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阳区东升实验学校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语文收心卷
一、基础题(共5小题,共3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①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②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③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写水势湍急,《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 。
⑥王维《使至塞上》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交代了作者行程的句子是:“ , 。”
⑦《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 , 。”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cū cāo 。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 便往往触他之怒。
(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wéi miào wéi xiào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看似妙手偶得,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热爱它、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了。
C.老城区现在已开始拆迁,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甚至垮塌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坦荡如砥、辽阔广大,没有山峦起伏,没有沟壑纵横,唯有缓缓的坡度在无限地逶迤、延伸。.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过去一年,全球雅思考生数量突破首次300万人次。(将“突破”和“首次”对调)
B.通过家长给孩子的自律性进行评分可见,得分越高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强。(删去“通过”)
C.新技术融入教育后,老教师更担心自己能否赶上年轻教师的脚步,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将“不能”改为“能否”)
D.长期在盲校从事计算机课教学的老师表示,目前国内盲校基本都普及了计算机教学。(删去“都”)
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我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5.[新闻速递]学校文学社就我校开展的中秋系列活动写了一则新闻,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10分)
又到中秋月圆时,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中秋系列庆祝活动,让师生们走近中秋,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下午,我校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传承有我”中秋诗文硬笔书法比赛、灯笼制作及评赏、灯谜竞猜、投壶比赛、团圆宴等。师生们在诗情画意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美好的时光。
6.[口语交际]你的好朋友小孟觉得参加这种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省下时间多做两道题。你该如何劝说他积极参加这次活动? (不少于50字) .
7.[节日感言]中秋之夜,遥望明月高挂,细嗅扑鼻暗香,我们的内心一定满是对诗意人生的憧憬。请仿照例句抒写你此刻的感言。
示例:桂花啊,枝叶再繁茂,也挡不住你探出明亮的眸子。
二、阅读题(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晏列传》)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过 及 既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10.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炊烟远去是故乡
(作者:郭震海)
①炊烟是乡村大地上千年行走的诗行。A那袅袅上升的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村庄的魂魄,是割不断的情愫,更是忘不掉的乡愁。
②“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千百年来,炊烟就如虚掩的柴门、亘古的土地一样,被诗人信手拈来入诗,被画家抓几缕入画。赶路人的脚步匆匆,抬起头,远望的目光多会被大山遮挡,但闻烟可识村,炊烟成为乡村最为独特的“胎记”.
③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村庄里的人,曾经三餐靠劈柴烧火,房屋多是随坡就势,高低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一个高高凸起的烟囱。
④宁静的清晨,在薄雾弥漫中,“吱吱呀呀”的柴门次第打开,炊烟就会从每一家的屋顶上袅袅升腾,此时,整个村庄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之中。若是远观,青山环绕中,烟雾笼罩的村庄,隐隐约约的树梢和高低错落的屋顶,就如一幅水墨画。可于我而言,一路闻着炊烟长大,既懂得这令人遐想的美,也最晓得生活在这美中的辛苦。
⑤在乡村,家家三餐烧火做饭,炊烟就从火塘里发芽,顺着高高挺起的烟囱生发,微风给它施肥,迎风便长成了行走的云。这些俯仰生姿、变幻莫测的“云”相互汇聚,所到之处是一股呛鼻的烟火味儿。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家家屋内四壁皆黑,只有在每年春节时,农人们才会找些旧报纸贴裱,焕发出时日不长的新。
⑥乡人四季劈柴,日久烧火。厚实的双手上,烟灰能和肌肤融为一体,就连帮忙的孩童们,小脸蛋上也时常挂着几道烟火的灰。冬天的村庄很冷,取暖靠火炉子或烧柴,整个冬天的村庄烟火味儿不绝。如果落一场雪,就会发现洁白的雪花里,总会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柴灰和煤灰。
⑦冬日入山砍柴,对于村庄里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劳动。苍茫的山里没有太多枯死后的老树供作柴火,冬眠的小树或灌木就遭了殃。农人砍回这些活着的灌木后,不着急烧,就堆放在房前屋后等风干。所以,在冬日的太行山里,户户房前或屋后,都会有杂乱的柴堆。来年开春,山里被砍掉小树和灌木的地方抽不出新枝,原本美丽的青山就像是患了“白癜风”。
⑧这是我关于炊烟的记忆。炊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伴随着乡村的成长,炊烟越过了千年的历史,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山外,现代文明的风来势凶猛,势不可挡,炊烟就如那苦涩的井水、人畜共居一样,正逐渐远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农耕文化的消逝。相反,那些忠厚传家、耕读继世、宽厚仁爱、纯朴敦厚等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彰显,而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
⑨有人担心,炊烟消逝的村庄,乡愁何在?其实,远去了炊烟的村庄,也不会让远归的游子找不到故乡。你看,村中那古老的祠堂还在,那淳朴的村风家风还在,就如儿时母亲哼唱的歌谣一样,村边那条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还在,水清得喜人,流淌得比过去更加欢快。
(1)请说一说第②段引用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
②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
(3)“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那么,炊烟给乡村带来了哪些环境上的污染?请分点作答。
(4)生活中,像炊烟这种既是美好的记忆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石碾子磨面、用扁担挑水、看露天电影等。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12.现代文阅读(15分)
笛声箫音
①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 家里竹林一趟。踩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接耳,我就欣赏到了久违的笛声箫音,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 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
