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蔡测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蔡测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蔡测海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麝香
蔡测海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
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
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
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簿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
哦,真是累死人!
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
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
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
“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
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
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
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
“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这一环境描写,营造出森林里寒冷萧瑟的氛围,也预示着主人公走出森林的艰难。
B.文章只是简单地写“堵住了洞口的大大的黑影子”,并没有做细致描写,但这种写法却恰到好处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
C.文中把“茫茫的森林的夜”比喻成“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真切地烘托出迷路人的恐慌心理。
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特别是两人在困难面前的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两人的信心和勇气。
2.小花鹿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生动传神,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处的伐木声
蔡测海
忽然阳春变得那么恬静,像月夜的森林,没有一丝风,连叶片也未摇一摇。她走近床边,给桥桥盖好被子。桥桥哼哼几声,又睡了,睡得那么着迷,鼻声也越来越响。阳春掐下一截铺草搅桥桥的鼻孔。
桥桥揉了揉鼻子,醒了。
床边有一个人,是阳春。
唔,阳春怎么来了?
在这屋里,有两块疆土。那界线在白天和夜晚的空气里,看不见,却碰得着。这条线像师傅画的墨线一样,乱不得,错不得,一错一乱,桥桥就会六神无主。
那条线是桥桥的神经。
桥桥这时候看见了阳春,他的那条神经颤抖了。他差点叫起师傅来。
桥桥想到师傅不在,便对阳春喊起来:
“阳春,你,不该来的……”
“我该来的,桥桥……”
阳春在桥桥的床边坐下来,用手去摸桥桥露在被子外面的冰凉的肩膀。
桥桥猛地推开阳春的手,像被蜈蚣咬了一口似的突然叫起来:“天亮了,我要走!”
阳春看着那突然间变得半痴半疯的桥桥,她木然了。
然后,她镇住了抖起来的身子,用手理着头发,团在头上。她用一双泪汪汪的眼睛看着桥桥,静静地对桥桥讲:
“莫疯莫癫——桥桥——爹把我许了你,我就是你的人。商量个时候到公社去打结婚证吧!你别那么傻愣着。我没娘,我命苦——你把脸向着我——你比我还苦,我要让你过好……”
桥桥打断了阳春的话说:
“这些事该师傅管。你先回那边屋去。”
“你听我的,桥桥,为了我俩都好。你别跟我爹了。他管得你死,又不肯放手那把五尺。人家水生不是也走了?”
阳春仍然平声静气地讲。
“谁像他那样?歪门邪道!”
提起水生,桥桥好生气。
“人家是对路的。他当上造高楼的掌墨师了。不只为一家一户住,还为了全县,比我爹还光彩哩。”阳春停了停又说:“你别绷着脸,水生就在河那边,明早你去看看他,我们跟他一起做……”
“不能撇下师傅!”
阳春还要说什么,桥桥猛地把头缩进被窝里去,紧紧密密地蒙起来。
阳春终于忍不住了,在被窝外面抽抽噎噎地哭起来。
外边雨停了,几丝清凉的风吹进屋来。阳春不哭了。哭过了,好像和先前离得很遥远。一哭一笑,是两个怪东西,浑身变松活起来。阳春有点头晕。
她对被子里裹着的人说:
“你真可怜,桥桥。”
阳春回到火塘屋去,把火烧得大大的。火苗呼呼地笑起来,一窜一窜的,像要和那青烟一起升到天上去。
火苗越笑越欢。“火苗笑,贵客到。”阳春想起那句俗话来。阳春拿火钳在火里捣了几下,火星子爆起来。
“别那么轻狂!”
阳春心里骂了一句。
古木河水涨了。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像是和黑夜赛跑。
第二天,阳春把一包煮好了的鸡蛋悄悄放进桥桥的背篼里。她追出门,对着匆匆上路的桥桥后背说:
“等你和爹回来,给你俩一人一双新单鞋,一双新棉鞋。”
桥桥以为她讲疯话,女子家出嫁的时候,才兴给父老兄弟做这一单一棉的。
阳春又补上一句:“回来了,新鞋子放在你和爹爹床前的踏板上。”古木河边,一座高高的楼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嫦娥宫,落在这古木青山中,嵌在这里,像生就了,长就了。
这是水生他们造的。
水生他们已经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有人看见的,说他们修好这座楼,连一天都没住,就拔营揭寨,到县城去了。临走时还笑着兑,这一回进县,要盖一座水泥厂,以后修房子,全用水泥了。哎呀,这古木河两山两界,这方圆百里内同样格式的青瓦木楼,往后怕是要被人看不起呢!
阳春站在楼前,想了好多。她从这座崭新的楼,好像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她感到有些陌生。可是生疏使人向往。
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不少木排上装着机器,比老圭木匠家的木楼还大。看来,真是要修发电站呢!
