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
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我”和“咸菜”作为双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咸菜”贯穿整个情节,小说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其实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以“我”观物,“我”作为故事的起点,可以在观照客观的外部世界之后,又回到自我之中进行自我感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D.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这些细节显示出革命者在亲人、同志面前的柔情。
2.小说选取一筐“咸菜”作为特殊党费来展开情节,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有何艺术效果。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阵地(节选)
石钟山
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守住汉江阵地,就守住了汉城。汉城是志愿军攻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联合国军发动了反扑,机械化部队从四面八方调集而来,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当时的志愿军正分头作战,距离汉江最近的也有上百公里,丢下阵地回援不现实。只有五十军离汉江最近,刚参加完战役,部队还在休整中,志愿军司令部下令,让他们停止休整,立马掉头直奔汉江。
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几倍于我军,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当然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将白费。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撤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着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道:“打完这一仗,这辈子的仗就打完了,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把枪里的子弹全打出去。”说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上了阵地。
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密集地落在阵地上,张守望他们没处躲,也没法躲。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请求援兵,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作战任务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又向邢团长请求增援,团长在电话里冲着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给我把阵地守住!”
再后来,他只剩下了一个排。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就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有联系又能怎样?预备队早已派出去了,没有人了。张守望看见不仅他们的阵地如此,周围的阵地和他们的一样,早就是一片火海了。
最后一战,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美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一批又上来一茬。他们打呀,杀呀,有几个战士,抱着掷弹筒跳出阵地,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似乎一切都在他眼前定格,硝烟之后的阵地变得瓦蓝一片,像一面静止的湖水。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之前邢团长和他们的约定。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信号。
军命如山,他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又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撤,撤离阵地!”
有三四个战士从地上爬起来,向他身边聚拢。他又喊:“我命令,撤!”依旧没有反应,还是那三四个人。他急了,他的命令还从来没有被如此怠慢过。他又喊了一遍。一个炊事员大声地报告道:“营长,全营已集合完毕。”他没听到,但从炊事员的口型中明白了什么意思。他盯着眼前仅剩的四名战士,其中两位已经负伤,相互搀扶着,这就是他们营的所有人了。上阵地时几百人,现在连他在一起,仅剩下五人了。
他们前脚刚撤出阵地,后脚黑压压的炮弹就落到了阵地上。
直到和大部队会合后,张守望才知道,他们营在阵地上已经坚守了十三天。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为了汉江,为了祖国,为了胜利,无数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
(有删改)
【注】本文故事发生于1951年抗美援朝汉江阻击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交代了敌我双方对汉江之战的准备和认识,预示着激战的到来,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战场阵地做了铺垫。
B.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炮弹、坦克、美军,都成了皮影戏,既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张守望接连地向团部求援,直到与团部失去联系,故事发展引人入胜,让读者充满期待,同时也反映了整个阻击战的被动。
D.小说结尾写到阵地“瓦蓝一片”“静止的湖水”,与前面“火海”一般的阵地形成强烈反差,写出了阻击成功后战士产生的幻想。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倒叙,先写了敌我双方争夺汉江的激烈,再讲述阻击战的过程,增强了阅读效果,这与王愿坚《党费》的手法相似。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阵地环境,画面感强,震撼人心,具有很强的渲染力,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情节精彩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标题内涵丰富,具有象征性,既是指志愿军战士阻击敌人的阵地,又象征着志愿军战士以生命坚守阵地的崇高精神。
6.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内涵。
7.小说是怎样叙述张守望营队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____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____________。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__________,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枕无忧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疾风骤雨
B.高枕无忧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疾风劲草
C.无忧无虑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疾风骤雨
D.无忧无虑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疾风劲草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双横线句子“水宫仙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段政府就是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记念刘和珍君》)
B.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小二黑结婚》节选)
C.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
D.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玩偶之家》节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署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
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广大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为什么三星堆考古“出道”会收获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这次考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创新的传播方式一览无余的将考古第一现场呈现出来,效果震撼。参与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在“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在青少年广泛参与并热闹互动的背后,是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5000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的“沉浸式体验”,还是这种传播展示的创新方式,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考古增添了亮丽色彩,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课”。
《党费》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
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我”和“咸菜”作为双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咸菜”贯穿整个情节,小说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其实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以“我”观物,“我”作为故事的起点,可以在观照客观的外部世界之后,又回到自我之中进行自我感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D.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这些细节显示出革命者在亲人、同志面前的柔情。
2.小说选取一筐“咸菜”作为特殊党费来展开情节,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有何艺术效果。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C 2.①情节上,“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紧凑而集中。
②人物塑造上,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塑造了一位热爱党、忠于党,机智果敢、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
