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07:38:31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二年级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3 分)C (C 项“重新认识并接受了托尼的观点”错,由材料一第 3 段“其部分思想在
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
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可知,这种说法以偏概全。)
2.(3 分)A (B 项“与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关系不大”错。由材料一第 3段“还与当时中
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可知,“有着莫大关系”意思是有着没有比这更大的关系,
选项曲解了文意。C 项“浙江省计划对农村实施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错。由
材料二第 3段可知,是对试点村实施这项计划,选项扩大了范围。D 项“才能让乡村那些被
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错。由材料二第 3段最后“‘三美融合’,
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可知,“三美融合”是条件,“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
是结果,选项缩小了范围。)
3.(3 分)B (A 项“材料一采用横向展开议论的方式”错,材料一是通过纵向的方式展开
议论。C 项“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错。由材料二第 1 段可知,蕴含着深沉的乡愁的是乡村
生活、乡土情怀。文中所引用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鳜鱼肥”等诗句,诗人原作没有“乡愁”的意思,本文引用也不是为了表达“乡愁”,而是
为了说明乡村振兴的追求愿景。D项“中外不少有识之士为乡村现状而担忧”错。)
4.(4 分)①20 世纪 30 年代,坚持以乡土工业为起点来实现振兴乡村的构想。②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或:提倡农副、
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③20 世纪后期,主张走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
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2点得 3 分,答对 3点得 4 分,若没有注明
时间酌情扣分。)
5.(4 分)①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②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
落的文化品位。③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
④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每点 1 分,共 4
分)
6.(3 分)D (D 项“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错。“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
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八路军战士沉着、顽强地抵抗,
小说并没有“暗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的意思。而且八路军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天气恶劣。)
7.(3 分)C (C 项“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错。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
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
1
不回的声音”,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
存,而不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8.(6 分)①共性:在抗日战争年代,勤劳吃苦,积极从事后勤生产,体贴、理解、支持自
己的亲人参与革命工作,关心救护革命战士。②个性:大娘性格直爽、外向,小菊性格含蓄、
内敛。比如文中在听出是李连长到来时,大娘的表现是:“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
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
“你看你,小心点。”此处可以看出大娘性格直爽、外向,小菊却含蓄、内敛。(每点 3
分,共 6 分,不结合文本分析酌情扣分。)
9.(6 分)示例一:不同意。①两篇小说内容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以战争岁月普通农人
经历为素材,讴歌革命精神和美好的人性,创作上都体现了文学语言平易朴素却不失美感的
特点;②二者表现战争都以诗化为原则,善于通过普通农村妇女绘写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
美,展示战争中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朴素视角下的豪迈的革命牺牲精神。示例二:
同意。①《碑》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那飞蝗一样的子弹”等;多次写到天气恶
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如“满天满地霜雪”等;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牺牲以及赵老
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艺术风格是凝重悲壮的。②《荷花淀》对战
斗场面的描写显得轻松明快,重在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表现军
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艺术风格是诗意优美的。(观点 1分,结合
文本分析 5分,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只写观点不得分。)
10.(3 分)B
11.(3 分) D(A 项,前者作副词,多次;后者作名词,命运。B 项,前者作形容词,旺盛;
后者作名词,锐利的兵器。C 项,两个“遁”字含义相同,都作动词,表示逃跑。D 项,前
者作动词,经受、承受得住;后者作动词,尽、完。)
12.(3 分)C(C 项,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前军稍却”可知,只有前军稍微退却,而非“宋
军害怕后退”。)
13.(8 分)(1)(4分)(狄青)招抚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老人及丁壮七千二百人,安慰
并遣送他们回家。(“为……所……”,被动句,1分;“老壮七千二百……所俘胁者”,
定语后置句,1分;“俘胁”,俘获胁迫,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4 分)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的诡计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
