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说法绝对,原文是“‘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B项,“叶燮强调奉
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原文是“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
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D项,“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
式”分析不当,于文无据)
2.D(“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3.B(B项,《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4.①材料一侧重闸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
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
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而且词人能够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②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只
身逃难,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
叙写的日常生活和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之常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6.A(A项理解错误,“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不是事实,这是人们的感受)
7.C(“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不当,原文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
的特点)
8.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
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
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
给分)
9.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
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
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
讽。(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的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11.B(“顾”前者意思是“考虑”,后者意思是“拜访”)
12.A(“并被流放到赵国”说法错误,原文说“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意思是“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逗
留来看楚国的变故”)
13.(1)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股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
(得分点:“昔”“以”“昌”各1分,句意1分)
(2)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得分点:“闻”“颜色”“战栗”各1分,句意1分)
14,是一个慧眼识人、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边州侯,右边夏侯,车后跟着邪陵君和寿陵君,一味放荡奢侈,不管政事,郢都肯
定危险了!”楚襄王说:“是先生年老而糊涂了?”庄辛说:“臣确实看出你这样做的必然结果了。君王始终宠幸这
四个人,楚国一定要亡国了。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远留来看楚国的变故。”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回,他只在那里住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那、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
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楚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
庄辛到了。楚襄王说:“寡人不能采用先生您的建议,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对现在的情况该怎么办?”庄
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224C·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
趣
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
的
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
“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
长
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
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
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
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
都
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
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
杯
质而充当圭桌,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
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短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
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
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
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
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
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一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
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
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
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
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靠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
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
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
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3-22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