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1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1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9 08:58: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1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这样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下图示意我国2016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
A.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B.减少粮食浪费
C.减少粮食需求量 D.保障粮食供给
2.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提高农业科技 B.实行精耕细作 C.扩大耕地面积 D.提高耕地质量
3.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台田 B.种植绿肥 C.轮作休耕 D.扩建大棚
4.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答案】1.B 2.D 3.A 4.C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藏粮于仓”是将粮食生产之后在谷仓储备,“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不会提高粮食生产成本,A错误;当出现粮食的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粮食仓储中会出现生虫、鼠咬及陈化现象,造成粮食浪费,故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可以减少此类粮食浪费,B正确;粮食的需求量是由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决定的,与生产储粮方式无关,C错误;两种模式都能够保障粮食供给,D错误。故选B。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和实行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做法,与“藏粮于地”关系不大,AB错误;藏粮于地是着眼现有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产量,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优等地、高等地的比重较小,中等地和低等地的比重较大,要提高耕地质量才能更准确地预估产量,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所以提高耕地质量是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D正确;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是治理盐碱地,发展台田可以控制地下盐分向地表土壤的迁移,治理土地盐碱化,提高土壤生产能力,A正确;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肥,对盐碱地治理作用不大,B错误;轮作休耕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对治理盐碱地作用不大,C错误;扩建大棚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生产,粮食生产不适于大棚生产,D错误;故选A。
4.结合所学知识: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错;全部采取轮作、休耕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且休耕面积多还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B错;科技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产量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能够确保粮食安全,C正确;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而不是依赖国际市场,D错误;故选C。
【点睛】“藏粮于地”是指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有效地调整土地生产结构,将部分土地改作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经营,让过度消耗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肥力,当出现粮食紧缺的时候,可很快恢复耕地生产能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2022·黑龙江·宾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中国大豆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下表为“美国和巴西大豆生长周期表”。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美国 种植期 开花期 灌浆期 收获期
巴西 开花期 灌浆期 收获期 种植期
5.中国同时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 )
A.进口渠道单一化,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 B.不便价格谈判,获得质优而价廉的大豆
C.两地分属不同半球,利于平衡季节需求 D.便于我国学习他国的先进大豆种植技术
6.为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应该( )
A.扩大种植面积 B.增加劳动力投入 C.提高科技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5.C 6.C
【解析】5.中国同时从美国和巴西进囗大豆,有利于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减少风险,A错误。两个供应国,便于价格谈判,从而获得质优而价廉的大豆,B错误。读“美国和巴西大豆生长周期表”可知,两地分属南北半球,大豆成熟月份不同,利于平衡季节需求,保证大豆的季节供应量,C正确。我国只是进口大豆,与学习他国的先进大豆种植技术无关,D错误。故选C。
6.中国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应该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质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单产量,进而提高总产量,C正确。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与加大化肥使用量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大豆的产量,但不是长久之计,ABD错误。故选C。
【点睛】粮食进口渠道多样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很多,其中,科技要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单产、品质、机械化程度等。
(2022·江苏·泰州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
8.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答案】7.D 8.B
【解析】7.开挖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达到了预期目标,A错误;梯田耕地面积的增加使得粮食产量增加,达到了预期目标,B错误;增加林草面积不是开挖梯田的预期目标,C错误;开挖梯田是为了改坡为平,遏制水土流失,但由于当时存在粮食增产压力,过度开挖梯田破坏了原有的坡地生态,没有遏制水土流失,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原来坡耕地的水土流失,D正确。故选D。
8.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B正确;减少的粮食产量有限,且通过耕作条件更好地区的增产和农业科技增产可以弥补,不会造成严重的国家粮食安全威胁,A错误;森林火灾的发生主要在于人为的疏忽,与森林覆盖率提高无关,C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对治理水土流失效果良好,D错误。故选B。
【点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不同时期的目标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粮食产量不足,沟壑治理要和粮食增产相结合,因此第一阶段以开挖梯田为主要治理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问题的解决,不再追求粮食产量的沟壑区可以采用第二阶段退耕还林还草的方式更好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第三阶段,不仅仅是“防”,更要积极的“治”,将已经形成的沟壑通过治沟造地,形成“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
(2022·河南·信阳高中高一阶段练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输出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表为1985年和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产量年份 东北地区 黄淮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江南和华南地区 全国
1985 0.36 0.82 0.77 0.93 3.79
2018 1.20 1.44 0.99. 0.96 6.21
9.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 )
A.水热更充足 B.土壤更肥沃 C.耕地更广阔 D.耕作历史更悠久
10.近年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是因为南方粮食主产区( )
①耕地面积减少②农业结构调整③生态环境恶化④种植技术滞后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1.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有( )
①粮食区域供求矛盾日趋缓和
