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11: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戏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二)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导读理解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4.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明确:(1)嗅觉:清香、水气
(2)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3)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4)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5.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6.“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7.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8.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9.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10. “深夜归航”的描写中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明确: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自我检测
1.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弥散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消失
2.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比喻)
C.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借代)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_______)着一支白péng(_______)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______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孱孱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bì(_______)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泊(_______) 磕(_______) 白péng(_______) bì(_______)绿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___。这篇课文的作者___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等。
(2)社,在绍兴指_____。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_____”。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扮演______,小旦扮演______,老旦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扮演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①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
②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蹦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⑤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选文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找出相应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有人说本文“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结合选文试加以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对《社戏》中的重点段落熟读,成诵。养成熟练的语感。很容易回答本题。消失:是不存在了。弥散:存在并扩散。故选B。
2.答案:B
解析:“仿佛”“似的”在这里都不是比喻词,只表示猜测。
3.答案:(1)bó;kē;篷;碧
(2)孱孱;潺潺
(3)夸张
解析:(1)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字音和同音字的字形,多音字要据义定音。如“篷”和“蓬”形近音同,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运用。“泊”是多音字,意为“船靠岸”“停留”“停放(车辆)”等时读bó,意为“湖(多用于湖名)”时读pō。
(2)“潺”和“孱”音同形近,应根据形旁推断字义。“潺”属“氵”部,字意与“水”相关,所以结合语境应为“潺潺”。
(3)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句中“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我”能去看社戏后内心的畅快和喜悦。
4.答案:(1)小说;鲁迅;《呐喊》;《彷徨》
(2)一种居住区域;年规戏
(3)年轻男子;年轻女子;滑稽人物
5.答案:(1)运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些描写,写出了夜色的朦胧,表现出“我”看社戏兴奋,愉快的心情。
(2)①调动多种感官,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清香”“扑面”“朦胧”等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写两岸的景象和月色,再现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充满诗情画意,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②语言生动,挚爱之情隐然可见。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把山写活了,衬托了船行的速度之快,而“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不但能把读者带人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同时使读者感受到孩子们愉快的心情和作者对美好的江南乡村的热爱。③情景交融。作者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展现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图景,此刻的“我”听到笛声,心也“沉静”,然后又“自失”起来,完全陶醉其中。
解析:(1)本题考查对环境默写的分析.第一问,筛选文章语句并分析描写角度。根据文章第④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一句分析可知,此处描写气味,所以是从嗅觉角度进行描写的;根据“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一句分析可知,此处描写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所以是从触觉角度进行描写的;根据“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一句分析可知,此处是描写眼睛看到的事物,所以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根据第⑤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分析可知,此处是描写声音,所以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第二问,这些景物描写,直接写出了月色的朦胧,在这朦胧的月色中,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可见是“我”因为要去看社戏而心情好所致,所以这些景物也表现出“我”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赏析。可以从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从景物描写角度分析,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运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从而突出“我”因为要去看社戏而无比兴奋的心情;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地表现行船速度之快,突出“我”去看社戏的焦急心情;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章情景交融,“我”与周围的环境交融在一起,用“我”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来表达“我”愉快的心情,同时“我”也融入到环境之中,因环境而“沉静”,而“自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