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情分析】经济类的历史,本身理论性较强,且学生没有相关社会生活经历,较难理解。
【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上承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第4课所学,是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工业化和民主两大要素,而本课讲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第4课和第5课的内容,都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而采取的措施;本课下启第6课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第6课为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探索和成就,应明确第5课早于第6课。
本课内容分析:三大改造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称,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经济特征。
时空观念:明白三大改造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历史解释: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不足。
家国情怀: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以农业为例)、三大改造的实质与意义
【新课讲授】
【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听流行歌曲吗?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因为流行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人们能从中找到共鸣。今天来欣赏一首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播放视频)
歌曲高度颂扬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景象,同时唱出了全国人民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ppt)
也许以前我们还没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但在这次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中,我们身处其中:仅用十天时间便建成火神山医院,各单位组织人员援助湖北、共产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等等事迹不断触动着我们柔软的心弦,国内外媒体也纷纷撰文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呢?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依法实行的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是民主、工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建立起民主制度。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要素已经具备,那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产资料:劳动资源、工具(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用来生产的要素)。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表现为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即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和集体所有(即为某一群体所共有)——请大家注意,并不仅仅只有国家所有才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即某一个群体所共有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民主和工业化的要素已经具备,也就是说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进入第5课 三大改造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到书本p23。
【名词解释·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什么意思呢?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1953年6月
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上节课已经学到。)
“三大改造”,则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 ——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我们也称之为“一化三改”。
【知识联系】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大家暂时还不能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请大家课后再认真思考一下。)两者都是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工业化和三大改造都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五” 实施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期间。
本节课将从四个方面学习“三大改造”,前三个部分讲述三大改造的概况,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意义和不足。
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
【回顾土地改革】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呢?从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字样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农民们得知将要获得土地,争先恐后地呼喊,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一好消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土改的结果是什么呢?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然而接下来的农业生产是否一直顺利呢?
1、原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材料分析】
材料一: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材料二:李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借高利贷生活;新中国建立后,李老汉在1952年春天的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段分析: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一分钟)
①存在问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更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②影响:(而各种生产条件的不具备)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产品也满不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的发展缓慢又影响到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国家对农业改造的原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过渡)农业的发展缓慢归根结底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导致的,那么有必要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因此国家·····
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请笔记)
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一定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物资仍归私人。(这个阶段——有了合作,但仍是私有制,产品仍归个人)
②初级社: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劳分配。(这个阶段——产品由公社统一按劳分配,联系更加紧密)
③高级社: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形象比喻:牛拉的粪便都是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关史事】p24“鸡毛飞上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只有一些穷苦的贫下中农组织参加,社员们原来有的家庭没有资金买种子、缺乏农具、但劳动力充足,有的没有劳动力、但有多余的农具和资金,他们实现了优势互补。。。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后,生产发展、产量提高、社员收入也增加了——农业合作社的优势也体现出来,更多的农民也踊跃地参加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来。
3、成就:到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讲练结合】
下列对三大改造前后的土地所有制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道题大家是否似曾相识呢?在土地改革一课中我们做过一道类似的题,那道题问的是土地改革前后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答案是:由私有到私有。要答对这道题,我们要理解:建国后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A.由私有到公有 B.由私有到私有
C.由公有到公有 D.由公有到私有
(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
【材料分析】1952年手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3%左右,在农民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中,手工业品占80%左右。但是,个体手工业是分散落后、规模狭小的个体经济,同时也是小商品经济,很不稳固。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根据材料回答:国家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手工业和农业的情况类似:都是:分散落后的个体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手工业的改造与对农业的改造也类似——请同学们在书本p24找到手工业改造的方式和结果。
1、方式: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结果:1956年,90%参加。
(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完成了,还有最后一个行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原因:(1)私营工商业中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2)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曾做出很大贡献。
【材料分析】
材料一:“解放初期,我对共产党感到害怕,以为共产党来了,工商业者的财运,将要被共产掉的,以致恐惧不安,所以对自己的企业,不抓生产,将部分生产资料作为账外资金,如果企业没有了,自己还有办法。”
- ——《南京工商界的思想变化过程史料》
材料二: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被没收,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财产没收显然有失公允,可不没收,他们又存在剥削,显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相吻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25第一段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1)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材料一中提到:一些资本家不抓生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书本中提到:一些私营工商业者为谋取暴利不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所以必须改造)
(2)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做出过很大贡献,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吻合。(既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消极方面,为什么不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一样,直接没收他们的财产呢?材料二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做出过很大贡献,直接没收对他们不公平,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存在剥削,与社会主义制度又不吻合。因此只能采取改造的方式。)
(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呢?
方式: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公”:国家;“私”:资本家;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既然是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处于领导地位的是谁呢?国家。
【四马分肥】在公私合营初期,实行的是“单个行业公私合营”,进行利润分配,利润分配的方式,俗称“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大致占25%,国家占30%,工人福利占5—15%,公积金占10—30%(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是指住房公积金)。
在初期“单个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不仅是公私共同经营企业、共同分配利润,而且,企业的所有权也是公私共有。但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是要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造。为此,采取了什么政策呢?
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具体做法是: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如图为:国家发给资本家的股票,上面注明了股金为多少,股息为每年五厘,即5%)
赎买政策的实行有何好处呢?我们来做两道数学题?(给大家30秒时间。)
【一起算一算】
1、应用题:依据国家政策,已知一位资本家的企业公私合营时核定资产2500万元,国家十年内每年发给股息,年息为5%,求这位资本家每年可得多少股息?十年共得多少股息?
2500万X每年定息5%=125万元。十年这位资本家共得股息1250万元。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没收了资本家的企业。那么资本家的财产剩下多少? 没收=0
【思考】赎买政策的实行,对国家和资本家有什么影响?
变化:①对于国家而言—十年后定息停止:公私合营企业→完全社会主义性质企业。
②对于资本家而言—资本家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阻力减少:资本家不再拥有生产资料→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因此:赎买政策的意义: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成就:(在赎买政策推动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图为:北京人民欢庆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改造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像:同仁堂药业、茅台酒业、生产王老吉的广药集团、全聚德烤鸭均是在公私合营后成为国企的老牌企业,如今依然蓬勃发展、为人们所熟知。
【讲练结合】学完这部分,我们来进行一个讲练结合。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D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解析】资本家在公私合营后,不再拥有生产资料,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因其具备管理经验和个人能力,国家聘任他担任企业管理职务是可以的,企业里无论是厂长还是工人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因此选D,他懂业务说得对,还是要听的。
(过)三大改造均已完成,我们进入最后一部分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分钟】阅读课本p26第一段,找出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不足。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1956年底(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均从私有制转变为了“集体所有”、“国家所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三大改造的实质为:)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起来,“一五计划”开始向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均已具备,所以。。。。。)
3、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以往都是私有制,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因此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由于当时我国还只是开始向工业化迈进,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因此还是只是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我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联系】大家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吗?”请跟老师一起回顾。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局限性: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毛主席原本打算是在十到十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完成三大改造,但实际上只用了从1953—1956三年。
据陈大斌记载,当时“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这些对生产没有实际作用的东西)也归了社。”
【讲练结合】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解析】从图中可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比例从1952年的20.6%增加到了97.2%,可知我国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而1953—1956的三大改造也处于这一阶段,因此选C,三大改造。
【本课小结】最后我们通过一个思维导图来总结本课所学。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中创造性地采用了赎买政策,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过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反思】
全课从名次解释什么是三大改造入手,分别讲述三大改造,再用思维导图总结,条理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由于三大改造学生并未经历,较为疏远,本课坚持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
知识补充: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