②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
③北方水资源短缺程度加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A 10.B 11.C
【解析】9.南方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比北方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比北方降水多,所以南方比北方水分条件好。因此可知,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水热更充足,A正确。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黄土等,土壤都比较肥沃,B错误。 北方地区平原面积更大,耕地更广阔,C错误。相比而言,北方地区的耕作历史更悠久,D错误。故选A。
10.南方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快,非农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减少,①正确。南方地区地价较高,农业生产中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因此多发展非粮种植,导致粮食产量减少,②正确。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与南方生态环境是否恶化关系不大,③错误。南方种植技术不滞后,④错误。 ①②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据表可知,目前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多于南方地区,南方人口多,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因此需要从北方向南方运送大量粮食,所以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会使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②正确。北方地区水资源比南方少,而粮食种植面积比南方大,这种情况会加剧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程度,③正确。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并不能使粮食区域供求矛盾得到缓和,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影响不大,①④错误。 ②③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2022·浙江·高二阶段练习)粮食的生产和出口影响着国际社会的稳定。全球有30多个小麦净进口国30%以上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下图为2021年全球小麦和玉米主要出口国家占比份额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这些国家粮食生产的共同优势是( )
①人口较少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科技发达
④地广人稀
⑤生产规模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3.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近来俄乌政局动荡可能导致( )
A.粮食流通效率提高 B.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C.粮食运输成本增加 D.粮食储存难度增加
【答案】12.D 13.B
【解析】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其主要的区位因素和特征是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较大,故②④⑤正确;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因此对劳动力数量要求低,但是人口较少,并不是其共同的优势,故①错误;图中显示的国家中乌克兰和阿根廷科技并不发达,故③错误。正确的是②④⑤,答案选择D。
1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30多个净进口国30%以上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说明其小麦生产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由于政局动荡,小麦生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出口量大大降低,导致国际粮食流通效率减小,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故A错误,B正确;俄乌粮食出口减少对粮食运输成本影响不大,故C错误;俄乌的粮食对国际影响较大,但不是完全对粮食市场垄断,图示中美国等国家粮食出口份额很高,因此对粮食储存并未有太大的影响,故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区位条件:一、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降水丰富、夏季潮湿等。二、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运输便利、2、地广人稀、3、发达的工业、4、农科技术先进、5、市场广阔。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1、机械化程度高,并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2、农业生产区域化、专门化、供销加工一体化;3、商品率高;4、生产规模大。
(2022·山东·巨野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即在相对高差小于200m、平均坡度小于25°的土地上进行改造,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下图是1990-2018中国四大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和平均爬坡指数(指数越大表明城市爬坡程度越强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读图判断,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和四大地区的对应关系,合理的一组是( )
A.甲—东部地区 乙—西部地区 丙—中部地区 丁—东北地区
B.甲—东部地区 乙—中部地区 丙—西部地区 丁—东北地区
C.甲—东北地区 乙—中部地区 丙—西部地区 丁—东部地区
D.甲—东北地区 乙—西部地区 丙—中部地区 丁—东部地区
15.关于建设用地上限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上限坡度变化小说明该区的土地资源充足
B.乙上限坡度最大原因是大起伏的地形影响
C.丙上限坡度变化最大说明城市化速度最快
D.丁坡度最小说明该地没有建设用地爬坡现象
16.下列关于建设用地爬坡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利于保护平原地区的优质耕地资源
B.增大对高坡度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C.增加高坡度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风险
D.可以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答案】14.A 15.B 16.D
【解析】14.从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图可以看到,乙地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值是四大区域中最大的,可以判断乙地地势相对较为崎岖,地形陡峭,属于西部地区。丙地在1990年后,建设用地平均爬坡指数快速增长,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但地势较低的平原资源较少,只能开发更为海拔高的地区,应是中部地区。故排除BC选项。丁是四大地区当中建设用地上限坡度最小的区域,说明其地形相对平坦,且人口可能较少,对区域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属于东北地区,排除 D选项。故选A。
15.甲地上限坡度变化较小,是因为甲属东部地区整体地形相对比较平坦,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相对变化比较小,东部人口众多,相对土地资源并不充足,A选项错误。乙地为西部地区,其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故其上限坡度是4地中最大的,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在近几年上限坡度变化较大,是因为丙地是中部地区其可利用的地势较低的土地资源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多,只能向地势较高的地区开发, C选项错误。丁是东北地区,其建设用地上限坡度位于四地中最小,但其上限坡度也在6~8之间。也有建筑用地爬坡的现象, D选项错误。故选B。
16.建设用地爬坡在空间上是建设用地向坡度更大的地区发展,这就可以好的保护平原地区的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资源的破坏,A选项说法正确。但随着向坡度更大地区的开发,对高坡度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B选项说法正确。随着高坡度地区的开发,植被可能会进一步的减少,水土保持条件会进一步的下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会进一步的增加,C选项说法正确。建设用地爬坡可以增加坡度较大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但不能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D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择说法错误的,故选D。
【点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
二、综合题
17.(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受农用化肥施用量、人口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科技、惠农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作为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虽然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9.4%下降至2018年的36.35%,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由17%下降至6.7%。下图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
