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哈姆莱特》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2:2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的故乡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
莎士比亚与妻子安妮的故居
莎士比亚的最后归宿:斯特拉福镇三一教堂
在莎士比亚故乡三一教堂内的
——莎士比亚墓
马克思:欧洲文艺复兴作家最光辉的代表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西方谚语: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人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学习目标
1、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2、: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英国戏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从小就爱好戏剧,20岁后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皆大欢喜》
历 史 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
其他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等。
主要作品
文艺复兴运动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业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其主要内容:
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
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相关常识
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莎士比亚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
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全剧情节梗概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爱子心切,饮毒酒而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鬼魂
乔特鲁德
波洛涅斯
奥菲利娅
雷欧提斯
福丁布拉斯
霍拉旭
王子
篡位者
前国王
王后
宠臣(恋人之父)
恋人
恋人之哥
密友
挪威王子
主要人物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奥列弗扮演)
新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
守城卫兵与鬼魂(老哈姆莱特)
奸佞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与女儿奥菲利娅
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真疯还是假疯
哈姆莱特斥责母后乔特鲁德
真疯的奥菲利娅
掉进小河中的奥菲利娅
奸王克劳狄斯在与雷欧提斯定下毒计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决斗
王后乔特鲁德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在背后给了哈姆莱特致命的一剑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霍拉旭海葬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吹牛拍马,故弄玄虚。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心地纯洁、善良多情。
第三幕中主要人物介绍
可以分成三部分。
1.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 君臣密谋,试探虚实
第二部分 情人对白,佯装疯痴
第三部分 臣子助纣为虐,心怀叵测
2、剧本第一部分,国王的旁白的作用?
作用——真实暴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
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
3.阅读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性格特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4、第二部分中,哈姆莱特为什么反复对他的心上人奥菲利亚说“出家去吧”?
一方面是在装疯的表现
另一方面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上很难保全自我。
5、“你贞洁吗?”“你美丽吗?”“出家去吧。”“就嫁给一个傻瓜吧。”
这些话语你觉得曾经深爱奥菲利亚的哈姆莱特真的变心了吗?
没有!
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亚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莱特变态的语言体现了他心里有真话不能说却要伤害无辜善良的情人的痛苦。
6、第三部分,国王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密谋怎样对付哈姆莱特?
A、把哈姆莱特送到英国去,借刀杀人
B、让王后去探知哈姆莱特内心的真正想法
C、把哈姆莱特关禁在一个适当的地方。
7、归纳文中的哈姆莱特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是一个富有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得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迟疑、忧郁、孤独。
他既是一个身负为父报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一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8、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主要矛盾冲突——哈姆莱特和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次要矛盾冲突——
1、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2、奥菲利亚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矛盾冲突。
小 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
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