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重力的产生,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感受重力的存在,通过探究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释和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的观察、分析、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合作。总结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进行纠正。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分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七章《力》中的第三节《重力》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对力的特征以及弹力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从重力的产生、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方向和作用点来进行阐述和探究,符合认识规律。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重心的概念。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课堂活动:
引入重力概念
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苹果下落 水往低处流 抛出的球落地 羽毛飘落)
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概念: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
探究重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 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怎样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这一猜想,并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次数 质量(kg) 重力(N) 重力/质量(N/kg)
1
2
3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研究重力方向
提出问题:
教师再次展示课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归纳: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四、重心
问题: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五、整合点分析
情境创设环节
教好物理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敢不感兴趣,所以引入新课的环节至关重要。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美丽的瀑布、下落的苹果、刺激的蹦极、荡秋千等动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几个疑问,引出学生的思考,利用信息技术与新课的整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实例例举环节
在这堂课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但是课堂范围的局限性,学生们不能亲眼见到,但是可以利用技术,将这些生活小例子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更好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巩固练习环节
课课后练习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自己操作,画面上有对错提示,同学们可以反复练习,巩固对新知识的吸收。
六、板书设计
7.3 重力
一、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二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