(1)描述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
(2)推测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
(3)有人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1999~2003年向西南方向移动;2003~2006年向东北方向移动;2006~2018年呈现西南、东北方向交替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的特征。
(2)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惠农政策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粮食增产明显;长江上游地区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严重,导致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3)赞同。理由: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定会挤占农业用地,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影响粮食质量;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
或不赞同。理由:经济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质量;经济发展可以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带动粮食生产。
【分析】本题以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区域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主要结合图示粮食生产重心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作答,注意结合图片分阶段进行描述。读图可知,1999~2003年从潜江附近,移到常德附近,总体看是向西南方向移动;2003~2006年从常德移回潜江,向东北方向移动;2006~2018年在潜江、荆州之间徘徊,呈现西南、东北方向交替变化且移动速度放缓的特征。
(2)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主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政策、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结构、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2003~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惠农政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粮食产量增加显著;而上游地区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受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严重,导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3)该题为开放性题目,持一种观点即可。若赞同,则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可能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而造成土壤污染,使粮食生产质量下降;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使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粮食生产等。
若不赞同,则从经济发展对政府支持力度、农业技术、粮食加工企业等产生的有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会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会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会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带动粮食生产等。
18.(2022·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喜温凉,易种、耐寒、耐旱、耐贫瘠,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含量少。2015年,农业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量全球占比接近1/4,但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图为我国四大主粮与世界平均单产的比较。
材料二 根据自然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的差异,本着不与其他主粮抢水争地的原则,农业部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为五大优势区,旨在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下表中数值代表我国部分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
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2016年 0.87 1.71 1.68 0.74 0.16
2020年 0.8 1.64 1.76 0.82 0.17
(1)依据马铃薯的生活习性推测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分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高的原因。
(3)解释我国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纬度较高的北方;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或地势第二阶梯的)山区和高原;多分布在土地质量等级较低的地区。
(2)马铃薯种植规模大,集中度高,商品性强;土地贫瘠,与其他主粮相比,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较高;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种植马铃薯可节约水资源。
(3)马铃薯单产高,增产潜力大,可增加我国粮食供给数量;马铃薯营养丰富,且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占用优质耕地少,不与其他主粮争地抢水,有利于集约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分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分布特征与西北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高的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于马铃薯喜温凉,易种、耐寒,所以能够适应北方与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的气候,因此要分布纬度较高的北方,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或地势第二阶梯的山区和高原。由于马铃薯耐旱、耐贫瘠,所以土壤肥力较低,土地质量等级较低的地区也能种植。
(2)通过材料二可知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的五大优势区,旨在逐步实现马铃著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西南和西北两地区人口少、土地面积大,所以马铃薯种植具有规模大,集中度高,商品性强的优势;西南和西北两地区土地贫瘠,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单产高,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较高;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马铃薯耐旱,种植马铃薯可节约水资源。
(3)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相比我国传统的三大主粮,马铃薯单产高,增加粮食产量潜力大,可增加我国粮食供给数量;马铃薯富含淀粉、登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营养丰富,且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马铃薯易种、耐寒、耐旱、耐贫瘠占用优质耕地少,不与其他主粮争地抢水,有利于集约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19.(2021·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劳动力、科技和物质投入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1)指出1980~2000年期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该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简述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呈减少趋势。原因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受经济收益影响,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蔬菜和其他一些经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部分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牧、还湿,使耕地减少。
