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7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7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讲课老师 孟子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目标
假如你现在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是“霸道”,用鲜血和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一条是“王道”,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你会选择哪一条?
一、情境导入
思考:
《齐桓晋文之事》
二、相关知识介绍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二、相关知识介绍——孟子
二、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当时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
《孟子》其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二、相关知识介绍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齐宣王:
(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一般,称霸诸侯,做威风的盟主。
二、相关知识介绍
滥竽充数
孟 子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二、相关知识介绍
齐宣王
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孟 子
(hú sù)
(pián bì)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chǐ )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三、读准字音
觳觫
庠序
邪侈
忖度
便嬖
孝悌
则王矣

颁白
胡龁
畜妻子
褊小
彼恶知之
第一部分(1—20)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二部分(21—33)
第三部分(34—35)
四、划分层次
五、逐句击破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助词,的
闻:使……听到
无道:没有谈论,
道:谈论
是以:是:这。以:介词,因、由于。
“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之:代词,这件事,“之闻”宾语前置。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五、逐句击破
(1-2)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及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五、逐句击破
(1-2)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
则:才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而:表顺承
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
御:阻挡,抵挡。
五、逐句击破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
若:像
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
何由:从何处
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
(3-7)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民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阻挡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五、逐句击破
(3-7)段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而:表修饰
之:到,往
以:用来
舍:释放
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若:如此,这样
而:表转折
就:走向
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五、逐句击破
以:用
易: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
(8)段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了,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五、逐句击破
(8)段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五、逐句击破
(9-11)段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五、逐句击破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9-11)段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无:通“毋”不要
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以:认为...
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恶:何,怎么 若:如果
隐:怜悯;痛惜 择:区别
诚:真的
宜:应当,理所当然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远:形作动,疏远,不接近
五、逐句击破
(12-14)段
五、逐句击破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12-14)段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说:通“悦”,高兴
忖度:揣测,估量
乃:这样
戚戚:有所领悟
所以....者: ...的原因
合:符合
复:禀告
钧:30斤为一钧
而:表转折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五、逐句击破
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舆薪:整车的柴
则:那么
许:赞同,认可
(15-17)段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五、逐句击破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15-17)段
五、逐句击破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而:表转折
于:到
独:究竟
为: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形:表现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异:区别
(18-19)段
五、逐句击破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18-19)段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以:表承接
超:跳过
是:这
诚:真的
折枝:“枝”,通“肢”肢体
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以:表递进,进而
及:到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五、逐句击破
(20)段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逐句击破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跃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行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
(20)段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于:给 寡妻:正妻
于:到 以:表递进
御:治理
于:引出动词“御”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
举:拿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所以....者:...的原因
权:名词作动词,用称秤重量
度:衡量长短
甚:厉害,严重
度:考虑率,思量
五、逐句击破
(20)段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五、逐句击破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飞禽走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量,才能知道轻重;用尺丈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20)段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抑:副词,难道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怨,结仇
而:并列
为:因为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抑:还是
采: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
色:美色,泛指宫女
五、逐句击破
于:跟,同
于:在
于:对
以:凭借
闻:使....听到
(21-26)段
五、逐句击破
(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同各诸侯结怨,心里就很痛快?”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21-26)段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辟:开拓
朝:使....朝见
莅:临,这里指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这样
而:顺承
若:像,如
其:语气词,表揣测
殆:恐怕
五、逐句击破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
而:表修饰
(27-29)段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五、逐句击破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27-29)段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国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故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方:方圆
集:会集,总算起来
服:使....战胜
盖:通”盍“,何不
反:同”返“,回到
本:根本
疾:憎恨,怨恨
其:如果
若:这样
五、逐句击破
(30-33)段
五、逐句击破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求告。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30-33)段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惛(hūn):
通“昏”糊涂
以:把 敏:聪慧
恒:长久
惟:只有
士:有志之士
若:之于
民:一般人,平民百姓
苟:假使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五、逐句击破
及:等到
于:在.....中
从:紧接着
而:表修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34-35)段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五、逐句击破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34-35)段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焉:哪里 而:表转折
制:规定
事:侍奉,赡养
畜:养活
妻子:妻子和儿女
乐岁:丰年
而:表递进
赡:足,够
奚:何,哪里
暇:空闲
治:讲求
五、逐句击破
而:表顺承
之:往,走向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代词,指君主
惟:只
