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09: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政治认同:知道北宋的建立
道德修养: 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法治观念: 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健全人格: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责任意识: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教学目标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新知导入
北宋的建立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新知讲解
北宋统一南方
北宋
统一战争
962-979年,
宋以先南后北
方针,结束了
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
没有完全
统一中国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
东京
新知讲解
618年 907年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五代(907—960)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陈桥驿
兵变
新知讲解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在宋太祖君臣的密谈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政局动荡问题,他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力弱)。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原因:
药方:
新知讲解
材料: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据材料,说说赵普开出怎样的治国良策?
夺其权
——行政权
制钱谷
收精兵
——财政权
——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新知讲解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
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收精兵(军事)
“杯酒释兵权”
——解除武将的兵权;
新知讲解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宋名臣奏议》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
3、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收精兵(军事)
1、“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
新知讲解
收精兵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1:“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
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2: 枢密院调发军队必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
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
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三衙




(宰相)
侍卫马军司
殿


侍卫步军司





二府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度支、
盐铁、
户部
新知讲解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削弱相权: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宰相
材料: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丞相
皇帝
丞相
事无不统
皇帝
副相
军权
财权



新知讲解
夺其权(政治)


①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设通判牵制、分割知州的权力
②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制钱谷(财政)
新知讲解
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的财赋收入除留一部分作为必要的开支外,其余收归中央。(后又设立了转运使,把财权收归中央)
削弱地方财权,地方失去叛乱的物质基础。
材料: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以后﹐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制钱谷---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新知讲解
这回可以睡个好觉了!
赋税都上缴了,下个月的开支可咋整?
知州
知州
皇帝
通判
我替您“分忧”!
我替您管钱
转运使
我烦你俩!
新知讲解
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思考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在宰相之下设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军事
政治
地方
收兵权
分相权
夺其权
制钱谷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新知讲解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皇帝



影响:
强化君权
中央集权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新知讲解
材料: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结合课文,说一说: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你选择做文官还是武将?为什么?
赵匡胤
(927-976)
重文臣、轻武将
北宋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文官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新知讲解
材料一:“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时 代 统治年限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注重文教,广开科举
新知讲解
宋代科举图解:
县试 府试
院 试
童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州 试
省 试
殿 试
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
第一名称会元
第一名称解元
宋1065年,正式定为三年一次。秋天进行州试(秋闱);第二年春天礼部主持的省试(春闱);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受命“知贡举”(科考主考官)。这年的进士榜单,成为“千年科举
最闪耀的一榜”。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苏辙
程颢
苏轼
曾巩
新知讲解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新知讲解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的发展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
最重要的科目
4、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新知讲解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冗官、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影响
利:
弊: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新知讲解
王安石
(1021-1086)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三: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
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
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
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机。
新知讲解
王安石变法
又名:
目的:
时间:
成效:
结果:
摆脱统治危,实现富国强兵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熙宁变法”
1069年(宋神宗)
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万余处,宋朝军事实力有所提升
新知讲解
名称 内容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新知讲解
变法影响
1、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新知讲解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实行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北宋的统治局面已经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之风气,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知识拓展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新知讲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新知讲解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A
课堂练习
2、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据统计,中国皇帝共有400多位。其中,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方式是( )
A. 嫡长子继承 B. 外戚夺权
C. 朝中大将夺权 D. 宦官专权
C
课堂练习
3、唐朝灭亡后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D
课堂练习
4、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被褫冕。披毓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D
课堂练习
5、《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见宋太祖设置通判的目的是 (   )
A.负责地方税收
B.负责地方司法
C.分地方兵权
D.分地方知州的权力
D
课堂练习
收获与总结
请以“这节课,我学到了……;在今后,我要……”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的政治
板书设计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