(2)增加科技、人力和物质投入,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作物高产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增加了人力投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增加了物质投入,大力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应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加强政策扶持,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分析】本题以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为情境,设置两道小题,考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1980~2000年期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原因主要有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受农业收入的影响,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食面积减少,出于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还牧、还湿,使粮食面积减少。
(2)虽然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我国粮食总产量还是实现增长,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为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作物高产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的产量;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加强种植技术,增加人力投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增加物质投入,大力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应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20.(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考察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指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能从源头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其中,海南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发挥其种子“硅谷”的优势,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1)与甘肃相比,从气候角度说明海南育种制种的优势。
(2)分析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简述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答案】(1)海南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育种制种周期较短, 可育种时间较长,种类较多。
(2)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育种制种发展时间长,产业基础好;自贸港政策支持。
(3)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一定程度上改变种子依赖进口局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丰富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降低种子供应风险;依托全球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保障粮食总产量和需求量平衡。
【分析】本大题以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优势、粮食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甘肃相比,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而纬度较低,热量充足,育种周期较短;全年可以育种,育种时间较长,种类较多。
(2)海南起步较早,育种制种发展时间长,产业基础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发挥其种子“硅谷”的优势,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由国家政策支持;海南相对于甘肃、四川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
(3)由材料可知,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能从源头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种子依赖进口局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海南育种制种气候优势和社会经济优势比较明显,建立基地可以丰富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以依托全球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21.(2022·重庆·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许多国家实行了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造成世界粮食价格的波动,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粮食生产关系到了国家安全。下图为我国2021年位居前10的粮食生产省产量统计图。
(1)分析我国十大粮食生产省发展粮食生产共同的有利区位条件。
(2)近年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粮食需要调入,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3)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国外粮食市场波动的影响。
【答案】(1)拥有地势平坦的平原或高原,土壤肥沃;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河流流经.灌溉便利;农业历史比较悠久.耕作经验丰富。
(2)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少;劳动力价格高,粮食生产成本高;城市人口多,对乳肉蛋禽菜果花需求量大,更多耕地用于种植蔬菜、花卉和瓜果,粮食播种面积小;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缺口大。
(3)不会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确保18亿亩农田面积,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攀升﹐能够确保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因连年粮食产量上升,粮食储备充足,不会发生粮食短缺危机。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为材料,涉及我国商品粮生产、调配和国家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我国十大粮食生产省多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大部分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气候条件适宜;多分布在河流流经地区,便于引水灌溉;多属于我国传统农业区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城市位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和城市带,土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开发,人均耕地面积小;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高,多从事非农业,农作物成本高,故多生产价值较高乳肉蛋禽菜果花等经济作物和相关产品,以满足城市市场需求。粮食作物生产少,但是大都市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缺口大,需要其他地区粮食调入。
(3)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历史上发生过粮食短缺引起的饥荒教训,因此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确保18亿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达到“藏粮于地”的目的;粮食产量高,确保居民口粮自给;粮食连年丰收,辅以适度进口粮食作为储备,我国粮食储备充足,不会发生粮食短缺危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2.1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这样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下图示意我国2016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
A.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B.减少粮食浪费
C.减少粮食需求量 D.保障粮食供给
2.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提高农业科技 B.实行精耕细作 C.扩大耕地面积 D.提高耕地质量
3.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地区实现“藏粮于地”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台田 B.种植绿肥 C.轮作休耕 D.扩建大棚
4.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2022·黑龙江·宾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中国大豆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下表为“美国和巴西大豆生长周期表”。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美国 种植期 开花期 灌浆期 收获期
巴西 开花期 灌浆期 收获期 种植期