古木河那边,那栋式样古老的木楼,仍然那么结实,连大风都吹不出嘎吱声来。它与对河那栋楼房对峙着,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是那石脊上的衰败的狗尾草,减少了一些这木楼的气势。
河边的麻栗树下常有一个蹒跚的老人,看着那随着古木河流来流去的木排。
他是老桂木匠。
那边楼房前面,有人对一位来歇脚的年轻放排人讲,那个老桂木匠有个像这大山中的锦鸡一样美丽的独生女儿,招了一个跟老木匠手艺一般的精巧的上门郎,不知道里边有点什么蹊跷,后来,那玉石般的女儿赶水路坐木排走了。
“走到哪去了呢?”
“听说,上县城里去跟了一位泥水匠。”
“胡扯!想必那个泥水匠是瘸子!”年轻的放排人有些为上门郎抱不平。
“不哩!那年轻师匠可是个正派人。他那一班人修完这栋楼房要去,那个姑娘跑过来,跪着求他,要他带她一起走。”
“当真?”
“不信你问古木河水,这里奇山奇水出奇事。
“后来呢?"
“后来的事,现在能知道吗?”
放排人撑着木排走了,岸边的闲话也随着古木河水流走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桥桥与水生都是老桂木匠的徒弟,水生主动离开师傅,独自闯世界并成为掌墨师傅,而桥桥却守在师傅身边,两个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说刻画人物善于运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从阳春和桥桥的对话可以看出阳春的温柔善良、开朗泼辣,而桥桥则刻板呆滞、没有主见。
C.“古木河水涨了。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像是和黑夜赛跑。”这一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交代古木河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小说写阳春站在古木河边新建起的楼前,向往陌生的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为后文她的出走作了铺垫,使情节发展不突兀。
5.阳春为什么说桥桥“你真可怜”?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中的阳春与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阳春与翠翠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某处,我们的经纬度
蔡测海
我们去修另一条路,铁路,火车的路。
转战牛角山,步行二百来华里,到了牛角山铁路工地。
我的第一位铁路工人朋友叫余呵呵,总是笑呵呵的,小个子贵州人。我叫余呵呵。我叫黑板报。两个人密码一对上,就成了朋友。我认识的第二位朋友,是位铁路工程师,姓张或是姓章,我想他是姓詹,詹天佑那个詹。出黑板报,转战牛角山的第一期。我不知怎样描述牛角山。工程师正好经过,一看就是个有学问的人。我问,他答。牛角山,武陵山系。海拔四百五十二米。北纬29度,东经109度。牛角山隧道全长四千五百米。枝柳铁路最长的隧道。控制工程。他停了停又告诉我,整个枝柳铁路有多少隧道,多少座桥。平均三公里一个洞,五公里一座桥。全线在山区。
他这叫学问。我那点儿,叫文化。真不好意思。
他说他住三号工棚,有不清楚的问他。
我们每人一套工作服,帆布的。雨衣,胶靴,柳条帽,还有口罩。我们只穿过袜子,没戴过口罩。口罩是医生戴的。两双手套,也是帆布的。每个月还是三块钱,后来又加了一块钱。好事一个班,一齐来了。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好东西,每一件都是宝贝。
我们修牛角山隧道的耳洞,主洞是铁路工人修。我们每个班组配一名铁路工人,作技术指导。我们班组的技术指导是余呵呵。我们叫他余呵呵,不叫他师傅。
打洞用风钻,钻头是钨钢。那么一点钨钢钻头,比金子贵重。修便道时,我们用钢钎铁锤,这风钻是太厉害了。风钻,直往大山心里钻。打好洞,填上炸药,再装上雷管导火线,人躲在洞外。点火,轰然炸响,山石崩落。鼓风机吹散硝烟,我们再进洞把石块扒出来。打洞二十来天,一天一米多的进度,打进二十多米深。每进一段,架上松木排架,铺上铁轨,用斗车往外运石块。指导员向华巨在洛塔煤矿挖过煤,他说打洞和挖煤差不多。我们老火连的人很行,每个班组下来,打洞两米。从洞里出来,人是黑的,口罩是黄的。黑痰,有硝烟味。在洞里,认不清人脸,只见眼珠子转。我写了篇黑板报稿,叫隧道里的眼珠子。指导员说写得好,传神。铁路广播还播了这篇稿子。指导员给了我一块钱。我收下。先帮他存着,等牛角山隧道打通,给指导员买酒喝。
尚玉班长见我有空就读书,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他要我讲给他听。我给他讲了金色鱼钩的故事。讲红军过草地,炊事班长用缝衣针做鱼钩,捉鱼给伤员吃。他听了,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爬到牛角山半山腰,那里有稻田,田里有稻花鱼。月夜,真好捉鱼。我俩捉了五条半斤大的鱼,生上火,烤着吃,比在梧楠溪吃烤蛇好吃多了。吃完了,我说这是老百姓养的鱼,我们是铁路民兵,民兵也是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尚玉班长说:“吃下肚你才讲大道理,屙出来赔人家啊?”后来,我还是赔了。我带的那把锄头,一把好锄头,有铁匠陈一山的火印。父亲舍不得我带走,三线建设比种苞谷黄豆重要,让我带上修路工地。便道修完,牛角山打洞,用不上它了。我把那把锄头悄悄放在那一家人的农具堆里,算是赔鱼钱。他们卖了鱼,也是要买农具的。
牛角山隧道快打通了,我们这边能听见那边放炮的声音。余呵呵说不到十米,两边隧道就接通了。最后这一排炮,就是通天炮。填好炸药,装好雷管导火线,让连长和指导员点头。我们开始撤出洞外。一块石头从顶上坠落,掉在余呵呵的柳条帽上,顶上的石头纷纷坠落,余呵呵喊:“大家快撤,冒顶了!”冒顶,就是洞中坍塌,修隧道常见的灾难。余呵呵指挥大家往洞外跑,血从他头上流下来,然后他慢慢倒在石头堆里。我没跑,冲过去抱起他,吃力地往洞外挪。然后,周围黑下来,静下来,我什么也不知道了。
