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首位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之比,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省区中,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最低的是( )
A.四川 B.湖北 C.青海 D.广东
2.城市首位度高低,最能全面反映该城市的( )
A.城市等级高低 B.城市地位高低 C.城市化的进程 D.经济发展水平
3.为促进区域合理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首位度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答案】1.D 2.B 3.D
【分析】1.根据概念可知,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首位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之比,广东最大的城市是广州,第二大城市是深圳,两者的人口很接近,首位度最低,D正确。其他三省的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相对较大。ABD错误,故选D。
2.城市首位度不能高低不能反映城市等级高低,A错误。城市首位高低,反映了该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首位度越大,城市发展要素在该城市的集中程度越高,城市的影响力越大,地位越高,B正确。城市首位度高低只是人口数量之比大小,不能反映该市的城市化进程,也不能反映经济水平的高低,CD错误。故选B。
3.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一般先升后降比较合理,原因是先发展中心城市,后由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的发展,因此,是先升后降的发展过程。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首位发sv度的概念应用,解题要根据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进行推断。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甲方案为我国某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池种植池现状示意图,乙方案为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修改建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甲方案中铺设路缘石的目的是( )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防止水土流失 D.减少建设成本
5.乙方案中设计修改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的( )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 D.大气污染问题
【答案】4.A 5.B
【解析】4.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A正确;路缘石是对原来设计的改造,没有增加新的景观,B错误;路缘石在道路边缘且种植池高于陆面,因此不能防止水土流失,C错误;从图中看,路缘石的高度、宽度没有变化,对成本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A。
5.图中设计没有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能缓解热岛效应、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A、C错误。我国大部分城市是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发生大面积积水,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排水和下渗,B正确。图中设计对城市道路没有影响,不能改变交通现状,D错误。故选B。
【点睛】区分两图的不同之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一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二为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一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 )
A.a-b B.c-d C.d-e D.e-f
7.图二中甲、乙表示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对比甲乙可得出( )
A.甲的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乙高 B.甲的农业就业比重比乙高
C.甲的工业就业比重比乙低 D.甲的城市化水平比低
【答案】6.D 7.A
【解析】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城市化的反映,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则出现逆城市现象,表现为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小城镇迁移,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的时段为e-f,故选D。
7.结合图二可知,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在工业中就业所占比重:甲大于20%左右,乙不足20%;在服务业中就业所占比重:甲大于70%,乙不足30%;在农业中就业所占比重:甲不足10%,乙接近60%。因此甲的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乙高,甲的农业就业比重比乙低,甲的工业就业比重比乙高,甲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乙地,城市化比乙地高。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三角坐标系的判读方法:
1.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确定是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递增。
2. 按照“逆右顺左”(逆时针递增向右,顺时递增向左)的方向,分别作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三个箭头,且与底边旁边的箭头方向一致。因为此图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呈逆时针方向递增,所以分别向右画三个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箭头(如图),且箭头①与箭头a、箭头②与箭头b、箭头③与箭头c的方向分别保持一致。
3. 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地理三角坐标图是高考试题中常出现的坐标图。其特点主要有:
①构成要素一定是三项,不能任意增减;
②三项要素各自所占的比重之和一定为100℅;
③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由低到高递增的方向一致,要么呈顺时针方向递增,要么呈逆时针方向递增。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用地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用地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用地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8.B 9.C
【分析】早期到中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工业区的面积增大,城市面积增大,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满足城市市场需求。早期到中期传统工业区规模增大,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结果。中期到现在由种植业发展为市区,说明城市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工业区规模减小,高新技术产业扩大 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8.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早期到中期,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总量增加且需求的种类发生变化,为满足城市市场需求,②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是作物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①错。中期到现在, 传统工业区面积减少;由种植业发展为市区,说明城市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发展,③对④错。B对,A、C、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B。
9.读图,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变化,早期到中期规模增大,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其规模:先增大后缩小,故①对,②错。交通的发展不是传统工业区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③错。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减小, 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④对。据此分析本题选C。
【点睛】世界城市化进程: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表为2017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行政区 上海 辽宁 广西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0 -0.44 8.92
城镇人口比重(%) 87.7 67.5 49.2
人均GDP(万元) 12.7 5.4 3.8
产业结构 0.3∶30.5∶69.2 8.1∶39.3∶52.6 15.6∶40.2∶44.2
10.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工业发展规模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1.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数,则会导致该省( )
A.经济发展加快 B.老龄化问题加剧 C.自然资源枯竭 D.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10.D 11.B
【分析】10.由已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D正确,ABC不是主要因素。故选D。
11.由材料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则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新生儿数量少,会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B正确。影响经济发展,A错误。与CD关系不大。故选B。
【点睛】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依据该模式,假设某城市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2008年的径流量约为2000年时的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答案】12.C 13.C
【解析】1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与径流量呈正相关,故选C。
13.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2,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6,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点睛】
(2018·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下右图为该市1998年、2014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4.根据左图判断,关于该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政策
B.①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交通
C.②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
D.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
15.读右图,1998年、2014年该市R值及变化特点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从事制造业人口的数量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服务职能提升
C.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大,应是住宅区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14.D 15.B
