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
是悲凉。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杨柳岸
晓风残月。
秋雨里,
柳永读到的
是凄苦。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毛泽东读到的
是壮丽。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深入体会故都之秋的特点。
2、探究文章,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重难点)
3、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作者介绍
郁达夫, 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 、 、 。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 文:    、《北平的四季》
郁文
达夫
小说家 散文家 诗人
《沉沦》
《故都的秋》
课前预习
作者生平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结构层次
一、总起( ):总写作者对 、 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的 (情感)。
二、分写(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 , 北国之秋。
三、总括(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 。
1—2
3-12
13—14
北国之秋
秋天景象
眷恋之情
北国 江南
向往之情
赞美
1.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是写“故都的秋”,第2、13两段却是写南国之秋。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这有何用意?
借南国的秋的慢、润、淡,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写江南的秋天不如北国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品读文本


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1.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探究文本
这几幅秋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的特点?
秋院晨景图
色调:碧绿、青天、蓝色或者白色
冷色调,体现“清”的特点
声音:驯鸽的飞声
细小声音,体现“静”的特点
环境:破屋、破壁、秋草
衰败、萧条,体现“悲凉”特点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秋槐落蕊图
视觉:“铺得满地”
触觉:“微细”“柔软”

悲凉

色调:“灰土”
“细腻”“清闲”“落寞”
视觉和触觉结合
秋蝉残鸣图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秋蝉声,唱响生命的挽歌
突出秋的静、悲凉
秋雨话凉图
色调:“灰沉沉”“青布”
声音:“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声调
对话:“天可真凉了”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悲凉
秋日胜果图
色调:淡绿微黄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悲凉
2.本文中“形”“神”分别指的是什么?
“形”和“神”如何联系起来的?
探究文本
总结
文章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记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向往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
爱国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练习检测:
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等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2.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平常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练习检测: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①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②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③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④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孤独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作业:
1、回忆校园的秋天,运用衬托、情景交融等手法,细腻地写一段秋景。(200字左右)
供选题目:《纯阳秋韵》 、 《校园觅秋》······
2 、课后阅读
同步导学案,郁达夫《北平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