小岛的土地资源 B.争夺小岛的淡水资源
C.争夺小岛的矿产资源 D.争夺小岛的周围海域的归属权
15.我国海洋国土面积广阔,与隔海相望的各国往往存在海域划界与岛屿归属的争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根据岛屿经济价值大小决定解决方式②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③大力发展军事,准备武力解决④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3.C 14.D 15.D
【分析】13.读图分析,a区域为小岛的领海,完全属于主权国家所有,A正确,不合题意;b区域为小岛的专属经济区,其他国家享有无害自由通过权,B正确,不合题意;根据国际法规定,小岛的归属权遵循先占原则,D正确,不合题意;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a区域海水较浅,不可能分布有深海锰结核,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拥有一个岛屿,就拥有该岛周边相应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一系列的权益,因此许多国家争夺一些小岛的根本原因争夺小岛周围海域的归属权,D正确;小岛面积有限,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有限,ABC错误。故选D。
15.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我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是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②④正确;每个岛屿的经济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①错误;我国向来不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③错误。故选D。
【点睛】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
1.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底土,外国船舶可以领海上无害通过,但外国飞机未经许可不得飞越他国领海的上空。
2.沿海国在领海享有属地最高权,因而领海内之一切人和物(除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者外)均受沿海国管辖。
3.沿海国对领海内的一切资源享有专属权利,任何国家或个人非经沿海国同意不得加以开发或利用。
4..沿海国享有沿海航运的专属权利。
5.沿海国在领海保持战时中立。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乌礁湾沙滩宽间平坦、沙白粒细、树木葱郁,被称为福建东山岛第一滩,当地全年最大风频为东北风,沿岸无天然河流注入,沙滩常年遭受潮汐流和波浪侵蚀,与相邻海湾泥沙交换少。2003年以来,乌礁湾海岸线附近的陆地密布海水养殖育苗场,养殖池的废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放到沙滩上,昔日第一滩景观受到影响。下图示意乌礁湾位置及1971-2012年乌礁湾近岸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情况。
(1)描述1971~2012年乌礁湾等深线分布的变化特点。
(2)分析1971~2003年甲地附近海底地形变化的形成过程。
(3)简述养殖池废水对东山岛第一滩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1971-2003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岸(向西)移动;海湾中部出现一个闭合的等深线
2003-2012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海(向东)移动;海湾中部闭合等深线范围缩小
(2)受盛行风影响,乌礁湾海岸沙滩受波浪和潮汐流侵蚀,产生泥沙;落潮时的潮汐流将泥沙从海岸搬运至近岸海域;受岸线轮廓阻挡,海湾近岸海域中部流速较小,泥沙沉积;甲处水域形成水下沙洲(水深变浅/海底淤高)
(3)形成大量冲沟,地表起伏变大;海沙流失,沙滩变薄,老地层或碎石裸露;海岸线后退;根系裸露,树木倒塌;沙滩上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地下水,沙滩水质下降。
【分析】本题以乌礁湾位置及1971-2012年乌礁湾近岸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情况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作用,以及海岸地带的开发和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1971年10m等深线为虚线,分布在西侧2003年10m等深线(浅实线)和其东侧2012年10m等深线(粗实线)之间,因此乌礁湾等深线的分布变化特点是,1971-2003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岸(向西)移动;海湾中部出现一个闭合的等深线;2003-2012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海(向东)移动;海湾中部闭合等深线范围缩小。
(2)读图可知,甲地是2003年10m等深线的闭合区域,并分布在外海地区,由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地中心水深较10m要小,说明该处是外海区域的水下高地。由材料“当地全年最大风频为东北风,沿岸无天然河流注入,沙滩常年遭受潮汐流和波浪侵蚀,与相邻海湾泥沙交换少”可知,甲处的水下沙洲形成不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是在受盛行风影响,乌礁湾海岸沙滩受波浪和潮汐流侵蚀,产生泥沙;落潮时的潮汐流将泥沙从海岸搬运至近岸海域;读图可知,甲处北侧有向海凸出的岸线,受岸线轮廓阻挡,海湾近岸海域中部流速较小,泥沙沉积;甲处水域形成水下沙洲(水深变浅/海底淤高)。
(3)由材料“养殖池的废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放到沙滩上”可知,养殖池的废水形成快速径流,对沙滩产生冲蚀作用,形成大量冲沟,地表起伏变大;在养殖池废水的冲蚀作用下,海沙流失,沙滩变薄,老地层或碎石裸露;海岸线后退;由材料“乌礁湾沙滩宽间平坦、沙白粒细、树木葱郁”可知,沙滩上的树木根系较浅,废水冲沙后,会造成树木根系裸露,沿海台风等的影响下,容易造成树木倒塌;污染沙滩后,影响沙滩上生物多样性;沙滩下渗强,污水下渗后污染地下水,沙滩水质下降。
【点睛】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以投放入工鱼礁,开展浅海立体养殖,增殖放流(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等人为生产活动来制造适宜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养海牧渔的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式;一般选在基岩海岸,海水清而不浊、透明度高,且深度适中海域。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加重等原因,渔业资源衰退明显。
材料二 图甲为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示意图,图乙为某海洋牧场模式图。
(1)推测江苏省黄海海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较少的原因。
(2)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简述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3)针对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分析我国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江苏省黄海海区沿海多淤泥质海岸;水质条件不太理想(或水污染严重);海水比较浅。
