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 邓稼先
杨振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③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二、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提示: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进行判断或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勾画评价性语句时,要注意将之与叙述性语句区分开来。
二、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这一表述是准确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毫无保留地信任的人。联系上文,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和作者的评价,可以深刻认识到邓稼先的谦逊、质朴。再看本句,前后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即人们正是因为知道邓稼先没有私心,所以才会选择对他极度相信。联系下文,作者所简述的两个事例印证了这种绝对相信,其中两个“竟”字充分表现出在“文革”时期,极富人格魅力的邓稼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进而促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成功。这个词语也蕴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已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二、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抓住评价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物,理解文章内涵。
小结
三、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1.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
三、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1.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
阅读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到“站起来”,正是邓稼先等英雄人物努力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忘我牺牲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由此可见,邓稼先甘冒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根源是爱国,他希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不再受欺侮。
三、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我们分成两个大组来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 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 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 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 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制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 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 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 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 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 年,后者“租借”99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制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本部分前半部分短句成段,比聚合排列成一个自然段更具感染力。它鲜明有力地表现出,一百年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仅1898年的四个史实就是明证。同时,它渲染出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迫感,与后文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形成鲜明反差。
站在历史背景角度回看邓稼先的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邓稼先,懂得他的无私和贡献既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可发现从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28年时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从严格警卫的深墙大院到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从日夜埋首于稿纸进行精密演算到危急时刻身先士卒选择镇守……支持着他的这些行为的信念就是矢志爱国、精忠报国。也许正是如此,作者才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本文以邓稼先作为原点,向历史纵深处追溯,向文化厚重处挖掘,向国际舞台上拓展,再现了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小结
三、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四、致敬邓稼先
同学们,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提示:写颁奖词,需要将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尽量言简意赅、表述优美。
四、致敬邓稼先
授予称号:
颁奖词:
“强国元勋”。
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已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五、课堂总结
我们由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开始,通过对关键语句字斟句酌地精读,在特定场景中感受到了他的坚毅奉献,从作者评价中认识到了他的忠厚平实,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了他的赤胆爱国、全心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