③主旨上,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革命者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 3.①从读者角度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②从情节上看: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
③从人物刻画角度看:“我”是小说次要人物,通过“我”与黄新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故事的感受者,最直观地感受到了平凡的咸菜具有的特殊意义,感受到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错误,小说“我”的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结合“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可知,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结合“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可知,让“我”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交的党费。结合“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可知,“我”把孩子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可见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紧凑而集中。
人物塑造上,结合“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可知,女主人说她万一有个什么好歹,要“我”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她们缴的党费。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塑造了一位热爱党、忠于党,机智果敢、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
主旨上,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作者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革命者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从读者角度看:结合“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可知,“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从情节上看:小说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结合“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可知,黄新为了救我被抓走,她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从人物刻画角度看:“我”是小说次要人物,黄新为了交党费,守着一箩筐咸菜却不舍得给女儿吃一根腌豆角,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通过“我”与黄新见面的情况,有力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从主题角度看:“我”是故事的感受者,女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曲折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最直观地感受到了平凡的咸菜具有的特殊意义;结合“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可知,黄新为了保护“我”选择牺牲自己,感受到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阵地(节选)
石钟山
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守住汉江阵地,就守住了汉城。汉城是志愿军攻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联合国军发动了反扑,机械化部队从四面八方调集而来,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当时的志愿军正分头作战,距离汉江最近的也有上百公里,丢下阵地回援不现实。只有五十军离汉江最近,刚参加完战役,部队还在休整中,志愿军司令部下令,让他们停止休整,立马掉头直奔汉江。
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几倍于我军,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当然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将白费。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撤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着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道:“打完这一仗,这辈子的仗就打完了,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把枪里的子弹全打出去。”说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上了阵地。
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密集地落在阵地上,张守望他们没处躲,也没法躲。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请求援兵,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作战任务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又向邢团长请求增援,团长在电话里冲着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给我把阵地守住!”
再后来,他只剩下了一个排。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就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有联系又能怎样?预备队早已派出去了,没有人了。张守望看见不仅他们的阵地如此,周围的阵地和他们的一样,早就是一片火海了。
最后一战,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美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一批又上来一茬。他们打呀,杀呀,有几个战士,抱着掷弹筒跳出阵地,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似乎一切都在他眼前定格,硝烟之后的阵地变得瓦蓝一片,像一面静止的湖水。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之前邢团长和他们的约定。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信号。
军命如山,他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又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撤,撤离阵地!”
有三四个战士从地上爬起来,向他身边聚拢。他又喊:“我命令,撤!”依旧没有反应,还是那三四个人。他急了,他的命令还从来没有被如此怠慢过。他又喊了一遍。一个炊事员大声地报告道:“营长,全营已集合完毕。”他没听到,但从炊事员的口型中明白了什么意思。他盯着眼前仅剩的四名战士,其中两位已经负伤,相互搀扶着,这就是他们营的所有人了。上阵地时几百人,现在连他在一起,仅剩下五人了。
他们前脚刚撤出阵地,后脚黑压压的炮弹就落到了阵地上。
直到和大部队会合后,张守望才知道,他们营在阵地上已经坚守了十三天。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为了汉江,为了祖国,为了胜利,无数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
(有删改)
【注】本文故事发生于1951年抗美援朝汉江阻击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交代了敌我双方对汉江之战的准备和认识,预示着激战的到来,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战场阵地做了铺垫。
B.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炮弹、坦克、美军,都成了皮影戏,既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张守望接连地向团部求援,直到与团部失去联系,故事发展引人入胜,让读者充满期待,同时也反映了整个阻击战的被动。
D.小说结尾写到阵地“瓦蓝一片”“静止的湖水”,与前面“火海”一般的阵地形成强烈反差,写出了阻击成功后战士产生的幻想。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倒叙,先写了敌我双方争夺汉江的激烈,再讲述阻击战的过程,增强了阅读效果,这与王愿坚《党费》的手法相似。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阵地环境,画面感强,震撼人心,具有很强的渲染力,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情节精彩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标题内涵丰富,具有象征性,既是指志愿军战士阻击敌人的阵地,又象征着志愿军战士以生命坚守阵地的崇高精神。
6.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内涵。
7.小说是怎样叙述张守望营队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A 5.A 6.①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尊严,为了抗美援朝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战士们英勇无畏,以血肉之躯捍卫阵地。③革命忠诚精神。面对强敌,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阻击敌军。 7.①以回忆的方式,以张守望为核心人物讲述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地再现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展现和传颂英雄人物故事;②叙事与描写相结合,文章通过对战争场面、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了张守望营队面对恶劣的抗战环境勇敢坚守阵地的英雄事迹;③以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地向读者展现张守望营队的战场经历及恶劣的战场环境;④采用全知视角,全面清楚地展现出张守望营队的抗战故事,在讲述战斗故事过程中又加入作者的感受和评价。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既写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又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错。应是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反映了整个阻击战的被动”错。反映了整个阻击战背水一战,惨烈异常。
