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学者汪辉评论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2.(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2022年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这个自治区的成立体现了我国的哪项民族政策( )
A.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B.独立自主
C.民族区域自治 D.西部大开发
3.(2022·山东临沂·统考一模)“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4.(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力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5.(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项宪法规定( )
A.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一国两制”吸收了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D.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6.(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 )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A.国家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的方针
C.正确的外交方针 D.中英双方的努力
7.(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以下是《人民日报》部分社论标题,根据相关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为实现全中国土地改革而斗争》
②《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③《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一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④《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8.(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2022年是香港回归的25周年,香港回归的梦想成真主要是因为我国(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综合国力的增强 D.外交的成果显著
9.(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胡锦涛说:“今天的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稳定,民生不断改善,公众信心明显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所有中华儿女都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都为香港同胞显示出来的智慧和才能感到自豪.”香港的回归得益于(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海协会的成立
C.“一国两制”的提出 D.海基会的成立
10.(2022·山东济宁·校考模拟预测)“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澳门回归 C.两岸关系发展 D.香港回归
11.(2022·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是中国人期盼了一个多世纪的庄严一刻,这是记录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一刻——洗去百年屈辱,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12.(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马英九表示:两岸“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重启对话”,呼吁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认为( )
A.海峡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 B.“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的共识 D.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
13.(2022·山东济南·统考二模)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14.(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1992年,海峡两举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15.(2022·山东济宁·校考二模)“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就在这一年,中国人书写下一个又一个时代符号。下列哪些事件是一九九二年的时代符号?( )
①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④两岸两会达成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九二共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2022·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二、填空题
17.(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___________年,郑成功收复台湾;___________年,香港回归祖国。
三、综合题
18.(2022·山东枣庄·统考三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带领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某位同学构建的五四运动的知识结构。
(1)如图五四运动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依据所学知识,在“结果”下面增加一些项目并给出答案。(请从性质、地位、核心精神、与中共成立的关系中任选两个作答)
材料二 如图内容是陈赓大将在某次伏击战后写下的日记。
这是八路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1937年9月26日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
材料三 团结合作,实现共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至少写两个)
材料四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源于中国自己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在经济上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政治上没有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而是始终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广为汲取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引领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世界意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经济体制、理论思想、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请任意选取三个方面作答且各举一例即可)
19.(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邓小平提出“小康”等理念都是源自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对历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自共产党员网
(1)“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思想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哪位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什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材料二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千兴邦。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摘自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和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实。
材料三 见下图(来源:中国文明网)
(3)图中的“中国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为了“凝聚中国力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制度、政策或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对图进行怎样的解释?
20.(2022·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分别写出民主革命时期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摘自《邓小平文选》
(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该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
材料四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狂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诚,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自《习近平谈改革开放40周年》
(4)结合改革开放40年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书写国家和民族发展壮丽史诗的?
21.(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任务一看图说史
(1)上面这组图片记录了我党走过的革命历程,但顺序有误,请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这些事件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选择其中一件阐述其重要意义。
任务二红歌唱史
(2)请根据下表中的曲目,回答表格中的问题
曲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天的故事》 《七子之歌》
歌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创作于1982年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创作于1925年
问题 “田野上”的“希望”得益于什么好政策?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我要回来”成为现实是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任务三读文析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什么?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现实马克思主义”指什么?
(4)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应该指的是什么?