(2)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增加渔业产值,提供优质蛋白质,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我国耕地资源压力。
(3)通过立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达标排放,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合理规划管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控制捕捞强度。
【分析】本题以海洋牧场的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形成养海牧渔的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式;一般选在基岩海岸,海水清而不浊、透明度高,且深度适中海域”可知,江苏省沿海多冲积平原,黄海海区沿海多淤泥质海岸;沿海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对沿海造成海洋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条件不太理想;海水比较浅。
(2)“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以投放人工鱼礁,开展浅海立体养殖,增殖放流”和“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可知,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可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根据材料“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可知,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可以增加渔业产值,提供优质蛋白质,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我国耕地资源压力。
(3)根据材料“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加重等原因,渔业资源衰退明显“可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渔业资源减产,因此可以通过立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科学管理,制造适宜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加强立法和监管,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合理规划管理;针对过渡捕捞现象,制定合理的伏季休渔政策、通过开展浅海立体养殖,增殖放流,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同时控制捕捞强度,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点睛】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深海一号”大气田位于海南省陵水海域,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中国海油采取“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并为其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2021年8月20日下午,经处理合格的超深水天然气,跨越691公里海管,正式接入广东天然气管网,预计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1)简述“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2)简析“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的意义。
【答案】(1)水深大,海水压力大,造成设备损坏,(周边海域多台风、海水腐蚀性强、)建设难度大;需要建设配套设施,铺设专门的输气管道,投资成本高;距消费市场远。
(2)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
【分析】本题以我国“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为载体,考查海洋油气开发遇到的困难、海洋油气开发意义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需要结合所在海域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首先,从自然环境分析:①该气田埋藏较深,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水深大,导致海水压力大,可能造成水下生产系统所属设备和海底管道因水压过大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②气田所在海域为我国南海,夏秋多台风,再加上此海域海水盐度较大、海水腐蚀性强,使得气田开发建设难度、运营难度都比较大;其次,从社会经济分析,此地离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较远,运输不便;需要建设配套设施(储油平台),以及铺设专门的输气管道(长度达691公里),投资成本高。
(2)首先,气田开发是一个能源工程,在能源方面:①拓展能源开发渠道,满足市场能源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②由于是气田,相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此气田的开发利用,能够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其次,从环保看,利于减少污染,提升环境质量;第三,从资源开发看,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为今后更广泛深海开发提供经验和技术;第四,从国防安全看,促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巩固国防安全,也能够更好地保障我国与周边往来。
【点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舟山市(下图)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
(1)概括图中岛屿的分布特征。
近年来,舟山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为了满足当前的用地需求,舟山市填海造陆,用于建设工业开发区、港口、城镇等。这些开发活动使得滩涂面积缩减。
(2)列举填海造陆对舟山市的影响。
我国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舟山群岛海岸线的时空演变。下图为舟山市部分岛屿海岸线演变示意图。
(3)列举一项地理信息技术,说出其在上述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1)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域;岛屿数量多;南部岛屿面积大,分布密集;北部岛屿面积小,分布稀疏。
(2)有利影响:增加土地资源,拓展生产生活空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
不利影响:改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海水水质变差等。
(3)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时期该区域陆地轮廓,监测海岸线变化等。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绘制海岸线变化图,计算岛屿面积等。
【分析】本题以浙江舟山市为载体,考查岛屿分布特征、填海造陆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通常我们要描述这样几点:①在哪儿,说明位置特点②分布平衡、不平衡?哪儿多,哪儿少?密度怎样?是稀疏、还是稠密?③极值怎样,哪分布最多、最少?