(35)段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五、逐句击破
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35)段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反:通“返”回来
本:根本
树:种植
以:把
衣:名词作动词,穿
豚:小猪
悌:尊敬兄长
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
负:背负东西
戴:头顶东西
五、逐句击破
彘:猪
夺:耽误,失
谨:重视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说明
以:把
(35)段
五、逐句击破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5)段
六、合作探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六、合作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但孟子就是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六、合作探究
比较孔子和孟子的理想
理想
社会
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天下大同
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
政治 主张 施政者
以礼治国 为政以德 仁人君子
(克己复礼)
发政施仁, 保民而王 具有不忍之心
(推恩)
具体措施 军事 经济 礼教
强兵 (有勇,且 知方也) 足民 非常重视
“礼”
反对 “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制民 之产 谨庠序
之教
生活 时代 社会 时局 思想
倾向
春秋 末期 以礼 争霸, 相对 稳定 简政施仁,不越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灭生出出世念头。
战国 中期 十分 动荡 施仁政,重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强势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
孟子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结论,二者的理想社会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孟子在孔子“为政以德”和“为国以礼”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自己的时代更加贴合,也更具体更易于操作,但本质上都是“推恩”式的治国方式。
比较孔子和孟子的理想
1、孔孟的理想社会比较
比较孔子和孟子的理想
① 当代价值
孔子一生为理想奔走,从未止歇,哪怕断粮遭困!子路等弟子更是一生紧紧追随老师的步伐,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卓有建树,都值得我们感佩学习!
孟子居齐近30年,不是为了物质安逸,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理想与抱负愿意耗尽生命!
2、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探究。
他们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宁折不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特别是他们的政策主张很有为人民服务的影子,可以从经济上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文教上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外交上可以缓和国家间的关系,稳固华夏民族的政权,有利于积攒国力抵御外部民族的入侵。
比较孔子和孟子的理想
② 缺陷与不足
他们的主张都不能成为唯一的国家政策,孔子的政治儒学是死胡同,而孟子的主张也要和同时代“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的政策共同构成综合性国策,才能真正提升综合国力,达成天下大治的目标。
“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
——王充《论衡·幸偶》
民主法治
2.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
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
Gramática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缘木求鱼”为喻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_________。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____。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Gramática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七、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的
论辩思路
① 转移话题
② 提出观点
③宕开一笔,断其后路
④旁敲侧击,讲霸欲的危害
⑤ 水到渠成,讲明王道举措。
有兴致
不耐烦
好奇
好奇
沉默
积极求教
开心
虚心受教
八、齐宣王的感情变化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
九、孟子的语言艺术
善用比喻
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善用排比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九、孟子的语言艺术
善用排比
中心
思路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以羊易牛)
不为与不能(挟太山折枝等)
仁政蓝图(天下仕者耕者…)
具体措施(五亩之宅…)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艺术特色
十、板书设计
十一、检测与总结
一、重点句子翻译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在心里才痛快么?
5.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
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十一、检测与总结
一、重点句子翻译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9.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8.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守法度,超越常规,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紧跟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一、重点句子翻译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① 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 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⑤ 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① 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 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 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
二、重点实词积累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④ 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1、舍南舍北皆春水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放下
停止
建房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同“欤”,吗
给予

参与
交好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3、家祭勿忘告乃翁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屠乃奔倚其下
这样

你的
竟然

于是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1、举头望明月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明白地
视力
明亮
贤明
照明
公开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视之,形若土狗
3、无案牍之劳形
4、不与,归而形诸梦
情形
形状
形体,身形
显示,出现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1、构怨于诸侯
2、然后快于心与
3、吾何快于是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被” “向”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代词,他,他的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二、重点实词积累
十一、检测与总结

①动词,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动词,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⑧复合词 若何
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古今异义
十一、检测与总结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盖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是罔民也: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四、通假字
以,通“已”,停止
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说,通“悦”,高兴
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刑,通“型”,作榜样
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涂,通“途”, 道路
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十一、检测与总结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无以,则王乎: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8.刑于寡妻: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五、词类活用
闻,使动,使……听到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十一、检测与总结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11.危士臣:
12.朝秦楚: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14.然后从而刑之:
15.是罔民也:
16.树之以桑:
17.谨庠序之教: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朝,使动,使……来朝见
小大寡众弱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树,名词作动词,种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十一、检测与总结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是诚不能也
3.是折枝之类也
4.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特殊句式
十一、检测与总结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之,起提宾作用
十一、检测与总结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十一、检测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