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地区备战高考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但有些人对“卧游”一词有误解,认为是年龄大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安静下来。只有安静下来,才能走进山水画的世界。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见过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斗室”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仅有五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想要欣赏画家透过笔墨所传达的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知识。通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观者不仅能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最值得玩味的便是画家的笔墨,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审美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因此,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而是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意境,是指中国画中的境界与情调,是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相合所幻变而成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鉴赏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
意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及人格魅力。画是由人创作的,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本人。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画一辈子画,也未必会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若从整个绘画史去审定,大凡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画家,除了在绘画价值上具有独特风貌之外,在诗文、书法、画学上必有一定造诣。
意境全由笔墨而生。意境,除了由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力量所致之外,更是由具体的笔墨运行去体现。中国画的笔墨之道,已不纯粹是一种技法技巧。它不但是每位画家的必修功力,更是每位画家人格修炼的直接反映。山水画因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变化,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空间、层次和趣味,以达到表现作者某种情韵意蕴的目的,才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通过鉴赏活动完成后实现的一种艺术总汇。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这灵魂除了创作者本身的因素和笔墨生成的原因之外,还在于景与情的结合。山水作品只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诗画融合的艺术境界。山水画与真实的山水不一样,一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另一位画家所作的作品也会不一样,就是同位画家所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不一样,这里面既有画家本身的问题,也有鉴赏者欣赏能力的问题,也就是鉴赏者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的问题。大凡一位大画家,其眼力必高。一位大鉴赏家,其修养必深厚。知人论画,知画论鉴,这是起码的品鉴道理。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除了蕴含着理想和情感的空间镜像外,必须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如此,判断一幅山水画有无意境,必须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去鉴别。意境既是画家的终点,也是鉴赏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鉴赏者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刘建《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卧游”词义与真实山水没有太大关联,但欣赏中国山水画时常通过“卧游”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它能提高欣赏者的精神境界。
B.对于长卷的书画作品和大幅立轴的画作,在鉴赏时要注意展卷的讲究,与画作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作品。
C.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着重于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后者则着重于表现真实的景色。
D.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鉴赏者既需对创作者本身的素质和笔墨生成的因素进行考量,自身也需拥有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斗室欣赏长卷画作时,展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让欣赏者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
B.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证了在鉴赏中国山水画时如何实现“卧游”的鉴赏活动。
C.不同画家画作中的意境不同,而同一位画家所作同一题材画作的意境则完全相同。
D.不能给观赏者留下充分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就称不上是一幅成功的山水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卧游”观点的一项是( )
A.赵希鹄曾经说:“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
B.吴昌硕以几十年的时间深入临习《石鼓文》,并把从中学得的笔法运用到画作创作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金石气”的美感。
C.邹之麟针对吴问卿收藏元代画家黄公望名作说:“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
D.周荃说:“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邱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日奉客欢。”
4.王義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与中国山水画“卧游”的鉴赏方法有一定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清代著名画家唐岱说:“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对这观点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的称号。后来他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缸口上包得紧紧的金纸。但是那金纸很厚,缸沿儿上还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的,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没有动,他嗫嚅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瞪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之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五天以后,他的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司马光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拱辰登门拜访,司马光“犹豫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司马光还是想见王拱辰的,但因对工作的热爱他拒绝了。
B.“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写出了司马光真实的心理状态:不踏实,不安稳,不断猜测,无法安心工作。
C.司马光为给夫人办丧事悄悄典当了家里仅有的五亩地,既刻画出其情深义重的品质,又表现出他对老管家的不信任。
D.司马光最后砸缸,既是对王拱辰想要贿赂自己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朝廷想要让自己去当宰相的一种表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砸缸这一情节,让司马光砸缸的行为深入读者内心,同时在小说结构上形成呼应。
B.“司马光……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司马光转圈的姿态,展现了其思考时的状态。
C.文章倒数第三段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司马光的生活被门外的大缸打乱后,他内心的不解和慌乱。
D.小说结尾满缸的财物并不符合王拱辰“诚信状元”的称号,但前文他建豪宅的传闻,又让此事在“情理之中”。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缸”的意蕴。
9.请结合全文分析翰林学士王拱辰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县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十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未果。元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不得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B.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C.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D.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元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犹登科,科举考中进士,其中“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封题,文中指科举考试前主考官员将试题密封以示其保密性的一种做法。
