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2.3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河南·濮阳一高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21年河南省部分城市常住人口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2021年 2020年 变动量
郑州市 1274.2 1261.7 12.5
开封市 478.3 483.5 -5.2
洛阳市 706.9 705.9 1.0
平顶山市 496.8 498.8 -2.0
安阳市 542.3 547.6 -5.3
鹤壁市 157.2 156.8 0.4
濮阳市 374.4 377.4 -3.0
周口市 885.3 901.9 -16.6
1.图中反映出河南省各市( )A.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衡 B.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C.均以省内人口流动为主 D.常住人口数量均减少
2.图中周口市常住人口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是( )
A.就业压力增大 B.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C.缓解人口老龄化 D.人地矛盾缓解
3.能有效应对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 B.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
C.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 D.积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答案】1.B 2.D 3.B
【解析】1.表中反应河南省各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无法反应人口空间分布状况,A错误;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D错误;表格未体现人口流动为省内流动,C错误;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大,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他大部分地级市经济发生水平较低,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小,常住人口不同程度的减少,B正确。故选B。
2.表格中周口市常住人口减少,将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D正确;周口市常住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减小,A错误;周口市常住人口减少,经济较落后,不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B错误;周口市常住人口减少,不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C错误。故选D。
3.计算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动量可知其常住人口数量在减少,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减少人口外流,B正确;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可能加速人口流出,A错误;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对缓解常住人口减少影响不大,C错误;常住人口数量在减少,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作用不大,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B。
【点睛】节日旅游业属于人口短期流动,迁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利于吸引常住人口迁入。
(2022·广东·高三阶段练习)传统的人口迁移多以跨国、省、市、县等行政区划边界为判断依据。克罗地亚(如图)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国土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某团队以居住社区为尺度,对克罗地亚的人口迁移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克罗地亚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活跃,且人口迁移方向呈现向交通便捷地集中的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传统的人口迁移研究相比,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 )
①平均迁移距离长②迁移难度小③迁移频次高④迁移方向性更明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克罗地亚部分当地人口由主城区社区向近郊社区迁移,其主要考虑的方面最可能是( )
A.改善居住环境 B.降低住房成本 C.缩短通勤距离 D.获取工作机会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材料“克罗地亚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活跃,且人口迁移方向呈现向交通便捷地集中的特征”可知,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比传统的人口迁移的迁移难度小、迁移频次高,②③正确,C正确;平均迁移距离短,①错误,AB排除;受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迁移方向性不明显,④错误,D排除。故选C。
5.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主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郊区环境相对较好,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克罗地亚部分当地人口由主城区社区向近郊社区迁移,A正确;在郊区社区居住,可以降低住房成本,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主城区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当地人口由主城区社区向近郊社区迁移,增加了通勤距离、就业机会减少,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6.(2019·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住宅小区的造景,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如人造湖、人造溪流等,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 D.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详解】旱溪是人工仿造的溪床,由于地势低,可汇集雨水,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C正确;旱溪中无水,不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B错误。旱溪没有湿地的功能,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选C。
【点睛】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是改善和提高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区楼盘价值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设计理念。
(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生态系统格局是指能够反映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自身空间分布规律的地理空间单元的分布配置情况。下表示意1995~2018年安徽省在各驱动力作用下生态系统各类型的面积变化及各驱动力贡献率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驱动力/类型 城镇化 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工业和矿山开发 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
生态系统类型变化面积/km' 农田 1934.54 --- 536.85 1188.98
森林 87.95 1227.74 90.63 ---
草地 22.01 244.29 52.5 ---
湿地 34.96 461.74 12.01 ---
城市用地 --- 2.87 0.5 7.09
农村居民点 187.86 --- 34 68.64
工矿用地 11,06 1.54 --- 2.68
其他 --- 0.18 0.43 0.49
总计 2278.38 1938.36 726.92 1267.88
贡献率/% 36.68 32.21 11.70 20.41
7.1995~2018年,安徽省生态系统变化的首要驱动力是( )A.农村建设 B.城镇化 C.矿山开发 D.生态修复
8.对安徽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变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用地类型是( )
A.城市用地 B.森林 C.工矿用地 D.农田
【答案】7.B 8.D
【解析】7.读表可知,1995~2018年,大量农田和部分森林、草地、湿地、农村居民点转化为城市用地,城镇化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变化的总体贡献率达到36.68%,是首要驱动力。B正确,农村建设、矿山开发、生态修复分别占32.21%、11.70%、20.41%,ACD错误。故选B。
8.据材料和表中信息可知,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主要与农田有关,说明在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布局协调过程中,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对安徽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变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D正确,城市用地、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作用小,AC错误,森林对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作用没有体现,B错误。故选D。
【点睛】生态环境会因人对自然的认识而变化,没有认识或认识不足人就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保护与培养生态环境。
(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近年来,哈长—辽中南城市群随着矿产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僵化、人口流失及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水平持续下降。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其值取决于城镇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二者维数的商)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其值越高,则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反之则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下图示意2000~2020年哈长—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城市中,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好的是( )
A.抚顺 B.延边 C.大庆 D.大连
10.该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整体呈现南部沿海城市比北部内陆城市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对外交通条件 C.城内基础设施 D.人口数量
11.为改善该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较高的现状,应采取的首要举措是( )
A.扩大城市用地 B.改善人居环境 C.推动产业升级 D.建立生态保护区
【答案】9.D 10.B 11.C
【解析】9.据图可知,在选项所给的四个城市中,大连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居中,城镇人口增速与土地城镇化增速相对同步,说明该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好,D正确;抚顺、大庆对应图例高,则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AC错误;延边对应图例低,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B错误。故选D。
