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23: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主题为中心,对学习活动进行有序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实现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境界,并将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该教学设计引入“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理念。三才之道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备受推崇。将其应用并贯穿本课教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和“再利用”,不仅方便学生学习、掌握本课知识点,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更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有一举多得的功效。同时,本课在设置“天地人”的主线外,引用热播电视剧《功勋》作为另一条线索穿插整课,营造另一重不同于“天地人”的学习环境,实现双线索导引。二者既可各自单独行进,自成体系;又可双线并趋,明暗呼应。兼顾“只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只喜欢看热播影视剧”两类同学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特点,实现教学创新适用对象覆盖面和收益的最大化。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一课,是整本教材的第18课。第六单元是对前五个单元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补充,从科技史、社会生活史的视角进行编排,其中第18课编写更加侧重科技方面的知识。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分为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两部分内容,教材编排划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代表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代表农学和医学领域的“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具备优秀精神品质的专家代表,为学生品格的塑造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本课知识点较多,较为零散,但难度相对偏低,且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教学素材选择灵活。对于学生认识科技进步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内化科学家的优秀精神品质,有积极意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对中国历史各个时段科技文化成就都已有认识。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并非完全零基础。且该年龄段的学生对课外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简单了解,在学习本课时能与教学设计相适应。但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积累有限,在统筹、整合历史知识和精神感悟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及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素养目标能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建设的背景,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认识“两弹一星”研发背景和杂交水稻、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国家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历程,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袁隆平精神”等优秀品质的渗透、学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视频、多媒体资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一、天之篇(国强)1.两弹一星2.漫步太空二、地之篇(民生)1.杂交水稻2.青蒿素三、人之篇(人和)文化事业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2021年热播电视剧《功勋》海报及简介导入本课 聆听。 用新近热播影视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天之篇(国强) (由“天”超链接进入“天之篇”)展示“氢弹之父”于敏的简介,衔接“两弹一星”教学内容,提问“两弹一星”的含义与研发历程; 阅读教材,进行作答、填写表格;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2.选取图片、视频材料与新近事件,贴合学生生活,增添学习兴趣;3.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史料的能力。
展示钱学森和邓稼先的文字材料,说明“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聆听并感悟“两弹一星”精神;
展示两则研发两弹一星历史背景的史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下定决心研发“两弹一星”? 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史料并作答;
继而提问“两弹一星”研发的历史意义和中国能够成功研发的原因;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作答;
展示“863计划”“973计划”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聆听、思考;
展示今年4月神州十三号宇航员返回视频和海报,导入“漫步太空”主题,安排:完成“漫步太空”历史时间轴的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完成历史时间轴;
展示结合当下事件的“漫步太空”历史事件轴与神州十四号的三张海报,渗透“未来可期”正能量; 聆听;
展示神州五号至神州十四号成功“漫步太空”的十四位宇航员肖像及姓名,升华主题,引出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 聆听并感悟载人航天精神;
(超链接回归“目录”)总结“天之篇”,提出关键词“国强”。 聆听并笔记。
地之篇(民生) (由“地”超链接进入“地之篇”)展示两则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分别引出“地之篇”的主角:袁隆平和屠呦呦; 积极配合作答;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3.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归纳概括能力;5.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涵养家国情怀。
展示《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提问:如何解决中国人粮食问题?(自问自答)展示袁隆平的科研历程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袁隆平院士研发杂交水平的艰难困苦与坚持研发的原因; 聆听、思考;
展示袁隆平院士获得的荣誉,催生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展示杂交水稻产量和种植概况,提问: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作答;
展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视频与海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并突出教材中屠呦呦部分的重点; 聆听、思考、笔记;
展示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片段,与华罗庚、李四光、茅以升等不同领域科学家的照片,升华主题,说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聆听、感悟;
(超链接回归“目录”)总结“地之篇”,提出关键词“民生”。 聆听并笔记。
人之篇(人和) (由“人”超链接进入“人之篇”)提问“双百方针”的含义,并请学生合作完成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表”;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小任务;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2.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3.提升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介绍莫言及其代表作,丰富学生对莫言的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并展示《功勋》的获奖情况,首尾呼应; 聆听;
【拓展提升】展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片段,提问:在文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做? 小组合作讨论、作答;
(超链接回归“目录”)总结“人之篇”,提出关键词“人和”。 聆听并笔记。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引入“天地人”三才思想,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整课较为零散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本课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将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的设置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独立思考能力。但整节课的上课节奏较为紧张,在时间分配与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