C.提刑,宋代官职名称,掌管稽考一路刑狱、审问囚徒、详覆案牍等事务。
D.陴,也称“女墙”,俗称“城垛子”,古时指城上的矮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震闻过则喜,不愿仰仗他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如果有人说出了他的过失,他便很高兴;有个权贵曾经推荐过他,可是他并没有借助对方。
B.唐震依法力争,深谙定罪量刑。关于案件将要定罪量刑一事,潜说友的看法与唐震不同,潜说友将事情上呈刑部,结果刑部肯定了唐震的意见。
C.唐震办事得法,关心百姓疾苦。江东发生旱灾时,他上奏了朝廷减少成批大量运米、免除百姓赋税、要求富人分发粮食等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D.唐震力主抗元,为国英勇捐躯。在元军攻打饶州时,他日夜操劳;在万道同劝他投降时,他断然拒绝;兵败后,他不逃不降,最后因为此事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
(2)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
14.“父亲状告雇主杀死儿子”一案的处理表现了唐震哪些过人之处?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①。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
罗公升②
旧日方山子③,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
已是肱三折④,那堪指一弹。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
【注】①万钱,丰厚的官俸。②罗公升,永丰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宋亡则倾资力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③方山子,北宋人陈慥,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肱”,指手臂。《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就是久病成医的意思。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运用反问句式,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
B.罗诗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于“秋”。
C.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D.这两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16.两首诗均以“秋怀”为题,感秋抒怀,情景交融,但表达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劝学》中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这对于今天的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 的认知和审美功效。这是年代写作的必然意义,更是《人世间》的价值所在。
我们看到,《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小说没有 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实而真切地展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得以体现。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有着相当难度的写作。写作的难度,更在于对我们 、如影随形的诸多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做出有分寸的把握和有边界的掌控。在《人世间》里,作者体现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梁晓声所具备的驾驭能力,在于他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在于他立足民间, ,更在于他始终坚持着对人性正能量的高扬和张举。“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正是从这样质朴平实的文学理念出发,他去正视笔下的人人事事,写好笔下的人人事事。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算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 )。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弥足珍贵 扣人心弦 耳熟能详 感同身受
B.不可或缺 引人入胜 耳濡目染 感同身受
C.弥足珍贵 扣人心弦 耳濡目染 身临其境
D.不可或缺 引人入胜 耳熟能详 身临其境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B.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C.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D.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如何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得以体现。
B.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C.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D.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奖牌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全世界人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团结一心,共享冬奥盛事。奖牌正面圆环做打洼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典雅的“中国式”细节 ① 。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挥写精彩篇章。还有一个有趣的设计细节!与夏奥会相比, ② ,因为冬奥会运动员服装厚重,奖牌如果过小,则不够醒目。“同心”奖牌整体造型质朴简洁,体现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同时与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 ③ 。
2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概括北京冬奥会奖牌的构造特点,不超过5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材料二:“90后”“00后”是生活在国富民强时期的一代,拥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他们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随着国潮风刮遍中国大地,越来越多品牌扎堆“照猫画虎”:国潮字体火了,大家就都开始纷纷上字体;京剧、宫廷、汉文化火了,餐厅扎堆上旗袍、上京剧演员、上诗词歌赋……本是独特文化体验的国潮风成为了“国潮疯”,成为了满大街都是的“廉价品”。
对于“国潮”,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3年新高考地区备战高考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强调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卧游”是身居斗室,通过画作去体味万物、思考人生,提高自身精神境界。②前者是通过交谈的方式,后者是通过体味画作的方式,但均是在狭小的空间以内求的方式进行精神活动,去思考人生。 5.①唐岱强调画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还要有广泛的知识积累(联系点)。一幅画作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画家自己,只有具备良好文化修养的画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②唐岱强调笔墨对画作的作用(联系点)。画作中的运笔和用墨,是画家技法水准的直观体现,也是画家审美旨趣的反映。③唐岱强调在创作时应融入画家情感(联系点)。只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作品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诗画融合的艺术境界。
6.B 7.C 8.①“缸”是翰林学士王拱辰对司马光的贿赂。②“缸”是当时人们谄媚权贵、追求名利的社会风气的象征。 9.①王拱辰送缸的举动推动了后文司马光砸缸的情节。②以王拱辰的腐败衬托司马光的清正廉洁,使司马光的形象更加突出。③王拱辰过去的诚信智勇和现在行贿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是不良社会风气让好人变成了坏人。
10.B 11.B 12.C 13.(1)当时潜说友担任京城的长官,他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时一切都无所顾忌、毫不退让。
(2)他的仆人上前请求说:“情况很紧急了,番江门敌军还没合围,赶快出去还可以脱身。” 14.①敢于质疑,不止步于已有案件结论;②勤于查访,最后在临近郡中找到了小孩;③注重实证,唐震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得以纠正。
15.A 16.(1)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
(2)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语,未提国势,却浸透着家国危亡之悲;“指一弹”表明诗人深感岁月蹉跎,认识到东山再起的渺茫,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无奈和苦闷;“谁念”表现出自己力图恢复的努力无人能解的孤独、失望和愤慨。
17.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18.A 19.B 20.B
21.①让奖牌更具立体质感②冬奥奖牌普遍偏大③展现了“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 22.①由圆环加圆心构成,②五环同心,同心归圆,③正面做打洼处理,④背面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⑤整体造型质朴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