10.由材料可知,该城市群南部沿海城市拥有良好的港口,对外贸易交通便利,能够创造较多的工作岗位,对于城乡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大,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而北部内陆城市的新市区建设面积虽然不断扩大,但是人口流失较明显,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因此其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态势,B正确;土地价格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结果,代表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好,南部城市发达,协调度好,所以地价高,地价是结果不是原因,A错误;城内基础设施南部北部都好,C错误;人口数量,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不仅受人口数量影响,还得看与城镇化速度和水平是否平衡,该说法片面,D错误。故选B。
11.其值越高,则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改善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较高的现状需要扩大对外贸易,引进高附加值科技产业,整合内部低端、高污染企业及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并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合作,C正确;扩大城市用地会加剧该现象,A错误;改善人居环境是改善生活质量,没有缓解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B错误;建立生态保护区与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虚假城市化(也称过度城市化):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滞后城市化: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2021·广西·钟山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空间发展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城市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 )
A.玉林 B.凭祥 C.南宁 D.钦州
13.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积极意义是( )
A.促进城镇间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B.争夺周边城镇资源,优先发展核心城市
C.平均资源分配,确保各地城市化水平一致
D.促进各城镇独立发展,减少对外经济交往
【答案】12.C 13.A
【解析】1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南宁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其城市等级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玉林、凭祥、钦州其级别和服务范围较南宁小。 C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C。
13.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有利于提升该地区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促进城镇间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A选项正确。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强调大多数城市发展,而非只发展核心城市,B选项错误。由于各城市功能和经济水平并不一致,故不能平均资源分配,C选项错误。建设城市群就是要促进各城镇协调发展,而非独立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与城市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如资金流、 信息流、物流,各种城市资源是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合作。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比较多,城市群建设能够改善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拥挤,更好地利用好城市资源。
(2021·河南·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化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1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答案】14.D 15.C
【解析】14.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问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水平快速下降,故D项正确。故选D。
15.从图中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推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
二、综合题
16.(2022·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南京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甲为郑州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郑州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排序(从大到小)____。若甲图代表夜晚海陆之间的等压面状况,则M代表____(陆地或海洋)的等压面状况。
(2)在甲图中用实线绘制出4000m高度的等压面分布状况(不标气压值),并在MN之间的高空和近地面用箭头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3)分别写出乙图中P1、P2两点的风向。
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
材料三: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大力推进建设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下左图为河南省地形图,下右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
(4)由材料三可知,河南省地势特征是____;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____。
(5)分析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地理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
【答案】(1) ④>③=②>① 海洋
(2)
(3)西北风、东北风
(4) 西高东低;降水多; 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快;东部地形平坦,排水速度慢;城市大量路面硬化,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下渗速度慢。
(5)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增加大量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缓解部分水资源紧张的现象。(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
【分析】本题以郑州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郑州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河南暴雨以及河南部分地理要素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城市风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洪灾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海绵城市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相同高度高压处气压高于低压处气压,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顺序是④>③=②>①。若为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海洋增温慢、气压高,因此M为低压,应为陆地;N为高压,应为海洋。
(2)根据高空与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态相反的原理画出等压面;结合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特点,判断出M近地面为低压,气流上升;N近地面为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下图:
(3)结合城郊热力环流,判断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结合地转偏向力分别判断风向。城市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向市区吹,北半球向右偏。P1是西北风;P2是东北风。
(4)由河南省地形图可知,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根据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等信息可知,受夏季风的影响,区域降水量大,且持品时间长,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郑州中西部地区等高线较率集(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而郑州附近地势较平坦,地表径流速度慢,排水不畅,导致水位上升速度快,加之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等因素,导致此次郑州洪灾严重。
(5)
首先,“海绵城市”通过对雨水的蓄积和循环使用,能节约水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其次,这些“海绵体”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能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吸烟滞尘,同时也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最后,“海绵体”中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树木等景观,也美化了城市环境。
17.(2022·云南·保山市瑞积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F反映的是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其中主要标志是____。
(2)若某国处于左图中C阶段,可能出现____(填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现象。
(3)左图中E→F反映了____现象,对应的是下图中的____(①或②或③),该现象一般发生在____(填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答案】(1) 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郊区城市化
(3) 逆城市化 ③ 发达国家
【分析】本题以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过程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像信息及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直接填空。左图中,A→F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其中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据图可知C阶段城市化水平介于40%—60%之间,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表示农村和近郊人口迁往中心城区、②表示中心城区人口迁往近郊、③表示中心城区和近郊人口迁往农村。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出现城市化水平变化属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应③。
18.(2022·云南大理新世纪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差异的是_______.
