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3 庖丁解牛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枃、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难点: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来看看下面的成语
“运斤成风”、“涸辙之鲋”“朝三暮四”“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螳臂当车”
1.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庄子)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二、写作背景
相传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其家族本是楚王之后,吴起变法之后,庄子一家避乱迁至宋国蒙地,生活穷困潦倒。庄子自幼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中,物质生活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子那幼小的心灵已过早地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天资聪颖的庄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另外,因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庄子在耳濡目染中读了许多书。因此庄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辨,这是庄子成为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根本的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死亡的气息时时缠绕着生存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为了提醒人们要“贵生”“重生”,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便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美文。
3、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四、题目解读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这个寓言故事是通过厨师丁分解牛的故事来谈养生的道理。它说明世上的事物不管有多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技艺的典型。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六、全文分析
1、把“解牛”改为“杀牛”“割牛”“宰牛”,好不好?为什么?
“杀”字平白无奇,而且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剖牛这一难事与“杀鸡”等小事一样,极其平凡简单,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解”字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
2、第一段是如何写庖丁解牛之“神”的?
(1)写解牛的动作。手、肩、足、膝并用,触、倚、履、踦相互配合,动作利落自如,协调潇洒,具有舞蹈化的特点。(2)写解牛发出的声音。通过拟声词“砉”“騞”描写富有音乐美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得出神入化。
3、第二段中专门写文惠君话语的有何作用?
结构上:借文惠君的提问过渡到下文。
内容上: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4、重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分析。
①层层推进。作者把庖丁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层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以神遇”的“道”。
②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之道。
③善用对比。庖丁与良庖、族庖对比,不同层次的厨师用刀情况不同,以此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5、本文通过对庖丁的行动和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庖丁形象。试对其形象特点加以分析,并思考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形象特点: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十分热爱,努力地钻研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达到极高的境界。
②善于总结规律,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③虽然有极高的水平,但不骄傲,对待工作仍十分认真、谨慎。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来阐述养生之道。
6、谈一谈你从《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中所获得的启示。
(1)庖丁的解牛之境界实在令人称道,但是这高超的技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他不断刻苦实践和努力探索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懂得实践出真知,要反复实践,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遇到困难时,他谨慎小心,勇敢大胆地面对,因而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颗战胜困难的心。
(3)技能的娴熟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熟能生巧。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八、写作特点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的动作,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合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庖丁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等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声响,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汉初开始的。
从广义上来说,道家思想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是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了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布置作业
《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对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请你恰当地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描写军训时起床情景的文字,200字左右。
课后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
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见其难为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2.答案:A
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给。B.动词,做。C.介词,因 为。D.动词,叫作,称为。
3.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很难下刀;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B项,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4.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发于硎”应是“于硎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