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道德修养: 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法治观念: 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健全人格: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
新课导入
新知导入
蛟龙载人潜水器
月球探测器
高铁列车
宇宙飞船
新知导入
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
一星:
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
人造地卫星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新知讲解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两弹一星”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新知讲解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两弹一星”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新知讲解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两弹一星”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新知讲解
“两弹一星”
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1.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2.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3.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新知讲解
任务一: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科学家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国际形势:
帝国主义核威胁
国防需要:
积极防御
客观要求:
提高国际地位
新知讲解
材料4:1960年,进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处在饥饿的边缘。有外国人嘲笑说,你们中国穷的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想搞什么导弹、原子弹。
环境艰苦
材料5: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专家撤走
经济困难
任务二:结合P91“人物扫描”,科研人员们遇到哪些困难?
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
回国艰难
别妻离子
隐姓埋名
新知讲解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1)成就:
“两弹一星”
新知讲解
邓稼先
(1924—1986)
钱学森
(1911—2009)
(2)科学家:
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两弹一星”
新知讲解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
精神
新知讲解
1964.10.16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有弹无枪
有枪有弹
1966.5.26
中国地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7.6.17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威力更大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 美国 8年零6个月
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法国 8年零6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两弹一星”精神
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新知讲解
“神舟一号”飞船于 1999 年11 月 20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漫步太空
新知讲解
屠善澄
郭永怀
王大珩
赵九章
罗沛霖
王希季
杨嘉墀
钱骥
陆元九
闵桂荣
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部分专家
新知讲解
运载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发射按钮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新知讲解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新知讲解
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
杨利伟
新知讲解
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新知讲解
比常规水稻增产20%
杂交水稻之父
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新知讲解
袁隆平
1930.9.7~
江西九江市德安县人
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 “米神”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新知讲解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杂交水稻之父”
新知讲解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新知讲解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右)合影
新知讲解
① 1950 年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 141 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后,1998年水稻亩产已达到 450 公斤, 2016 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又创世界纪录:高纬度亩产超过 1000公斤。
——《历史》七年级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技日报》
② 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的杂交水稻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摘自教材
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新知讲解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 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
新知讲解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青蒿素
新知讲解
王大珩
1915.2.26~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用光学专家
王淦昌
1907.5.28~1998.12.10
中国核科学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杨嘉墀
1919.7.16~2006.6.11
江苏吴江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
陈芳允
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空间系统工程专家
  1991年4月,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荣获“863计划”荣誉证书。1983年,这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经过全国200多位专家全面论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诞生。
“863”计划倡议人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
新知讲解
1991年邓小平为“863”计划实施5周年挥毫题词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863”计划
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的信和
邓小平的批示时间
均在1986年3月而得名
新知讲解
生物工程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海洋技术
新材料
新知讲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通过学习我国国防,航天农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你有怎样的启示?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新知讲解
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思考:“双百方针”与文化艺术成就之间有何关系?
新知讲解

1978年

文学
话剧/电视
舞剧
《茶馆》剧照
《东方红》剧照
《丝路花雨》剧照
电影
总体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总体风格: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新知讲解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
新知讲解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正确的方针政策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
理论自信
新知讲解
(1)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
(2)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3)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我国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链接生活
新知讲解
小结:
文化事业发展
“两弹一星”
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科技文化成就
1
2
3
4
板书设计
1、下列不属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是 (   )。
A.原子弹爆炸  B.人造卫星   
C.载人航天   D.一箭多星
A
课堂练习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课堂练习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大珩
B
课堂练习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C
课堂练习
5、我国是世界上第(   )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3       B.4      
C.5       D.6
C
课堂练习
收获与总结
请以“这节课,我学到了……;在今后,我要……”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