(2)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不仅出现“热岛”效应,还会出现“雨岛”效应。试解释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
(3)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①
(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城区污染较重,多凝结核,易成云致雨。
(3)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往郊区或卫星城;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热的排放;加强城区绿化建设;倡导市民采取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等。
【分析】本大题以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雨岛效应、热岛效应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城市建筑和硬化地表热容量低,夏季午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城区升温快,气温高,郊区升温相对较慢,气温相对较低,此时城乡气温差异大。图中显示,图中四条曲线中城乡气温差异最大的是①曲线,因此能正确表示该地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①曲线。由于城市中心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市中心的空气作上升运动。
(2)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温度升高不仅引起湍流,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并在城区滞留回升,导致降水强度增大。城市建筑物高低不一,粗糙的下垫面使降水雨系减慢,延长了降水时间。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易成云致雨。城市化影响降水机制以热岛和阻碍效应最为重要,凝结核丰富对降水增多有促进作用,城市雨岛效应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3)缓解该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建议应从城市热岛产生原因角度进行针对性提出。城市废热是产生热岛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合理规划城市,疏解城市人口和产业密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热量集中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流量,减少汽车废热排放,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城区建筑物密集,通风散热效果较差,这是城市热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合理规划城市和城市道路布局,建设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城区地表热容量低,热传导快,是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增加城区绿化和水体面积,提高城市热容量,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19.(2021·浙江·杭州市余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是____,该因素能为城市发展提供____和____。
(2)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3)A、D两地居民区中,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地,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4)20年后该城市人口预计达113万。促进该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有____、____。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城,建设新城对该城市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
【答案】(1) 河流 供水 运输
(2) C 位于市中心,人流量大 交通便捷
(3) D 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 位于河流上游
(4) 资源 交通
(5) 缓解城市土地、交通等方面压力; 分散城市职能,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合理化发展; 是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势,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某城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影响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及布局原则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本题考查河流的功能,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和运输两个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商业区的区位因素,形成商业区最需要人流量大和交通便利等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C处位于市中心,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3)高级住宅区一般在环境优美的城市的上风向。A居民区位于河流下游地区,靠近工业区,环境条件差,应为低级住宅区;而D居民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区,靠近风景区,环境条件较好,应为高级住宅区。
(4)本题考查城市发展的因素,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有铁路线和公路经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资源的开发也会吸引人口迁入,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图中显示该城市还有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5)本题考查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城,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0.(2022·福建·漳州立人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中心区气温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从城镇化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区形成“热岛”的原因。
(2)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主要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分析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1)原因:①城市水域面积和植被较少,且地面多为硬化路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也多;②城市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③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通风效果较差,热量不易散失。
(2)问题:①环境污染加重;②生态破坏现象突出;③住房拥挤;④就业困难;⑤交通拥堵;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③污染物质集中处理,大力整治环境问题;④加快生态恢复;⑤建设保障性住房;⑥加快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⑦建设公共交通。
(3)作用:①绿地(树木和草坪庞大的叶面积)可以遮阳,减少太阳对地面的直接辐射;②绿地附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气温低;③绿地叶面蒸腾吸收大气热量,导致绿地上空气温较低。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从城镇化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建筑高大密集,通风效果较差,热量不易散失,水域面积和植被较少,道路硬化,下垫面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快,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地面向大气传递的热量较多。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区人口聚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废热较多,所以热岛效应显著。
(2)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加重,植被等生态破坏现象突出,还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建设卫星城或者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处理好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做到污染物质集中处理,治理环境问题和恢复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性住房或者经济适用房,减轻住房压力;加快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建设公共交通,环节交通拥堵问题。
(3)绿地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关键在于解释绿地如何降低城市气温。首先,绿地植被蒲盖率较高,树冠可以有效遮阳,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使得绿地附近的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由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所以绿地附近的气温相对较低。其次,绿地植被叶面蒸腾会吸收大气热量,从而导致绿地上空气温较低,所以绿地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明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2.3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河南·濮阳一高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21年河南省部分城市常住人口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2021年 2020年 变动量
郑州市 1274.2 1261.7 12.5
开封市 478.3 483.5 -5.2
洛阳市 706.9 705.9 1.0
平顶山市 496.8 498.8 -2.0
安阳市 542.3 547.6 -5.3
鹤壁市 157.2 156.8 0.4
濮阳市 374.4 377.4 -3.0