骗朝廷贪功邀赏。(“安”,怎么,1 分;“诈”,诡计,1 分;“诬”,欺骗,1 分;句
意 1 分,共 4 分)
14.(3 分)①民谣的表面意思是农民种植粮食,买粮食的人却获得收益。(1分)②在这里
是利用谐音,“农”指侬智高,“籴”指狄青,(1 分)暗寓侬智高会被狄青打败,他搜刮
的财富也会被狄青缴获。(1分)(每点 1分,共 3分)
2
参考译文:
狄青斩杀了陈曙后,按兵不动,又下令征调十天的军粮,众人不理解他的意图。贼军密
探回到军营,认为狄青的军队不会立刻进军。第二天,狄青竟然进军,亲自带领先头部队,
孙沔随后,余靖压阵,一天一夜就抵达昆仑关。当时正值上元节,(狄青)下令军中大张灯
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及佐吏,第二夜宴请从属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
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暂时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命令孙沔主
持宴席劝酒,并说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派人劝酒慰问宾客。到了拂晓,各位来客
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三鼓时已夺取了昆仑关”。当初,贼军密探
知道狄青大排筵宴,没有防备。这一夜,风雨很大,狄青进入昆仑关后,高兴地说:“叛贼
不知道在这里守卫,真是无能之辈。他们以为晚上风雨交加,我们就不敢来。”于是,宋军
顺利出关,直趋归仁铺布阵。中午时刻,贼军将领率领全部精锐排列三锐阵来迎战官军,士
卒们拿着盾牌、标枪,穿着红色的衣服,远远望去,如同火焰一般。双方交战后,宋前军稍
退,宋右将开封孙节阵亡。叛贼的气势高昂,孙沔等害怕失色。狄青出阵,手举白旗指挥外
族骑兵,张开左右两翼,从敌军后面轮番冲击,左翼攻击叛军右侧,右翼攻击叛军左侧,不
一会儿,左翼攻击叛军左侧,右翼攻击叛军右侧,叛贼不知道要怎么应对,大败逃走。侬智
高又退回邕州。(狄青带领军队)追杀五十里,斩首二千二百人,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
中、侬智忠以及贼人的官属,被杀死的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
烧城后逃走,经合江逃到大理国。第二天早晨,狄青带领军队入城,缴获黄金帛缎上万,牲
畜数千,(狄青)招抚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老人及丁壮七千二百人,安慰并遣送他们回家。
在邕州城下将黄师宓等人枭首示众,共得到贼人尸体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在城北角用敌尸筑
起高冢。当时有具尸体穿着金龙衣服,大家以为侬智高已经死亡,想将详情奏报给朝廷,狄
青说:“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的诡计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骗朝廷
贪功邀赏。”
狄青刚到邕州的时候,恰逢瘴雾弥漫,有人说叛贼在水里下毒,很多士兵饮后中毒而死,
狄青非常担忧。一天晚上,有泉水从营寨下面涌出,喝了很甘甜,于是大家得以渡过难关。
侬智高从兴起到被平叛,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残暴一方,如入无人之境,官吏百姓不堪忍
受他的残暴。早有民谣说“农家种,籴家收”,不久侬智高就被狄青打败,果然印证了民谣。
15.(3 分)B (B 项“表现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才华的心情”错,应该是用风劲帆动、潮来水
寂的景象表现政局的动荡。)
16.(6 分)同:都以历史名人自况自勉,表达了烈士暮年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2
分)异:①韩偓以名相谢安自况自勉,期待为民出仕(2分);②辛弃疾以名将廉颇自勉,
渴望为国出征。(2分)(每点 2分,共 6分)
17.(6 分)(1)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
复来(3)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每空 1分,错字、
3
漏字、多字该空不得分。第 3小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18.(3 分)①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②生机勃勃(或“繁花似锦”)③弥足
珍贵(每空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19.(4 分)①他有精湛的昆剧表演艺术积累②他在演艺界有着巨大的舆论影响力③他
曾与当时京剧界“顶流”明星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同台合演④这一切都不断促进昆剧
与其他剧种的互鉴融合。(每句 1 分,共 4 分)
20.(4 分)①比喻:“狂澜”以猛烈的大浪喻昆剧危亡的危险形势,体现俞振飞在危
局面前的能力和气魄。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涵更丰富。②排比:依次从提振士
气、提高水平、提升品格阐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论述了俞振飞对昆剧复兴的贡
献巨大。内容丰富,情感深化,富有气势。(每点 2 分,其中结合文本分析 1 分,指
出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分,答出 2 点得 4 分)
21.(4 分)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史湘云 ④贾探春(每点 1 分,共 4 分)
22.(5 分)①贾宝玉是黛玉的知己,知道林黛玉经历过离丧之痛,所以“作此哀音”。
②《桃花行》以花寄托人的身世飘零,缠绵凄切,符合黛玉的性格,与薛宝琴不符。
(答出一点得 3 分,答出两点得 5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60 分)
这是一道带有思辨色彩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及任务启发我们深刻思考“困难 奋斗 青春”
的关系。写作时,应结合材料及要求,辨证思考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涵,着眼材料的思辨
性,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因此行文时要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内
容进行思辨,不能只谈一方面,避免偏颇。
【审题参考】
第一步: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圈出关键词句。本则材料中明确给出了主题词:困难、
奋斗、青春。在材料中可以找到解释照应这三个关键词的句子: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路虽
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
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毋庸置疑,本题考查学生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困难,
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第二步: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确写作的边界。材料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大的写作背景:
就是“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困难和奋斗、奋斗和青春的关系问题。写作时,要写出三者之间的
思辨关系,不能单独写一个或两个,而应该厘清三者间的逻辑关系,阐明三者之间的环环相
扣的逻辑性。
第三步:结合情境和写作要求,了解命题者的意图。要求中提到:以上材料,对新时代
青年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困难 奋斗 青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受与思考。考生的身份是新时代青年,思考的问题是“困难 奋斗 青春”之间的辨证关
4
系,审题立意时要精准到位。
第四步:用一句话清晰精准地概括观点,进行立意表达。关键词并不是中心观点,要体
现你的感受与思考,重新审视关键词句之间的内涵关系,然后做出适合自己观点的概述。
可以从:勇于直面困难,方知奋斗精神之可贵;挺膺担当不畏艰难,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直面困难,不息奋斗,绽放青春;不畏困难,接续奋斗,行稳致远,不负韶华;以奋斗者姿
态战胜困难,以奋斗者姿态激扬青春;奋斗蹚过艰辛,青春孕育希望等角度进行思考。
评分标准:参照 2022 年高考评分标准。
评分建议:作文平均分可以控制在 45 分左右;拉开作文档次:对于思想深刻、底蕴深
厚的文章要大胆给高分;对于凑字数,东拉西扯的作文也要敢给低分。
一类文(54 分-60 分):观点明确,旗帜鲜明,紧扣材料,又不完全拘泥于材料,能体
现出人生观、价值观等大格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内容丰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表达准确生动,字迹工整。
二类文(48 分-53 分):观点明确,旗帜鲜明,紧扣材料又不完全拘泥于材料,能升华
到一定的高度。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内容较为丰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
字迹工整。
三类文(42 分-47 分):观点正确,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比较清
晰,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四类文(36 分-41 分):有自己的观点,逻辑性差。结构完整,字迹可识。
五类文(35 分以下):内容不当,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字迹潦草难辨。
其他要求:
1.缺题目扣 2 分,每 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满 5 分为止;
2.600 字以上不足 800 字的文章,每少 50 字扣 1分,扣满 4 分为止;
3.不足 600 字,评分不超过 30 分;不足 400 字,评分不超过 20 分;
4.200 字以下的文章,评分不超过 10 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一两句话或者只写标题的,给 2分。
5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二年级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
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
的中国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
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家理查德·H.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
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
起点在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则与托尼有
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
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
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
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以缫丝为主的家庭副
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各种日常文
高二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12页
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
年有余”(费孝通《江村经济》)。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
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苹,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
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
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
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
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
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
在现实上的可能性。路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
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
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他
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
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
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模式”的成功
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无
工不富”的单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路径,认识到园艺改革对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
义。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
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
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张亚辉、庄柳《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
径的探索》)
材料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
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说,“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
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
高二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