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15: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导入
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的,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一读古诗:
一读要求:听录音朗读 ,边听边学习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第。读后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除生字词。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听录音朗读
学生听录音朗读后,自己学着朗读几遍,然后提问部分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评价。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提问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学生回答后明确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2、学生推荐重要字词
学生推荐后明确
二读古诗:
二读要求:
1、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边读边试着翻译古诗,并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从写作手法、修辞、用词、情感等任一角度加以分析解说。
读后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探讨自己的翻译和见解,大约二分钟鼓励学生翻译古诗。学生翻译后教师明确翻译
庭院洒满洁白如雪的月光,树上隐栖着归巢的鸦鹊;
清冷的秋露悄悄降下,润湿了馨香四溢的桂花;
今夜月色分外明亮,人们都在尽情观赏;
不知那恼人的秋思会落进哪户人家?
2、提问学生对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的分析解说,提示他们可从写作手法、修辞、用词、情感等任一角度加以分析解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及时评价。
三读古诗:
三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思考后和本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探讨意见,小组代表记录小组学习成果,并准备抢答问题。
1、用列提纲方式概括总结出本诗写到的景物、所形成的意境以及所抒发的感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1、用列提纲方式概括总结出本诗写到的景物、所形成的意境以及所抒发的感情。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抢答问题。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四读古诗:
四读要求:诵读,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1、总结归纳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诗。
(2)课下搜集有关月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