在工地医院,几个人站在我的病床边。不见指导员向华巨,不见尚玉班长,连长老田头上缠着白纱布,他旁边还站着一个人。个子不大,短发,黑红的脸,穿中山装,像个公社干部。那个人过来,握着我的一只手,摸了摸我的头。他说:“我是彭德怀。”我坐起身,哪个彭德怀?那个身经百战的彭大将军?连长告诉我:“这位首长就是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彭德怀元帅。”我半坐着,举起右手,敬了个修枝柳铁路以来第一个最标准的军礼。我说:“首长,我是黑板报!”元帅嘿嘿笑,说黑板报这名字好,三线建设最大板。
多少年以后。我还记得元帅那副公社干部的样子,看不出他是个有阅历的人。
枝柳铁路,贯通大西南。我出了最后一期黑板报。通栏标题:
好人好马上三线。
我要告诉后来的人,什么叫三线。简单地说,就是第三道国防线。火车开进大西南,绿皮火车。青春的颜色。牛角山,金色的山。金子的岁月。
山林一处,松树,柏树,枫树。指导员向华巨,尚玉班长,余呵呵,他们的墓碑列成一排,我把一瓶湘泉酒洒在墓前的绿草上。我在一块石头上坐着,给尚玉班长讲金色鱼钩的故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人密码一对上”,“密码”是比喻说法,指见面时使用的类似暗号的语言。
B.“我”和班长吃了农民稻田里的鱼,“我”想赔人家但他不同意,最后还是赔了。
C.小说写的是作者过去的一段经历,余呵呵、尚玉班长和彭德怀一样确有其人。
D.开进西南的火车是绿皮火车,绿色象征着青春;金色的山,金色象征着珍贵。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牛角山的地理情况,通过“我”为了出黑板报求问工程师,让“有学问”的工程师来介绍,既真实又自然。
B.小说写“我”与尚玉班长夜里钓上来并吃了村民的稻田鱼以及赔上一把好锄头的情节,既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又丰富了小说内容。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的陪衬人物,与其他人物一起组成“我们”的群体人物形象。
D.“个子不大,短发,黑红的脸……”小说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彭德怀元帅质朴淳厚、平易近人的形象。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余呵呵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10.“好人好马上三线”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响彻全国的口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这一黑板报标题的含义。
参考答案:
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说法错误,文章着重刻画环境,对人物着墨不多。
①随着小花鹿的出现,天色亮了起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②两人沿着小花鹿的足迹走,推动了情节发展。③小花鹿安详的神态、柔和的目光,给百合以安慰和希望。④小花鹿具有象征性,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给人鼓励和安慰。
3.①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写出了森林的声音和动态,渲染出一种恐怖气氛,衬托出百合、麝香二人内心的恐慌。②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恶劣的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在林间艰难行走做了铺垫。③这段环境描写,能表现出二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对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反衬作用。
4.C“这一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交代古木河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错误,这一景物描写确实交代了古木河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主要是为了揭示社会正在发生着变化。
5.①桥桥明知阳春爱他,却不敢接受,更不敢主动; ②亦步亦趋地跟随师傅,不敢像水生那样离开师傅自己闯。
6.①翠翠是羞涩内敛含蓄的,阳春却是开朗外向泼辣的。 ②翠翠情窦初开,但对爱情还很懵懂,不敢也不会主动去爱;阳春则不然,她有主见,敢于主动、大胆地去爱。 ③翠翠由于所处时代的原因,不可能走出那个封闭的地域;阳春却能勇敢地追随水生离开家乡到外面去闯。
7.D
A.“指见面时使用的类似暗号的语言”错,由小说第三段语境可知,“两个人密码一对上”中,“密码”是指二人相投合的情趣。
B.“‘我’想赔人家但他不同意”错,由“吃完了,我说这是老百姓养的鱼……‘吃’下肚你才讲大道理,屙出来赔人家啊?”可知,班长并没有不同意“我”赔人家东西。
C.“确有其人”过于绝对,小说的特点是虚构,即使自传体小说也可能有艺术加工的处理,不能确定余呵呵、尚玉班长确有其人。
8.C“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的陪衬人物”错,“我”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9.①开朗乐观,为人随和:总是笑呵呵的;同事不叫他师傅,都叫他的绰号。②舍己救人,勇于牺牲:冒顶了,石头砸在他的头上,他仍然指挥大家往外跑,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0.①这句口号的意思是优秀人才奔赴到三线参加建设。②一代青年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③表达了对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建设者们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