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整体设计思路
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这堂课要求学生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来类比说明我国在建国初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了我国建国初采取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并且用朋友圈的形式说明我国建国后“添加”的第一批好友的特点。 用类比的方法说明了第一条朋友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条朋友圈:日内瓦会议展风采 第三条朋友圈:“求同存异”化解疑虚 并且制作了朋友圈的内容,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课中,主要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第五单元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如下: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步骤1: 课前准备 步骤2: 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 图一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图二 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 120年两个甲子,同样是农历辛丑年,通过视频与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总结出旧中国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独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有哪此变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所学过的知识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对比,并且进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步骤3: 新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过阅读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讲话,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献,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2. 新中国的第一批好友 分析二战后的国际局势,知道冷战局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苏联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给与中国很大的帮助。欣赏电视剧《外交风云》毛泽东出访苏联片段,认识影视剧的证史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历史背景,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通过影视剧片段感受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辨析影像史料的能力。 3. 第一条朋友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观察地图“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时间轴,了解新中国外交初期的成就和困境,如何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思考课本的“材料研读”,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献,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4.第二条朋友圈:日内瓦会议展风采 了解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所做的努力,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周恩来在重要会议中展现的出色的外交才能,认识重要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1.阅读材料,从史料中提取信息 学生通过视频以及生动讲述,了解我国建国初期外交状况。 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研读 4.学生观看记录片并思考领袖的历史作用,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偶像观。
步骤3: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5.第三条朋友圈:“求同存异”化解疑虚 结合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认识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遇到的重重阻碍,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史事”和观看视频,认识周恩来在外交领域展现的勇气和智慧。通过思考课后活动,认识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对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进一步认识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万隆会议前发生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了解外交领域危险重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思考课后活动,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5.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视频的观看了解万隆会议的背景和意义。
步骤4 三、小结 通过观察地图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图",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成熟的过程,并通过板书总结。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离不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努力,正如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谈及新中国70年外交成就和经验时说:“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互利共嬴是中国外交的追求,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 学生与老师共同回忆总结。
板书设计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6.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立意 本课通过一项政策、一个原则、一个方阵和一位伟人的方式和思路讲解本课,并且加以朋友圈的形式说明了我国外交领域和格局的一步步扩宽,为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并且利用的教学媒体丰富多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