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区复习模拟卷(二) 语文(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区复习模拟卷(二) 语文(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新高考地区备战高考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做出部署。
数据的确权可以激活数据资产。伴随着智能产品和设备的广泛普及,未来所有生产设备、感知设备、联网设备、联网终端,包括生产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渗透到产品设计、建模、工艺、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全价值链。但在现实中,由于产权配置不清晰,难以有效界定各数据主体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数据所有者偏向于保护自己的数据,希望引进整合其他所有者的数据,结果导致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数据价值倍增难以实现。
数据的流通可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数据流通的作用下,散布在全国的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可以有效整合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和服务大市场。而且,数据流通还有助于线上线下市场的统一。一方面,线上市场不仅包括电子商务,也已成为搜索、通信、网游、金融支付等各种线上经济资源的配置场所,并参与线下实体店的创立、兼并重组和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线下市场的经济活动也卷入平台的运行逻辑,一些传统企业在保持实体店运行的同时积极从事平台直播、工业互联网等线上活动。
数据的交易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产权理论,权责明晰并可交易的制度设计,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现实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依靠隐性契约维持数据的使用,其配置效率较低。原始数据的供应与高度特定的数据产品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例如供方的数据未经挖掘清洗提炼,或者需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以及拿数据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有促进数据交易市场更加完善成熟,数据才能通过流通过程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数据要素收益的合理分配可以构建良好收入分配关系。在欧美一些国家,平台成为数据收割者的倾向,为数字经济主体间的数据利益冲突埋下隐患,欧美政府试图通过加强对数字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更加合理地分配基于数据创造的价值增值。相比西方国家,数据利益分配问题在我国并不是特别突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也提出了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今后,我国将加快寻求以效率为导向的数据管理与以人性为导向的伦理管理之间的平衡,有效保障每个人的数据资产权利,形成“人人都可以依靠数据增进生活便利度、改善工作条件和技能、提高劳动报酬”的数据耍素分配格局。
总之,数据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关系线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链条。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构建完善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刘诚《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材料二:
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基础制度则是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规范,以确保数据要素按照一定准则在合理范围内健康发展。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强调的是数据基础制度的系统集成,是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有效规制的有机整体。“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此次中央深改委《意见》再次强调,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表明,党中央已经将数据上升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通过加快构建标准框架体系,健全相关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打造强大数据要素市场,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蒲实《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智能化产品和设备的不断普及,未来数据将渗透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利益相关方的全价值链。
B.数据流通可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线上线下市场的统一、以线下市场促进线上市场的建设。
C.进行权责明晰并可交易的制度设计,可实现数据资源的最优配置,欧美政府分配数据要素收益的做法可资借鉴。
D.数据是当今时代的生产要素,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对发展数据要素作出的有效规制的有机整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问题,但各有侧重点。
B.激活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源有效整合、数据价值倍增,都离不开数据的确权。
C.数据的供应与需求之间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供需双方不能做到资源对接。
D.党中央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举措,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下列论述,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B.数据安全已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必须把牢信息“安全门”。
C.根据基础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特征采取分级措施,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
D.实施算法监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防止数据滥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
施蛰存
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
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
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
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裹,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
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
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
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及“前年(1938年)九月二十八日被空袭的惨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与后文写人们跑警报的情况形成反差。
B.在日军空袭前,派出所门口会挂出白色的尖角旗作为预报,人们看到预报可以从容不迫地跑警报,不必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
C.“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人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
D.“我”在荒坟前遐想人们所携带的宝贵物品时,把“一束信札,一本日记,一册照片”放在前面,这反映出“我”的诗意情怀。
7.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预警响起写到警报解除,末段写警报解除后人们的反应,收束全文,流畅自然。
B.人们在跑警报时担心敌机来得快,是因为担心来不及躲进防空壕而遭到敌机轰炸。
C.“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示了跑警报人的心情。
