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主要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第五单元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
思政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
新课导入
图一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图二 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
120年两个甲子,同样是农历辛丑年,通过视频与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总结出旧中国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独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有哪此变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所学过的知识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对于这一子目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第一、二段全部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分析我国外交的有利及不利形势,并填充表格,学生完成后,我用图片及表格进一步介绍我国的外交环境,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个方面的含义与意义。这里我结合通俗易懂的提示,让学生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具体含义,之后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然后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降低探究难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随后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这里给学生五个选项及两则材料加以提示,从而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第二幕——万隆会议的学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创造性的解决了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才把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对于这一幕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多媒体上关于万隆会议的内容,提出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离间,我们是有力反驳还是置之不理?假如我们采取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可能导致会有什么后果?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再现,沉浸在历史场景中,从而对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随后对“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对没有学过世界历史的八年级学生稍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了一段周恩来万隆会议讲话影视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从视频资料中获取信息。最后以“万隆精神”做一总结。
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我运用《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及《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引导学生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万隆会议中获取对自己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的思考,达到本节课的思政目标。
八、课堂总结
我采用的是线索性小结,将本课知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知识。
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