5.中国同时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 )
A.进口渠道单一化,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 B.不便价格谈判,获得质优而价廉的大豆
C.两地分属不同半球,利于平衡季节需求 D.便于我国学习他国的先进大豆种植技术
6.为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应该( )
A.扩大种植面积 B.增加劳动力投入 C.提高科技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22·江苏·泰州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
8.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2022·河南·信阳高中高一阶段练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输出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表为1985年和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产量年份 东北地区 黄淮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江南和华南地区 全国
1985 0.36 0.82 0.77 0.93 3.79
2018 1.20 1.44 0.99. 0.96 6.21
9.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 )
A.水热更充足 B.土壤更肥沃 C.耕地更广阔 D.耕作历史更悠久
10.近年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是因为南方粮食主产区( )
①耕地面积减少②农业结构调整③生态环境恶化④种植技术滞后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1.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有( )
①粮食区域供求矛盾日趋缓和
②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
③北方水资源短缺程度加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浙江·高二阶段练习)粮食的生产和出口影响着国际社会的稳定。全球有30多个小麦净进口国30%以上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下图为2021年全球小麦和玉米主要出口国家占比份额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这些国家粮食生产的共同优势是( )
①人口较少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科技发达
④地广人稀
⑤生产规模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3.在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近来俄乌政局动荡可能导致( )
A.粮食流通效率提高 B.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C.粮食运输成本增加 D.粮食储存难度增加
(2022·山东·巨野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即在相对高差小于200m、平均坡度小于25°的土地上进行改造,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下图是1990-2018中国四大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和平均爬坡指数(指数越大表明城市爬坡程度越强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读图判断,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和四大地区的对应关系,合理的一组是( )
A.甲—东部地区 乙—西部地区 丙—中部地区 丁—东北地区
B.甲—东部地区 乙—中部地区 丙—西部地区 丁—东北地区
C.甲—东北地区 乙—中部地区 丙—西部地区 丁—东部地区
D.甲—东北地区 乙—西部地区 丙—中部地区 丁—东部地区
15.关于建设用地上限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上限坡度变化小说明该区的土地资源充足
B.乙上限坡度最大原因是大起伏的地形影响
C.丙上限坡度变化最大说明城市化速度最快
D.丁坡度最小说明该地没有建设用地爬坡现象
16.下列关于建设用地爬坡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利于保护平原地区的优质耕地资源
B.增大对高坡度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C.增加高坡度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风险
D.可以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综合题
17.(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受农用化肥施用量、人口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科技、惠农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作为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虽然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9.4%下降至2018年的36.35%,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由17%下降至6.7%。下图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示意图。
(1)描述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特征。
(2)推测2003~2006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重心变化的原因。
(3)有人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你是否赞同 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8.(2022·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喜温凉,易种、耐寒、耐旱、耐贫瘠,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含量少。2015年,农业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量全球占比接近1/4,但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图为我国四大主粮与世界平均单产的比较。
材料二 根据自然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的差异,本着不与其他主粮抢水争地的原则,农业部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为五大优势区,旨在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下表中数值代表我国部分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
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2016年 0.87 1.71 1.68 0.74 0.16
2020年 0.8 1.64 1.76 0.82 0.17
(1)依据马铃薯的生活习性推测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分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高的原因。
(3)解释我国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原因。
19.(2021·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是耕地面积与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劳动力、科技和物质投入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1)指出1980~2000年期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该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简述我国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考察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指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能从源头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其中,海南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发挥其种子“硅谷”的优势,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1)与甘肃相比,从气候角度说明海南育种制种的优势。
(2)分析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简述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21.(2022·重庆·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许多国家实行了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造成世界粮食价格的波动,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粮食生产关系到了国家安全。下图为我国2021年位居前10的粮食生产省产量统计图。
(1)分析我国十大粮食生产省发展粮食生产共同的有利区位条件。
(2)近年来,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粮食需要调入,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3)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国外粮食市场波动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