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朗读第九自然段,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乐曲之美。2.体会想象的魅力。3.分辨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第九自然段,通过想象《月光曲》的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带着情感去朗读,通过在读中想象那三幅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初始资料袋了解贝多芬。
师:关于贝多芬你,你们了解吗?
资料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界乐坛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钢琴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生活,生活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但是以顽强毅力创作了命运、田园、李敏等交响乐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今天呢,我们就是要学习的贝多芬一生创作无数,此传说是《月光曲》的传说。一定跟月光有关,那么请大家来看一看。静心地读课文,捕捉信息,找到描写月光的语句以及月光曲子的内容,捕捉信息。
二、了解结构回忆内容主要就是把影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这样一个结构给孩子们讲解。自主学习,捕捉信息。
三、交流互动,学习表达,朗读描写月光的句子,你们找到描写月光的句子,谁来读?
一读:生读句子。初试,月光照进窗子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是好美的月光啊,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表现出来自己练一练。
二读:月光曲的描写。
师:写月光曲的内容在哪儿呢?深回答第九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这一个段落?
师:音乐看不见摸不着,作家却用语言表达出来,用了什么窍门儿呢?
生:联想和想象,生无形的音乐,想象成一幅画面。
师:画面里有什么?
生:有月亮,有大海声。
师:这个画面还不是静止的,能发现吗?
生:月亮慢慢升起来,海浪一点点汹涌起来,生,后来刮起了大风,浪花朝着岸边涌过来。师:听着《月光曲》,兄妹俩看到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狂风巨浪。
第三幅:浪花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既然是三幅画面,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努力的读好。学生个别朗读,老师随机指导,或者通过范读帮助学生提高。
师:我们的朗读很有进步。把那种微波粼粼、狂风巨浪、安详美丽的画面表现了出来。
生:一起读,从描写中也有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化。学生读照应的句子,分别播放第二、三乐章的开头,学生读照应的句子。
四、着眼整体,照应布局谋篇。
师:因为题目是月光曲,所以课文就写了柔和美丽的月光,以及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海上生明月的动态变化的情景。联想和想象要有依据,不是想象成在草原上生明月,也不是想象着城市上空的一轮圆月,更不是在俊俏挺拔的高山上的一弯月儿,却是海上升起明月,一定是有原由的。
师生合作读:
这海是心海,
这是心海激起涟漪,
这是心海翻起了波浪,
这是心海喷涌而出,激动的心跳出了胸膛!
那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获得这种体验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板书:
月光曲
第一幅: 波光粼粼
第二幅: 狂风巨浪
第三幅: 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