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八年级(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实验探究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究的方案,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经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他们直观其现象却不明白其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现象观察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学习二力平衡、压强、功的基础。重力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②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③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的由来。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②会根据G-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
五、信息技术及其他学习资源的应用
实物教具:重垂线、教师用三角板、自制滚轮和轨道。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学生用三角板。
多媒体资源:课件、视频、动画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小魔术:会上坡的滚轮提出问题:滚轮放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进行演示问题:为什么滚轮能自动上坡?学完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7.3《重力》 学生猜想:会向下滚观察滚轮的运动聆听、思考 通过小魔术,激起学生好奇心,从而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 重力播放视频: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引导学生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现象?归纳: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提出问题: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重力是一个力,必然有三要素,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二、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重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以上只是重力和质量的一个简单的定性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重力和质量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设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怎样测物体重力?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实验数据和图象表达式:G=mg学以致用:习题见课件 观看视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地心引力学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学生举例学生发表看法学生回忆力的三要素有关知识学生体验:两只手分别托起不同的物体,感受一下重力大小。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出猜想: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作出图象交流合作,归纳结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比值大约是10N/kg了解g的取值和物理意义完成练习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重力现象,并在看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交流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新课讲授 重力的方向提问:重力的方向如何?你是怎么判断的?演示:重力的方向只有一个,叫做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试一试:将一幅画挂正,看谁挂的又快又好试一试:如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总结:利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可以制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制成水平仪检查桌面、窗台是否水平想想议议:(见教材)到底哪里是“下”? 学生说出猜想并说出判断的方法:观察小石块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或用绳子悬吊重物,看绳子拉直的方向,得出重力方向是向下的。观看演示,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学生上台演示:根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用重垂线检查画是否挂正学生上台演示:利用三角板和重垂线检查桌面是否水平学生观察、分析,“下”是指向地心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对学生来说是个易错点,特别是容易说成垂直向下,通过演示,能够很好地体会两者的区别通过挂画游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重力的作用点:问题:木棒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有许多作用点,作用点到底怎么确定呢?我们认为重力就作用在这个支点的位置,把许多个作用点等效为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为什么不倒翁永远不倒?——重心越低越稳定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学生将笔放在手指上,不断调整支点,直到笔能保持平衡聆听,体会等效的方法利用重心越低越稳定,来解释相关现象学生分析篮球、手镯的重心,得出结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通过体验,让学生理解重心的含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重力的由来播放动画:模拟万有引力问题:是什么力让月球绕地球转动而不会飞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问题:现在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吗? 学生体验:用绳拴着橡皮,甩动起来,使橡皮绕手转动,体会手有什么感觉聆听,体会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学生分析:地球和它附近的物体也存在万有引力,所以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吸引的作用,从而产生重力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搞清楚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关于重力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认识了什么重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的由来,还学会了用比值法和描点法作图象 梳理重力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学以致用 现在可以回答滚轮为什么会上坡了吗?完成反馈练习,见课件 观察轨道和滚轮的形状,思考作答,分析交流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每个知识点都有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体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研究重力大小问题时,可以在探究过程的引导上给学生更大空间,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其他猜想;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对困难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实验环节,个别同学没有完成,如果时间充足,应该让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观察“滚轮上坡”
这是本课的重点从启发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及进行实验总结等四方面实施探究性教学
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
分析实例,
得出重力概念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观看视频,分析实例
认识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模拟实验,体会万有引力
认识重力的方向
挂画游戏、自制水平仪等活动,体会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
分析实例,认识重心及有关应用
重力的由来
结束
反馈练习
总结知识和方法
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
小结
通过找笔的重心,认识重心
知识总结,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