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政治认同: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道德修养: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法治观念: 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健全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责任意识:培养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目标
这,是我们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如今实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民族大团结吧!
新知导入
1
2
3
4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北边疆。
元朝
元朝设立宣政院和北庭都元帅府分别管理西藏和新疆;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新疆的管辖。
我国历史上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知讲解
(2)西部多,东部少
(1)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民族分布特点
新知讲解
经济文化
政治利益
历史传统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在根本利益上完全一致。
1
2
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新知讲解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在哪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不同级别?
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的依据?
民族自治区域有哪些权限?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聚居的人口和区域大小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新知讲解
法律依据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新知讲解
思考: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三个层次?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新知讲解
3.确立过程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知讲解
4.实施情况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
西藏自治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新知讲解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识读《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有哪些?
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知讲解
5.意义
材料研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
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6.地位: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新知讲解
2.措施
政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西藏
民主改革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新知讲解
2.措施
经济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腔热血洒高原
援藏·孔繁森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新知讲解
2.措施
文化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帮助创制文字,传承民族文化
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文
维吾尔文
藏文
壮文
新知讲解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表现
布达拉宫大修工程
工程总投资7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1989—2009年
新知讲解
表现
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新知讲解
2.措施
政策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气东输
西电东输
意义: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青藏铁路线路图
青藏铁路
吉祥的天路
兴边富民行动
新知讲解
西部大开发:
发展措施及政策
西部大开发政策适用范围有哪些?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什
么影响?
西部大开发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根据课本63页的内容,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适用范围: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
代表性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新知讲解
民族政策——共同繁荣发展
新知讲解
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知讲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知讲解
谈一谈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
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新知讲解
民
族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板书设计
1、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能使各少数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使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保证了国家统一
C.使各少数民族完全自治,促进民族团结
D.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
课堂练习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西藏、新疆等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制度,这一政策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C
课堂练习
3、据统计,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7.8%,并且建立了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8万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数2015个。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推动西部地区大开发
D.保留少数民族生活方式
A
课堂练习
4、我国各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 )
A.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革命
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课堂练习
5、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是由于( )
A.实行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B.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C.实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
D.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B
课堂练习
收获与总结
请以“这节课,我学到了……;在今后,我要……”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