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5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说服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说理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情景导入
曹操有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一、情景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人屈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看看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退兵的。
二、作家作品
左丘明,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二、作家作品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
(前502年~前422年)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二、作家作品
三、常识积累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的史书体裁。如《汉书》等。
史书的类别:
三、常识积累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最大的编年体史书)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断代体:
古代爵位制度。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自称、尊称、敬称、谦称。
三、常识积累
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寡人,诸侯王、国君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四、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四、故事背景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1、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2、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秦晋之好
四、故事背景
五、解读题目
烛之武: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对象)
五、解读题目
(人物,郑国大夫)
“退”:
秦师:
六、整体感知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páng
六、整体感知
fán
quē
zhuì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六、整体感知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七、文本研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
于:对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七、文本研读
第一段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秦国与郑国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不劝晋军,劝退秦军的可能性更大。)
七、文本研读
第一段译文
参照配图,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七、文本研读
从情势上看:
从地理上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
七、文本研读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侧面描写,形象刻画烛之武能力非凡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才。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七、文本研读
第二段译文
烛之武登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
然:然而,但是
辞:推辞
犹:尚且
许之:(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七、文本研读
第二段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公曰:“……”许之。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七、文本研读
第二段译文
1.试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3.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
①语言描写;②正侧面相结合。
问题探究
4.品味佚之狐劝说郑伯的语言艺术。
①“国危矣”,“危”字表现了佚之狐对国运准确清醒的判断;“矣”字为句末语气助词,加强了郑国危在旦夕的语气;此乃直言相劝。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采用了“若……必……”的句式,从假设角度进言郑伯,为郑伯出谋划策,帮助郑国解除危机;一个“必”字,体现了佚之狐的信心和对烛之武才能的信任。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问题探究
七、文本研读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作状。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而:表顺承
而:表修饰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七、文本研读
第三段译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缒者,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这样的出城方式呼应前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国危在旦夕。
“若亡郑......执事”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三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越过。
其:这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七、文本研读
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第三段译文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晋强,秦就弱。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不灭郑,“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七、文本研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段
七、文本研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
而:表顺承。
第三段译文
七、文本研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三段
七、文本研读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
东:在东边。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图:考虑。
第三段译文
七、文本研读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说词围绕“利”字展开,好像处处为秦着想,其实是为了保存郑,损害秦晋联盟,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秦的结果。
①秦郑订立盟约;
②秦国驻兵守郑。
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第三段译文
七、文本研读
游说艺术:
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
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兴趣听他说下去。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三步,“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
①“亡郑利晋”。烛之武首先从郑国地理位置僻远、秦国管理困难的角度,阐述了“亡郑”无益于秦国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又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厚人薄己,利晋害秦的道理。
②“舍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采用假设阐述了“舍郑”“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并引导秦伯放弃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的想法。
游说艺术: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四步,“离间”,成功劝退。
①从晋背信弃义的历史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客观地追溯历史,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②从晋贪得无厌的必然角度——“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展望未来,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③从阙秦利晋的“企图”角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采用层层剥笋的策略,揭示出晋国的野心,提醒秦伯要“幡然醒悟”,不要“惹火烧身”。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游说艺术:
说理内容 说理思路 说理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现实:郑国脱困无望, 秦攻郑有害,舍郑有益 以“利”巧攻心理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讲究语言艺术)
越国敝远,亡郑陪邻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善于分析利弊)
舍郑无害,共其乏困 替秦着想,拉拢利诱
(善于揣摩心理)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历史:晋过河拆桥 以“史”巧施离间 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善于利用矛盾)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未来:晋贪得无厌,恐将阙秦 以“害”巧析形势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之:指秦军。
而:表转折。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第四段
七、文本研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晋师撤离郑国理由:
第四段
七、文本研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背信弃义)
“失其所与,不知”(化友为敌)
“以乱易整,不武”(没有武德)
根本:于晋无利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七、文本研读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秦穆公
佚之狐
郑 伯
烛之武
晋文公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七、文本研读
佚之狐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 伯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
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郑 伯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七、文本研读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烛之武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知难而上——勇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
一己之力说退秦师。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七、文本研读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秦穆公
“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
七、文本研读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秦穆公
晋文公
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与秦矛盾小),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体现出秦、晋貌合神离的同盟关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七、文本研读
八、知识检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一、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八、知识检测
二、古今异义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
携带的物品。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贰于楚也
八、知识检测
三、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5.与郑人盟:
6.以乱易整,不武:
7.共其乏困:
8.越国以鄙远:
9.邻之厚,君之薄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作动词,驻军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动词,合乎武德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八、知识检测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阙秦以利晋:
6.越国以鄙远:
使动用法,使……撤退
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使动用法,使……削减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获利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八、知识检测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寡人之国也(……也,表判断)
2.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为“于晋无礼”“于楚贰”)
2.伊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为“于郑伯言”)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
八、知识检测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夜缒而出
③(烛之武)许之
④(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八、知识检测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五、重点实词积累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 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八、知识检测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五、重点实词积累

八、知识检测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五、重点实词积累

八、知识检测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五、重点实词积累

八、知识检测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重点实词积累

八、知识检测
①细小,轻微。
②衰败
例: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五、重点实词积累

八、知识检测
①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④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六、重点虚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晋国)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代使者)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八、知识检测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六、重点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③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⑤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八、知识检测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干,做)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当作)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给予)
六、重点虚词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③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④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⑤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八、知识检测
七、重点检测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A
八、知识检测
七、重点检测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八、知识检测
七、重点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八、知识检测
七、重点检测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A
八、知识检测
七、重点检测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A
八、知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