D.“阻击成功后战士产生的幻想”错。写出了硝烟之后的阵地呈现暂时的平静,战争结束后的宁静美好的景象。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倒叙手法”错。小说先写敌我双方争夺汉江的激烈,再讲述阻击战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是运用顺叙的方式写的。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意蕴的能力。
(1)根据“汉城是志愿军攻下的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联合国军发动了反扑,机械化部队从四面八方调集而来,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几倍于我军,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为了汉江,为了祖国,为了胜利,无数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分析,为了国家和民族尊严,为了抗美援朝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所以,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
(2)根据“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又向邢团长请求增援”“再后来,他只剩下了一个排。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就用电台向团里求救”“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有联系又能怎样?预备队早已派出去了,没有人了”“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美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一批又上来一茬。他们打呀,杀呀,有几个战士,抱着掷弹筒跳出阵地,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分析,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捍卫阵地。所以,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内涵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根据“他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直到和大部队会合后,张守望才知道,他们营在阵地上已经坚守了十三天”“他盯着眼前仅剩的四名战士,其中两位已经负伤,相互搀扶着,这就是他们营的所有人了。上阵地时几百人,现在连他在一起,仅剩下五人了”分析,面对强敌,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阻击敌军,所以,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内涵是革命忠诚精神。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效果的能力。
(1)从叙事方式分析
根据小说的开头“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张守望看见……”“最后一战,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张守望才知道,他们营在阵地上已经坚守了十三天”等等可知,这篇小说采用回忆的方式,以张守望为核心人物讲述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地再现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展现和传颂英雄人物故事。
(2)从表达方式和人物描写方式分析
由“那会儿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美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一批又上来一茬。他们打呀,杀呀,有几个战士,抱着掷弹筒跳出阵地,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可知,文章通过对战争场面、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利用叙事与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张守望营队面对恶劣的抗战环境勇敢坚守阵地的英雄事迹。
(3)从叙事人称分析
小说以张守望为核心人物讲述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这样就能更加自由地向读者展现张守望营队的战场经历及恶劣的战场环境。
(4)从叙事视角分析
由“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密集地落在阵地上,张守望他们没处躲,也没法躲。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请求援兵,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作战任务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又向邢团长请求增援”“只剩下了一个排。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就用电台向团里求救……”“最后一战,张守望抱着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美军像割麦子似的倒下一批又上来一茬。他们打呀,杀呀,有几个战士,抱着掷弹筒跳出阵地,和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着”分析,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全面清楚地展现出张守望营队的抗战故事;
再根据“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为了汉江,为了祖国,为了胜利,无数战士牺牲在了阵地上”可知,小说在在讲述战斗故事过程中,又加入作者的感受和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____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____________。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__________,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枕无忧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疾风骤雨
B.高枕无忧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疾风劲草
C.无忧无虑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疾风骤雨
D.无忧无虑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疾风劲草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双横线句子“水宫仙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段政府就是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记念刘和珍君》)
B.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小二黑结婚》节选)
C.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
D.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玩偶之家》节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署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答案】8.C 9.B 10.B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高枕无忧”,用来形容平安无事,无所忧虑。“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根据语境“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选“无忧无虑”合适。
第二空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根据因为栽种莲花而写《爱莲说》的语境,选“应运而生”合适。
第三空处,“传诵”,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
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选“传诵至今”合适。
第四空处,“疾风骤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根据“有阳光熠熠”,应该是形容风雨来势猛,选“疾风骤雨”合适。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水宫仙子”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讽刺或否定(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引用。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传播”与“清凉之感”搭配不当,“传播”改为“传递”;
二是语序不当,“遐想无限”语序不当,应为“无限遐想”;
三是成分残缺,“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缺少谓语,应为“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故选B。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
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广大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为什么三星堆考古“出道”会收获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这次考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创新的传播方式一览无余的将考古第一现场呈现出来,效果震撼。参与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在“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在青少年广泛参与并热闹互动的背后,是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5000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的“沉浸式体验”,还是这种传播展示的创新方式,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考古增添了亮丽色彩,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课”。
【答案】三星堆考古创新传播方式,给青少年带来“沉浸式体验”,帮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点明了“报道的事件”——“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广大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段尾总结了三星堆考古获青少年群体青睐的原因“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的‘沉浸式体验’,还是这种传播展示的创新方式,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课’”,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要保留。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