D.跑警报的人自述明天不再跑警报,同伴却不以为然,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
8.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在描述昆明居民跑警报时,做了较多的分析,富有理趣,请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评述本文的“理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B.是故圣益圣 益:利益
C.则耻师焉 耻:感到耻辱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地位卑微就觉得羞耻,对方的官职高就对他阿谀奉承。
B.地位低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奉承我,官职高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嘲讽我。
C.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与地位卑微的人为友就觉得羞耻,与官职高的人为友就近乎谄媚。
13.本段揭露的事实是什么?对此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示灵澈上人
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写山居生活、春日晴明,云雾散去,山路显现,踏春草看茶而归。
B.颔联写削柳枝以代信札,见云影照此裁衣,“乍”“时”表现了诗人的随性自在。
C.一个“闲”字紧承前两联,转为抒情,表达诗人对自己放弃尘俗功名追求的庆幸。
D.心愿了结才知苦行是错,与《红楼梦》里《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意同。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大将军窦宪曾与匈奴北单于在稽落山打仗,大破匈奴,勒石纪功的典故,赞美镇守边塞将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以白雪为背景描写送别场面,列举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这些边地器乐触动了送别者的乡愁,有一种“总是关山旧别情”的韵味。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师学习的对象与年龄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下无关,继而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如今的中国是美食大国,无数菜式令人 ① 。但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只有烧、煮、蒸等有限几种烹饪方式。鼎最早是炊煮食材用的,有点像现在的火锅。事实上,类似的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爵等,我们常能在它们腹底发现烟炱的痕迹。
鼎的历史悠久。河南博物院有一件裴李岗文化的“乳钉纹红陶鼎”,距今有7000~9000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鼎。所谓【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先民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鼎就逐渐变成了礼器。传说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为九鼎,并在上面铸刻名山大川、奇异之物,于是“九鼎”就有了王权 ② 和国家繁荣统一的意味。这个故事未必为真,但后来的周礼确实对鼎等青铜器的使用做了严格规定。【B】《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百姓自然就不能用鼎了。当然,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这些规定慢慢成了 ③ 。如曾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小国,但在其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竟然也发掘出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类似情况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并不少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文中有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由于名为《山海情》的一部电视剧,让无数网友在笑中带泪、意犹未尽中追完全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故事的电视剧,自开播以来,观众口碑和网络讨论度节节攀升,成为2021年开年的惊喜之作。
岁月无声,山海有情。( ),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政策,成就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电视剧中,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村民,以勤勤恳恳的劳作,开荒戈壁、迎战黄沙,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让“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景不断实现,更让穷日子彻底成为了过去。《山海情》铺展开今日神州大地上激动人心的脱贫画卷。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海情》中的“山”是宁夏,“海”是福建,两个原本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
B.《山海情》中的“山”是宁夏,“海”是福建,原本两个省份山水相隔、遥遥相望
C.宁夏是《山海情》中的“山”,福建是“海”,原本两个省份山水相隔、遥遥相望
D.宁夏是《山海情》中的“山”,福建是“海”,两个原本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著名的现代派作家卡夫卡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刻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你对这句话怎样看?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
B 2.C 3.A
4.①材料一首先明确所评论的内容,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并审议通过相关意见;
②然后采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从数据的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对其阐发和评价;
③最后总结指出这一提法的重要性及意义。
5.①数字经济代表着经济的未来,而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尽快加强建设,可以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效加快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我国现在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在确权、流通、交易、分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完善。比如数据产权不清晰、原始数据与产品需求信息不匹配、数据利益分配不够公平等。
C 7.D
8.①第二人称“你”在文中多次出现,使读者仿佛听作者亲身诉说,或自己亲身参与跑警报的历程,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②通过第二人称“你”对跑警报的想象,与实际上人们超乎想象的异常举动、状态,引发读者对于这一异常表象下人们对待灾难从容态度的思考。 9.①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
②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
③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
④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
⑤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
A 11.B 12.C
13.①揭露的事实: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②态度:批判反对
D
15.①句意:清净世界外物有谁似我呢?松声草色与我都没有了心机。②这两句将山中草木人格化,营造出一种空寂宁静、物我相融的禅意。③表达诗人超尘脱俗、清静无为的恬淡愉悦之情。
17.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8.(示例)①眼花缭乱 ②至高无上 ③一纸空文 19.①A的引用不需出处,因为所引用内容只是作者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②B的引用需要出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论证观点,有了出处就表明内容准确,有来历,能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0.A 21.C 22.删掉“由于”; “一部”放在“名为”的前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