周口市 885.3 901.9 -16.6
1.图中反映出河南省各市( )A.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衡 B.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C.均以省内人口流动为主 D.常住人口数量均减少
2.图中周口市常住人口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是( )
A.就业压力增大 B.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C.缓解人口老龄化 D.人地矛盾缓解
3.能有效应对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 B.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
C.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 D.积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022·广东·高三阶段练习)传统的人口迁移多以跨国、省、市、县等行政区划边界为判断依据。克罗地亚(如图)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国土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某团队以居住社区为尺度,对克罗地亚的人口迁移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克罗地亚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活跃,且人口迁移方向呈现向交通便捷地集中的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传统的人口迁移研究相比,以社区为尺度的人口迁移( )
①平均迁移距离长②迁移难度小③迁移频次高④迁移方向性更明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克罗地亚部分当地人口由主城区社区向近郊社区迁移,其主要考虑的方面最可能是( )
A.改善居住环境 B.降低住房成本 C.缩短通勤距离 D.获取工作机会
6.(2019·江西省万载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住宅小区的造景,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如人造湖、人造溪流等,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 D.增加生物多样性
(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生态系统格局是指能够反映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自身空间分布规律的地理空间单元的分布配置情况。下表示意1995~2018年安徽省在各驱动力作用下生态系统各类型的面积变化及各驱动力贡献率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驱动力/类型 城镇化 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工业和矿山开发 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
生态系统类型变化面积/km' 农田 1934.54 --- 536.85 1188.98
森林 87.95 1227.74 90.63 ---
草地 22.01 244.29 52.5 ---
湿地 34.96 461.74 12.01 ---
城市用地 --- 2.87 0.5 7.09
农村居民点 187.86 --- 34 68.64
工矿用地 11,06 1.54 --- 2.68
其他 --- 0.18 0.43 0.49
总计 2278.38 1938.36 726.92 1267.88
贡献率/% 36.68 32.21 11.70 20.41
7.1995~2018年,安徽省生态系统变化的首要驱动力是( )A.农村建设 B.城镇化 C.矿山开发 D.生态修复
8.对安徽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变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用地类型是( )
A.城市用地 B.森林 C.工矿用地 D.农田
(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近年来,哈长—辽中南城市群随着矿产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僵化、人口流失及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水平持续下降。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其值取决于城镇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二者维数的商)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其值越高,则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反之则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下图示意2000~2020年哈长—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城市中,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好的是( )
A.抚顺 B.延边 C.大庆 D.大连
10.该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整体呈现南部沿海城市比北部内陆城市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对外交通条件 C.城内基础设施 D.人口数量
11.为改善该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较高的现状,应采取的首要举措是( )
A.扩大城市用地 B.改善人居环境 C.推动产业升级 D.建立生态保护区
(2021·广西·钟山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空间发展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城市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 )
A.玉林 B.凭祥 C.南宁 D.钦州
13.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积极意义是( )
A.促进城镇间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B.争夺周边城镇资源,优先发展核心城市
C.平均资源分配,确保各地城市化水平一致
D.促进各城镇独立发展,减少对外经济交往
(2021·河南·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化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1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二、综合题
16.(2022·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南京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甲为郑州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郑州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排序(从大到小)____。若甲图代表夜晚海陆之间的等压面状况,则M代表____(陆地或海洋)的等压面状况。
(2)在甲图中用实线绘制出4000m高度的等压面分布状况(不标气压值),并在MN之间的高空和近地面用箭头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3)分别写出乙图中P1、P2两点的风向。
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
材料三: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大力推进建设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下左图为河南省地形图,下右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
(4)由材料三可知,河南省地势特征是____;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____。
(5)分析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地理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
17.(2022·云南·保山市瑞积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F反映的是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其中主要标志是____。
(2)若某国处于左图中C阶段,可能出现____(填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现象。
(3)左图中E→F反映了____现象,对应的是下图中的____(①或②或③),该现象一般发生在____(填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18.(2022·云南大理新世纪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差异的是_______.
(2)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不仅出现“热岛”效应,还会出现“雨岛”效应。试解释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
(3)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可行性措施。
19.(2021·浙江·杭州市余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该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是____,该因素能为城市发展提供____和____。
(2)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3)A、D两地居民区中,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地,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4)20年后该城市人口预计达113万。促进该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有____、____。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城,建设新城对该城市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
20.(2022·福建·漳州立人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中心区气温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从城镇化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区形成“热岛”的原因。
(2)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主要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分析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