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Yǐng )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 的审美情趣,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读诗要求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读出韵律
读出感情
诵读训练: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疑自探:学而不疑则怠,疑而不探则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课本上标记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自学时间为4分钟。
自探提示:
解疑合探: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统一一下;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组长做好分工和记录。
合探提示:
展示分工
题号 展示分工 展示方式
1 第 组 口头
2 第 组 板书
3 第 组 板书
4 第 组 口头
展示要求:排版整齐,书写快速工整,思路清晰,内容准 确详细。
评价分工
题号 评价分工
1 第 组
2 第 组
3 第 组
4 第 组
评价要求:
1、神态自然,声音洪亮;
2、指出优点,不足,及时补充;
3、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歇,休息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栖息着着乌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夜里深秋冷露静静地悄悄地打了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谁家”就是“谁的一边”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可以尽情欣赏,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三)品诗 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洁白的地面 熟睡的乌鸦 飘洒的冷露 润湿的桂花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本诗所描绘的优美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散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雪,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图画,
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怅然的心情。
思考问题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思?用在此处有何含义?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地白”在文中有何意思?由此联想到哪一句诗句?
“地白”指月光满地。“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感。
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采用抒情方式。明月当空,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边。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古诗词鉴赏题型归纳——体会情感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先点出作者的情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
3、表达感情的特点(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悟主旨
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别离思聚、望月怀人的感情。
质疑再探
运用拓展
请同学们自编1---3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看谁编的习题最有新意。
运用拓展:
(1)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2)本诗中“落”字的妙处?
链
(1 )说出月亮的别称
(2 ) 搜集咏月名句
月亮的别称:
银钩、玉钩、玉弓、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桂月、广寒、清虚、嫦娥、婵娟
咏月诗词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