首先读图从行政所属关系、海陆位置可知,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域,属于东海,占舟山市总面积90%以上;读图可看出岛屿数量很多;读图可看出,岛屿分布不平衡,南部岛屿面积大,分布密集;北部岛屿面积小,分布稀疏。
(2)填海造陆属于对海洋的空间的利用。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空间日益拥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舟山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舟山市填海造陆,用于建设工业开发区、港口、城镇等。所以,其有利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增加了土地资源,拓展了生产生活空间,用来建设工业区、港口,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在增加的土地上建设城镇,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等。不利影响:主要由于这些开发活动使得滩涂面积缩减,改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也影响当地的渔业发展;同时工业和城镇生活,会排放大量污水,从而使海水水质变差等。
(3)材料中确立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舟山群岛海岸线的时空演变。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技术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研究舟山群岛海岸线变迁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时期该区域陆地轮廓,可以监测海岸线变化等。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主要应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虚拟现实与地理模拟、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地理建模等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遥感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绘制海岸线变化图,计算岛屿面积变化,最终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4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然资源部2020年7月29日消息,2019年我国油气勘查开采投资大幅增长,勘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油气勘查发现势头良好,找矿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油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新增2个亿吨级油田、3个千亿方级天然气田、3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油气开采继续呈现“油稳气增”态势,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油气资源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图甲为南黄海油气勘探示意图,图乙为公元11世纪后长江口北岸冲积平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油气勘探钻井平台所在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盆地 D.大洋中脊
2.图乙海岸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港口建设 B.海滨浴场 C.海底探险 D.滩涂养殖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能好
4.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A.海洋开发中心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B.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C.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都是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D.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所以深海空间不能利用
6.下列各项海洋空间利用方式中,属于利用海上生产空间的是( )
A.海上机场、海底隧道 B.海上石油城、海上牧场
C.海上工厂、海上油库 D.海上电站、海底电缆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古代城市,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的环境有( )
①狂风②巨浪③黑暗④低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海底古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得益于海底( )
①低温②温度变化平缓③空间开阔④水流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岸带开发利用优势的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森林资源丰富
C.生物生产力高 D.海岸带人口稠密,具有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10.关于滩涂开发利用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滩涂主要用于开发海滨浴场 B.滩涂主要用于开采矿产资源
C.进行水产养殖是滩涂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D.滩涂主要用来种植粮食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磷虾,主要生活于靠近南极洲的大洋,因庞大的生物量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引起了人类的关注。随着人类对南极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磷虾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磷虾也作为一种渔业资源被开发利用,数量大幅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方式包括( )
①修建海底隧道②设置南极科考站③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库④修建跨海大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磷虾数量大幅减少,人类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有( )
A.停止对南极海域的开发 B.捕杀鯨鱼等磷虾猎食者
C.增设南极破冰船 D.加大对磷虾过度捕捞的惩治力度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小岛归属权益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某小岛的归属权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区域完全属于主权国家所有 B.在b区域其它国家享有无害自由通过权
C.在a区域最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是深海锰结核 D.根据国际法规定小岛的归属权遵循先占原则
14.许多国家争夺一些小岛的根本原因是( )
A.争夺小岛的土地资源 B.争夺小岛的淡水资源
C.争夺小岛的矿产资源 D.争夺小岛的周围海域的归属权
15.我国海洋国土面积广阔,与隔海相望的各国往往存在海域划界与岛屿归属的争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根据岛屿经济价值大小决定解决方式②与邻国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③大力发展军事,准备武力解决④捍卫我国海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乌礁湾沙滩宽间平坦、沙白粒细、树木葱郁,被称为福建东山岛第一滩,当地全年最大风频为东北风,沿岸无天然河流注入,沙滩常年遭受潮汐流和波浪侵蚀,与相邻海湾泥沙交换少。2003年以来,乌礁湾海岸线附近的陆地密布海水养殖育苗场,养殖池的废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放到沙滩上,昔日第一滩景观受到影响。下图示意乌礁湾位置及1971-2012年乌礁湾近岸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情况。
(1)描述1971~2012年乌礁湾等深线分布的变化特点。
(2)分析1971~2003年甲地附近海底地形变化的形成过程。
(3)简述养殖池废水对东山岛第一滩自然环境的影响。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以投放入工鱼礁,开展浅海立体养殖,增殖放流(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等人为生产活动来制造适宜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养海牧渔的可持续渔业发展方式;一般选在基岩海岸,海水清而不浊、透明度高,且深度适中海域。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加重等原因,渔业资源衰退明显。
材料二 图甲为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示意图,图乙为某海洋牧场模式图。
(1)推测江苏省黄海海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较少的原因。
(2)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简述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3)针对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分析我国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深海一号”大气田位于海南省陵水海域,天然气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中国海油采取“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并为其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2021年8月20日下午,经处理合格的超深水天然气,跨越691公里海管,正式接入广东天然气管网,预计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1)简述“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2)简析“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的意义。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舟山市(下图)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
(1)概括图中岛屿的分布特征。
近年来,舟山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为了满足当前的用地需求,舟山市填海造陆,用于建设工业开发区、港口、城镇等。这些开发活动使得滩涂面积缩减。
(2)列举填海造陆对舟山市的影响。
我国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舟山群岛海岸线的时空演变。下图为舟山市部分岛屿海岸线演变示意图。
(3)列举一项地理信息技术,说出其在上述研究中的应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