【分析】考查城市功能区分布及影响因素。
14.根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地租价格最高,不适合制造业布局,但市中心的市场广阔,适合商业等服务业布局,所以图甲中,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A、B错。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C错,D对。故选D。
15.读乙图,根据1998年、2014年该市R值的变小,说明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的比重减小,不能说明制造业人口数量减少,A错。服务业人数占比重上升,说明城市服务职能提升,B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不能表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在图乙中,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比值大,应是工业区,D错。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7月,随着几场强降雨席卷我国部分地区,持续的极端天气让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北京于16日凌晨迎来暴雨,也出现了“看海模式”(下图),并先后触发雷电、暴雨、地质灾害和洪水四项黄色预警。
(1)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双项选择)
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B.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C.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D.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2)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__________条件,减少了__________,增加了__________。(填水循环的环节)
为了治理城市内涝,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诞生,人们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3)上图中利于蓄水,减少地表径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地表水短时间汇水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干旱缺水时,方便释放蓄存水的有_________、湿地公园等。
【答案】 BD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湖泊 湿地公园 树木 草坪 拦水坝(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城市内涝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各环节在城市内涝中的作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没有及时跟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河湖的蓄泄洪能力偏低,使洪水不能及时排泄,故BD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以及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属于自然原因,故AC错。故选BD。
(2)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下渗条件,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
(3)上图海绵城市中,利用海绵城市的蓄水作用,能够减少地表径流的有湖泊、湿地公园等;树木、草坪等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减少地表水短时间汇水量,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在干旱缺水时,方便释放蓄存水的有拦水坝、湿地公园等。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图。
材料二: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
城市 1978年 2010年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万~1000万人口城市 2 10
300万~500万人口城市 2 21
100万~300人口城市 25 103
50万~100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的变化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社会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二,为减轻城市病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年以后城市化水平速度加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镇为主。
(2)社会意义:增加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进步(住房、医疗、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意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表现、意义及减轻城市病的措施。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表现以及获取信息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根据“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且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从速度上看,1996年以前城市化速度较慢,1996年以后城市化水平速度加快。根据“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图”可知,从数量上来看,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从规模上来说,以中小城镇为主。
(2)本题考查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社会经济意义,可以分别从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意义: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可以增加就业,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城市对农村具有带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意义: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带动区域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3)本题考查减轻城市病的措施。首先要结合材料明确城市病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一般的城市病主要包括:人口规模过大,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破坏等。首先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可以通过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来改善;针对“城市病”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针对“城市病”中的交通紧张、住房困难等问题,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针对“城市病”中的人口规模过大问题,可以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针对城市生态问题,可以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针对材料中提到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问题,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使之发展成为城市的特色。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城市规划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城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 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① ;② 。
(3)为实现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该规划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城市化(城镇化);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2)占用大量耕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交通网络联系城乡;加强了耕地资源的保护(规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统筹规划了城市、乡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农田与居民点用地相对集中,间隔分布,留有发展空间。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老城区到新城区及规划范围,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该地所经历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的三个主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2)读图可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会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工业污染向农村扩展。
(3)城乡的协调发展要考虑城市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城市规划中体现的环保以及不占用农村耕地等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连接了城市和农村,便于城乡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于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农副产品基地体现了农村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点睛】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老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首都巴黎在其东郊建设马恩河谷新城(下图)。该新城的I(巴黎之门)、II(莫比埃谷)、III(比西谷)、IV(欧洲谷)四个分区先后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马恩河谷新城以快速交通为城市轴线,城市建设用地被绿地分割,形成葡萄串状不连续的组团状空间布局形态。时至今日,该城市建设依旧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
(1)新城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主要措施。据此推测巴黎老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2)说明马恩河谷新城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的理由。
【答案】(1)人口过多;住房困难、用地紧张、就业困难等。
(2)各区各具职能,分工明确减少恶性竞争;以城市快速交通为轴线,加强区域间联系;以绿地分隔城市建设用地美化环境(减轻污染)
【分析】本题以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首都巴黎在其东郊建设马恩河谷新城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新城可以分散老城的城市职能,减少老城城市人口,缓解住房困难、用地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由此可推测巴黎老城人口过多;住房困难、用地紧张、就业困难等。
(2)由材料可知,该新城的I(巴黎之门)、II(莫比埃谷)、III(比西谷)、IV(欧洲谷)四个分区先后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减少恶性竞争;马恩河谷新城以快速交通为城市轴线,加强区域间联系;城市建设用地被绿地分割,形成葡萄串状不连续的组团状空间布局形态,以绿地分隔城市建设用地美化环境,减轻污染。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纳瑟姆曲线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将城市化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2)1996—2018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有何特点?