22.(2022·山东枣庄·模拟预测)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材料二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二O二O年新年贺词
材料四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撕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习近平在十九大发表重要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后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促进了哪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自觉承担的时代重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哪里?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该道路体现了中国革命实现了哪一转变?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依据所学知识,从外交、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角度,任选两个角度说明新中国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各举一例)。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材料)。
23.(2022·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0日)
(1)材料一中的“拨乱反正”有哪些方面?此后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什么体制?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他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0日)
(2)材料二认为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他创造性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是如何实践的?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件大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一件大事,台湾同胞不应缺席,也不会缺席。由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的《闪亮的雪花》,成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之一。表演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一鸽都不能少”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与善意,这是大陆同胞的殷切期盼,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
(3)20世纪末,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取得了怎样的变化?开幕式节目《闪亮的雪花》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题干中“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管理地方的制度,再结合“从俗从宜”等信息,可知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相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出发,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民族团结,C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方针特指港澳台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目前已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排除A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的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而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实现的,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所以说法有误的是C,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B
【详解】由材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可知邓小平并没有说一定要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即使武力统一的方式解决了台湾问题,也可以实行“一国两制”,B项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5.D
【详解】材料反映了1982年宪法对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特别行政区,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规定,无法说明“一国两制”吸收了历史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中“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可知,香港能够回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A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方针、正确的外交方针、中英双方的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②①④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回归的梦想成真。C项正确;“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外交的成果显著”都是综合国力的增强的表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地区恢复行使主权,C项正确;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排除A项;海协会是海峡两岸民间团体,与香港无关,排除B项;海基会也是海峡两岸民间团体,与香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通过题干“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可以分析出,这个事件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B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两岸关系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香港回归于1997年,不符合“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可知,弱国无外交,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是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排除A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11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根据题干信息,“马英九表示:两岸“重新启动”,第一步就是“重启对话”,呼吁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可知,这是表明马英九认为“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B项正确;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使海峡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排除A项;“一国两制”成为两岸的共识,在题干没体现,排除C项;港澳回归使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香港的割让和回归,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回归,澳门的回归,习近平和马英九的会谈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些均体现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因此“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B,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排除;C项不属于“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是发生在2008年,排除。故选B。
15.B
【详解】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是一九九二年的时代符号;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③是一九九二年的时代符号;从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讨论,两岸两会达成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九二共识”,④是一九九二年的时代符号,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①不是一九九二年的时代符号,排除含由①的选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所以,“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17. 1682 1997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将敌人围困赤崁城、台湾城)。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第一空填166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空填1997。
18.(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和侨胞的大力支援等。
(4)民主政治: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等口号的五四运动,前期是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后期转移到上海以工人为主力。五四运动其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其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是平型关大捷。1937年日军班恒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当时日军1000多人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日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第一个中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除此以外,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和侨胞的大力支援等。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分别有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19.(1)孔子。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答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农村包围城市或井冈山道路亦可)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会师。
(3)中共十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优惠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行动。
(4)解释:
层次一:仅从中国梦的内涵或仅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进行正确解释。
层次二: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但解释不够准确。
层次三: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作出如下正确解释: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邓小平提出‘小康’等理念都是源自儒家学说。”可知“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思想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实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会师。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凝聚中国力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4)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作出如下正确解释: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1)经济: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2)遵义会议、中共七大
(3)一定要探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可机械照搬别国;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注意防范“左”的错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任答两点)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现在已成为国际大都市;民族方面,1999年,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主要史实在经济方面,张謇等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政治方面: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文化方面,陈独秀等领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3)
根据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可归纳出一定要探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可机械照搬别国;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注意防范“左”的错误;根据“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可归纳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4)
根据材料四“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诚,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村方面,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现在已成为国际大都市;民族方面,1999年,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21.(1)顺序:CEABD;;意义:A: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E: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任答一例即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3)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1)
顺序: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45年日本投降,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1949年开国大典,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故正确的顺序是CEABD。
意义:如选择遵义会议,可以从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日本投降,可以从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中共一大召开,可以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开国大典。可以从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等角度作答。
如选择南昌起义,可以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等角度作答。(任答一例即可)
(2)
政策:根据材料“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1982年”及所学可知,“田野上”的“希望”得益于1978年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画了一个圈”:根据材料“一九七九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及所学可知,“画了一个圈”指的是建立经济特区。
构想: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
理论: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现实马克思主义”指毛泽东思想,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
(4)
理论:根据所学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背景下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22.(1)从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或俄国革命的模式)马克思主义;救亡图存。
(2)井冈山;从城市转人农村;中共七大(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任选其中两个角度答对即可)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科技推动等。(任答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
据材料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中国人的认识从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或俄国革命的模式)。这一变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促成国内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综合材料一可知,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自觉承担救亡图存的时代重任。
(2)
据材料二可知,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井冈山。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该“创造性”体现在中国革命实现了从城市转入农村的转变。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科技推动等。
23.(1)方面:思想、政治、组织;
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重点: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3)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情感:“一鸽都不能少”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与善意,这是大陆同胞的殷切期盼,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
【解析】(1)
方面: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体制:由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重点:由材料“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可知,材料二认为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重点是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实践:由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在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3)
变化: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取得一定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情感:由材料“‘一鸽都不能少’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与善意,这是大陆同胞的殷切期盼,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可知,开幕式节目《闪亮的雪花》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与善意,这是大陆同胞的殷切期盼,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