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1城乡空间结构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1城乡空间结构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4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1城乡空间结构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9·湖北·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分布和风向频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图中城市功能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B.②功能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分化
C.③功能区的形成是政策影响的结果
D.图中功能区的分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城市四个企业布局最不合理的是
A.自来水厂 B.纺织厂 C.机械厂 D.钢铁厂
【答案】1.B 2.D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的相关知识。
1.①功能区为工业区,是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而逐渐外迁到城市郊区,A错误;③功能区是商业区,其分布在市中心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C错误;图中功能区的分布体现了受经济因素影响,没有体现与自然的融合,D错误;②功能区是住宅区,随着收入的分化而会出现高低住宅区,B正确。
2.自来水厂要求选择水源清洁的地区,图中位于河流上游,A正确;纺织厂污染较小,要求靠近居民区以获得大量劳动力,B正确;机械厂占地面积大,要布局在郊区,C正确;钢铁厂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因此布局在东南方向,易受东南风影响,对城区产生污染,是不合理的,因此答案为D。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4.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5.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答案】3.B 4.C 5.A
【解析】3.由材料可知 “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因此 “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因地制宜”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排除A、C、D。
4.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A、D项表述没有C项完整。居民点靠近,未必靠近农田,故B错误。
5.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以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容易,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7.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答案】6.C 7.B
【分析】试题分析:
6.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故选C。
7.读图,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形成推断,该城市位平原地区,B对。丘陵地区、沟谷地区形态多条带状,A、D错。山地区多组团状,C错。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书借阅为社会公益事业,传统公共图书馆要求读者必须在规定的开放时间进行图书借阅并到同一借阅点归还图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则可以让读者像在ATM机上存取钱一样,在任何时间、任意一台设备上自助申办借书证、查询、借书、还书。二者系统各自独立。下图为武汉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布密度图(颜色越深密度越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图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河流 C.技术 D.生态
9.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设立
A.扩大了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 B.降低了传统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C.将“图书围着读者转”成为现实 D.降低了核心区图书馆分布密度
10.将来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
A.尽可能靠近现有传统图书馆 B.着重考虑新建点附近的居民素质
C.与传统图书馆图书保持配套 D.选择人流量大,通达性强的地区
【答案】8.A 9.C 10.D
【解析】8.图书是方便人们借阅的,应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故A项正确。
9.“24小时白助图书馆”的设立,让“图书围着读者转”成为现实;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设立,服务的还是本市群众,没有扩大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也不会降低传统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加了核心区图书馆分布密度,故C项正确。
10.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方便人们借阅图书的一种设施,所以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选择人流量大,通达性强的地区,故D项正确。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甲、乙两个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在甲、乙两个地区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12.甲图乡村聚落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南方丘陵山区
B.北方平原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荒漠地区
【答案】11.A 12.B
【解析】11.从甲、乙两幅图中可以发现,甲聚落在形态上呈椭圆形,规模大,较集中;乙聚落在形态上呈带状,规模小,较分散。这两种聚落类型是明显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故A项正确。
12.根据甲图所示聚落呈团块状且规模较大,应是分布于我国北方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故B项正确
(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3.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不受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④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图中聚落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答案】13.B 14.A
【解析】13.聚落是指聚居地,它包括人们居住、生活、休息、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劳动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②④对,故B项正确。
14.该聚落呈多边形,应该分布在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带,故A项正确。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的①②③④表示某城市不同阶段空间形态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都是从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
B.城市最初的发展一般沿交通线向外扩展
C.从②阶段到③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由块状变成放射状
D.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答案】B
【分析】考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点。
【详解】由图可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变化有一定的规律,AD错误;城市的空间形态首先沿交通线扩展,B正确;从②到③,该城市的空间形态由放射状变成块状,C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城镇共分为________级,其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镇类型是________。
(2)图示区域各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
A.一城一区 B.分散成组
C.串珠状 D.集中式
(3)区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4)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密度的南北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2)C
(3)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4)北部密度较大,南部密度较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本题要求学生仔细读图,注意图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图例差异,由图可知,图中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城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省级重点镇等4级城镇;而且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所以图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镇类型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2)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及其注记信息等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三角、杭州湾沿岸等地区,该区域大部分中心城市所在地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河流众多,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大多沿河、沿湖、沿海、沿交通线延伸发展,因而城市的空间形态呈串珠状,故选项C正确。
(3)区域城镇的发展包括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也包含城镇用地面积的扩大等,而该区域地形平坦,城镇周围主要为耕地,所以在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减少,用地紧张等。
(4)仔细读图,图示区域北部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城镇分布密度大;南部为浙江省杭州湾沿岸等地区,属于浙闽丘陵地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城镇分布密度相对于北部南部密度较小。
17.(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四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是____
地,原因是________。
(4)根据该城市近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
【答案】(1)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文化区
(2) d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区,环境优美,污染小,位于河流上游
(3) 乙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 ;接近铁矿资源;靠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4) 目前青壮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子女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 经济负担加重;老人精神孤独,保障不够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人口问题等,考查学生以知识的调用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读左图,根据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①占地面最广,且与商业区临的近,应为住宅区;②位干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应为商业区;③离市区较远,靠近交通线,应为工业区;④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应为文化区。
(2)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污染小。d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大气污染、水污染都较少,又靠近文化区,适宜建高级住宅区。a处河流经过城区,水质较差。b处位于盛行风下风向,大气污染严重。c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大气污染较重。所以只有d最适宜。"
(3)读图,乙处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市区的大气、水污染少。接近铁矿资源产地,可以降低运输费用。附近有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钢铁工业耗水量大,乙处离河近,水源充足。甲处用水不方便;丙处原料运输不便,运输成本高,距水源较远:丁处位于河流上游易造成水污染,目原料运输成本高。所以最合适的厂址在乙处。
(4)读图,根据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该地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当前社会的发展。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子女养老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经济负担过重。