②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方设法地从竹制 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大鱼,死拉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 爷爷舍不得砍他那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孩不来要,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 摔到岸上,来不及挣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脱钩的,在我抓 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③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渠、鱼塘作业。 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就成群结队地跑来效仿。邻队有个木匠师傅愿跟我搭档,黄鳝笼的修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 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鳝笼,就是能给我带 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④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奶奶就送我们早准备好的烘晒尿布的竹箩。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放在竹箩里,摆在儿子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了,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碗上刻着三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盛满了孩子的世界。
⑤两年前,妻心血来潮,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取代家里的竹筷子。夹菜的滑溜、碰碗的 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 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 爱。
⑥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也没有果实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它,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苍翠浓绿!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 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⑦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 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⑧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 王维的影响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改动)
12.作者交代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竹的认识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作者对竹的认识和情感
小时候 ①
开始挣钱时 竹就是那黄鳝笼,带给我金钱,改善我的生活
儿子刚出生时 ②
两年前 竹制用品是我生活的必需品,我无法舍弃
1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14.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
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 , 。
15.请说说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6.作者在平时生活中“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为什么他觉得“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
三、写作题(共1小题50分)
17.题目: ,我成长中的一座桥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母爱”“师恩”“友谊”“赞美”“挫折”等,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牧人驱犊返;征蓬出汉塞;江入大荒流;浅草才能没马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重点字:萋萋 乡关)
2.【答案】(1)粗糙
(2)为富不仁
(3)琐屑
(4)惟妙惟肖
3.【答案】C
4.【答案】B
【答案】5.示例:月满中秋,情满校园(或我校开展中秋活动,营造节日氛围)
6.示例:小孟,参加这种活动绝对不是浪费时间,通过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很好的传承,而且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你说对吗?
7.桂花啊,花儿再浓密,也挡不住你溢出醉人的芳香。(或明月啊,云儿再浓密,也遮不住你洒向大地的光芒;明月啊,天空再黯淡,也掩不住你凝视人间的温柔。)
【答案】8.犯错;等到,到了;已经
9.①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②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10.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11.【答案】(1)①说明了从古到今,炊烟都是乡村特有的“胎记”,给人们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山人格化了,“搂”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座山的距离近,以及家乡的小,富有情趣。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村庄比作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散落在沟沟岭岭中的村庄不计其数、星罗棋布的特点。
(3)①到处是一股呛鼻的烟火味儿;②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家家屋内四壁皆黑;③人的手上脸上也时常挂着几道烟火的灰;④砍柴很辛苦,杂乱堆放的柴还破坏了村子的环境,同时也破坏了山上的植被。
(4)示例:传统文化中那些文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事物可保护下来,供人们了解过去、回忆过去;但现代文明的发展毕竟是好事,我们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乡村也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标志和记忆。(答案不唯一,能够紧扣文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均可)
【答案】12.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竹制品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童真的体现
13.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清风徐来时竹枝竹叶之间摩擦发出的声音给作者带来愉悦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14.示例:时而浅吟低唱;犹如潺潺流水
15.总结上文,抒发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6.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竹子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7.【答案】【参考例文】
母爱,我成长中的一座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走过了无数座桥:赞美、挫折、成功、失败……唯有一座桥我却永远也走不到尽头,那就是母爱之桥!
从我呱呱坠地那天起,母亲就用爱为我凝筑了这样一座桥。
老人常说“孩子的诞生日,母亲的受难日”可我的母亲却似乎从没感受过这一点,她总是面带微笑地教育我,从未在我面前发过火。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母爱之桥则给我引导前进的方向。
渐渐地,我步入少儿时期,我已走过许多的桥,唯有母爱之桥仍似没有尽头。
刚开始进入班级,我总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步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家免不了要发泄出来,母亲总是在旁认真地听我唠叨。有时我不懂事,看到她认真的面庞总觉得很扎眼,总是冷眼瞧她,她却似毫不介意,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房间内偷偷哭泣,我刹时明白了……
母亲用她的血与泪铺垫着母爱之桥,使它保护我不会掉落在脚下的江河之中。
在母爱之桥上,我踉踉跄跄地走入青春期。
进入初二的我,步履匆匆,对周围的事物不管不问,只是闷头往前冲。犹记在期中考试前,我神色紧张,慌忙张罗着复习,只盼能考个好成绩,总是读书到深夜,只记得一双眼眸注视着我,时时陪伴着我。早晨起床,桌上总有可口的饭菜。傍晚回家,迎面而来的总是亲切的问候……期中考试之后,我欣喜于获得的优异的成绩时,却发现妈妈的眼不知何时已布满血丝,原来……
母爱之桥永远没有尽头,母亲用她的爱为我扫清前进道上的一切障碍。
母爱,我成长中一座永无尽头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