材料三: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3)据材料三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大气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加速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分析】本题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材料,考查城市化标志及城市环境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1)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对于城市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对于农村来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就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2)读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可知,在1996-2018年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快,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增加,出现城市带或者城市群。
(3)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工业和人口密集,排放大量人为热,使得城区温度高,出现城市热岛,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中心,较郊区气压高,在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而近地面郊区为高压,城市为低压,污染物由郊区向城市运动,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首位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之比,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省区中,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最低的是( )
A.四川 B.湖北 C.青海 D.广东
2.城市首位度高低,最能全面反映该城市的( )
A.城市等级高低 B.城市地位高低 C.城市化的进程 D.经济发展水平
3.为促进区域合理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首位度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中甲方案为我国某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池种植池现状示意图,乙方案为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修改建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甲方案中铺设路缘石的目的是( )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防止水土流失 D.减少建设成本
5.乙方案中设计修改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的( )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 D.大气污染问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一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二为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一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 )
A.a-b B.c-d C.d-e D.e-f
7.图二中甲、乙表示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对比甲乙可得出( )
A.甲的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乙高 B.甲的农业就业比重比乙高
C.甲的工业就业比重比乙低 D.甲的城市化水平比低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用地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用地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用地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表为2017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行政区 上海 辽宁 广西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0 -0.44 8.92
城镇人口比重(%) 87.7 67.5 49.2
人均GDP(万元) 12.7 5.4 3.8
产业结构 0.3∶30.5∶69.2 8.1∶39.3∶52.6 15.6∶40.2∶44.2
10.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工业发展规模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1.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数,则会导致该省( )
A.经济发展加快 B.老龄化问题加剧 C.自然资源枯竭 D.产业结构优化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依据该模式,假设某城市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2008年的径流量约为2000年时的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2018·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下右图为该市1998年、2014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4.根据左图判断,关于该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政策
B.①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交通
C.②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
D.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
15.读右图,1998年、2014年该市R值及变化特点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从事制造业人口的数量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服务职能提升
C.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大,应是住宅区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7月,随着几场强降雨席卷我国部分地区,持续的极端天气让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北京于16日凌晨迎来暴雨,也出现了“看海模式”(下图),并先后触发雷电、暴雨、地质灾害和洪水四项黄色预警。
(1)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双项选择)
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B.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C.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D.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2)为了减轻内涝,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__________条件,减少了__________,增加了__________。(填水循环的环节)
为了治理城市内涝,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诞生,人们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3)上图中利于蓄水,减少地表径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地表水短时间汇水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干旱缺水时,方便释放蓄存水的有_________、湿地公园等。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图。
材料二: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
城市 1978年 2010年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万~1000万人口城市 2 10
300万~500万人口城市 2 21
100万~300人口城市 25 103
50万~100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的变化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社会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二,为减轻城市病将采取哪些措施。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城市规划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城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 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① ;② 。
(3)为实现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该规划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老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首都巴黎在其东郊建设马恩河谷新城(下图)。该新城的I(巴黎之门)、II(莫比埃谷)、III(比西谷)、IV(欧洲谷)四个分区先后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马恩河谷新城以快速交通为城市轴线,城市建设用地被绿地分割,形成葡萄串状不连续的组团状空间布局形态。时至今日,该城市建设依旧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
(1)新城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主要措施。据此推测巴黎老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2)说明马恩河谷新城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的理由。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纳瑟姆曲线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将城市化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2)1996—2018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有何特点?
材料三: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3)据材料三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大气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