18.(2018·广西南宁·高一课时练习)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①_______;②_____。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河流
(2)街区面积明显扩大 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随京广线的建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株洲城市规模的特点和现有街区发生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等。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 1949年以前株洲城区沿河布局,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河流。
(2) 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①街区面积明显扩大,②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株洲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读图,随京广线的建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所以,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
【点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材料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郑州市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图。
(1)郑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该市的铁路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中原城市群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城市是________,该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3)简述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4)分析郑州城市规划中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并对这种分布做出评价。
【答案】(1)陇海铁路 京广铁路
(2)郑州 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低等级城市数量多,分布密集
(3)郑州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郑州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郑州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4)主要沿陇海线与京广线两条铁路分布。沿铁路干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郑州与中原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铁路的分布、城市的等级体系以及区域城市中心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铁路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分别为东西、南北向的交通干线陇海线、京广线。
(2)结合图例,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和位置总结规律。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等级最高。在城市群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分布越稀疏;城市的等级越低,数量越少,分布密集。
(3)郑州市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郑州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郑州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郑州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沿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布,发挥铁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之间的发展和合作。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安徽省阜阳市城区扩展图,其中箭头及①~④为其城区随时间扩展的方向及范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原因是______河是对外通商口岸,说明______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2)20世纪20年代后,泉河淤塞,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说明城市的布局向______的位置移动。
(3)20世纪70年代后,淮南铁路、京九铁路相继建成,阜阳成为重要的______城市,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______区和______区。
(4)阜阳对外通商口岸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迁,说明交通因素对______和______有较大影响。
(5)阜阳市工业区、仓库区空间分布总规律是______ 。
【答案】 泉 河流 交通便利 铁路枢纽 工业 仓库 城市空间形态 商业中心位置 沿河流、铁路等交通轴线分布
【分析】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分析这两种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
【详解】由材料及图可知:图示范围内河流、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分布; 城区由 ① ~ ④ 的扩展是逐步向南、向东扩展。
(1) ① 处为泉河沿岸,内河航运便利,因而形成商业码头区。
(2) ② 处位于泉河与颍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内河航运更为发达,因而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
(3) 铁路的修建,使城区向沿铁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扩展,且主要布局对交通条件要求高的工业区和仓库区。
(4) 通过通商口岸的变迁,说明交通对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的位置都有影响。
(5) 由图中可以看出,阜阳市工业区、仓库区主要沿河流、铁路等交通轴线分布。
【点睛】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尤其是地租水平以及交通状况。建筑形式的变化是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道路网络是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城市发展最基础的就是交通建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1城乡空间结构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9·湖北·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分布和风向频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图中城市功能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B.②功能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分化
C.③功能区的形成是政策影响的结果
D.图中功能区的分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城市四个企业布局最不合理的是
A.自来水厂 B.纺织厂 C.机械厂 D.钢铁厂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4.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5.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7.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书借阅为社会公益事业,传统公共图书馆要求读者必须在规定的开放时间进行图书借阅并到同一借阅点归还图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则可以让读者像在ATM机上存取钱一样,在任何时间、任意一台设备上自助申办借书证、查询、借书、还书。二者系统各自独立。下图为武汉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布密度图(颜色越深密度越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图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河流 C.技术 D.生态
9.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设立
A.扩大了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 B.降低了传统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C.将“图书围着读者转”成为现实 D.降低了核心区图书馆分布密度
10.将来新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
A.尽可能靠近现有传统图书馆 B.着重考虑新建点附近的居民素质
C.与传统图书馆图书保持配套 D.选择人流量大,通达性强的地区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甲、乙两个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在甲、乙两个地区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12.甲图乡村聚落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南方丘陵山区
B.北方平原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荒漠地区
(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3.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不受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④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图中聚落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15.(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的①②③④表示某城市不同阶段空间形态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都是从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
B.城市最初的发展一般沿交通线向外扩展
C.从②阶段到③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由块状变成放射状
D.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城镇共分为________级,其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镇类型是________。
(2)图示区域各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
A.一城一区 B.分散成组
C.串珠状 D.集中式
(3)区域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4)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密度的南北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四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是____
地,原因是________。
(4)根据该城市近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
18.(2018·广西南宁·高一课时练习)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①_______;②_____。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材料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郑州市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图。
(1)郑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该市的铁路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中原城市群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城市是________,该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3)简述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4)分析郑州城市规划中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并对这种分布做出评价。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安徽省阜阳市城区扩展图,其中箭头及①~④为其城区随时间扩展的方向及范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原因是______河是对外通商口岸,说明______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2)20世纪20年代后,泉河淤塞,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说明城市的布局向______的位置移动。
(3)20世纪70年代后,淮南铁路、京九铁路相继建成,阜阳成为重要的______城市,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______区和______区。
(4)阜阳对外通商口岸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迁,说明交通因素对______和______有较大影响。
(5)阜阳市工业区、仓库区空间分布总规律是______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