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8 11: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知识点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庙号早在商朝时就已设立,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李渊被后世尊庙号为“高祖”,主要是因为他(  )
A.升任太原留守 B.消灭割据势力
C.建立了唐朝 D.杀死隋炀帝而定天下
2.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平定了全国。唐朝建立是在 (  )
A.公元6世纪初期 B.公元7世纪初期
C.公元6世纪晚期 D.公元7世纪晚期
3.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唐太宗虚心纳谏 B.唐太宗知人善用
C.唐太宗以史为鉴 D.唐太宗勇于革新
4. “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所以“内史、纳言,是为宰相”。材料描述的制度 (  )
A.改善了选官机制 B.初创于唐朝时期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5. 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的灭亡,即位后,经常与大臣讨论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及治国的方针策略。他甚至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
A.善于谋略 B.虚心纳谏
C.重视生产 D.轻徭薄赋
6. 据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唐朝全国人口有200余万户。到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国人口已经增长至380万户。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是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 “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出自《周易·系辞下》,意为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以上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
B.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
C.“贞观”意为以正道示人
D.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知识点2 女皇帝武则天
8. 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天他告别父母,赶赴洛阳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面试。李进最有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9. 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不一。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在位期间出现“开元盛世”
D.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10. 武则天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有人评价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唐朝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但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由此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知识点3 “开元盛世”
11. 以下措施共同反映了统治者 (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发展农业生产 B.善于虚怀纳谏
C.关注人才选拔 D.重视整顿吏治
12.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框史料中的“全盛”时期,史称 (  )
“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二、能力提升
1. 下面是《旧唐书》关于起兵反隋一事的记载。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刘劝李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A.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
D.《旧唐书》作者与李渊不是同一时代,所记载内容绝对不可信
2. 下表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 (  )
中书令岑文本 居“宅卑湿”
户部尚书戴胄 “居宅弊陋”
尚书右仆射温彦博 “家贫无正寝”
A.源于当时的财政危机
B.加剧了官吏的贪污腐败
C.体现了民贵君轻思想
D.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3. 武则天统治时期,宰相的任命不断打破常规,其任职资格越来越低,一些五品、六品的官员就可能被直接任命为宰相。其目的在于 (  )
A.拓宽人才选拔方式
B.任用有才能的人
C.强化皇帝专制权力
D.提高官员的待遇
4.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5.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表中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  )
706年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还淳返朴”,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1929年振之《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A.人物评价与时代变迁无关
B.时间越接近则评价越准确
C.以上评价毫无参考的价值
D.人物评价受诸多因素影响
6.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世和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④统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积极创立和完善了各项政治制度和法规。他进行了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发展到贞观王朝时三省职权划分明确,相互牵制,李世民的政令也要由门下省“副署”生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效率,成为“贞观之治”出现的一大制度保障。他还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他在位20多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C 根据材料“祖有功”“李渊”“高祖”可知,遵照庙号的规则,李渊因“有功”而被尊为“高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末,李渊起兵反隋,并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这是其“功”,故C符合题意。太原留守是李渊在隋朝的职务,排除A;消灭割据势力是在唐朝建立后,排除B;杀死隋炀帝的是叛军,排除D。
2.B 在历史纪年方法中,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一般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为该世纪的初期。由公元多少年换算为公元多少世纪,则取其十位数之前的数字再加1,即公元618年是7世纪初期。故选B。
3.A 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欲征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却屡遭魏征“驳回”,最后在魏征的劝谏下,息了君王之怒,并承认了过错,收回了成命,这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也勇于承认过错,故选A。B、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4.C
5.C 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进攻突厥等重大仪礼或战争放在农闲时期进行,是为了不误农时,因此材料说明唐太宗重视生产,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内容无关,均排除。
6.C 由材料信息“唐高祖武德年间,唐朝全国人口有200余万户”“唐高宗永徽三年……增长至380万户”可知,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唐高宗的统治时期在武则天之前,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是“贞观之治”。故选C。
7.D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或评价。据此分析可知,A、B、C是历史的真实情况,都属于历史事实。D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故选D。
8.D 材料信息“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面试”体现了皇帝亲自面试考生,这是殿试制度。由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故选D。
9.D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人民来说”。由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D符合题意。
10.B 材料的主旨是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由此可知,武则天的执政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B。A、C与材料主旨不符;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D错误。
11.D 由“为了考察地方长官……以备赏罚”“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可以看出,唐太宗与唐玄宗都重视整顿吏治,注重对地方官的考核与任用,D符合题意。A、B与题干内容无关,均排除;C与唐太宗无关,排除。
12.B 据“以姚崇、宋璟为相”“武后则天以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之后,唐玄宗即位,他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使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B。“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局面,“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二、能力提升
1.C 从材料可以看出,《旧唐书·高祖本纪》所记为617年李世民“首谋”反隋;《旧唐书·宇文士及传》及《旧唐书·夏侯端传》所记则为李渊早于(分别是613年、616年)李世民密谋反隋,由此可见,《旧唐书》关于起兵反隋一事的表述前后有冲突,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需进一步考证。故C符合题意。
2.D 由表格信息可知,贞观前期朝廷重臣的住房条件较为简陋,这是唐太宗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而统治阶层戒奢从简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D正确。贞观时期国力逐渐强盛,未发生财政危机,排除A;戒奢从简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形成清廉的官场风气,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3.C 分析材料可知,武则天将一些低品级的官员任命为宰相。由于品级低的官员相对容易控制,因此武则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宰相的控制,其深层目的是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力,C符合题意。A、B、D在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故选C。
4.C 根据题干中的“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等信息可知,唐朝时期人们以进士的身份为荣,进士身份受到尊崇,C符合题意。A、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说法错误,均排除。故选C。
5.D 由材料信息“‘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还淳返朴’,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可知,唐朝时的崔融赞颂了武则天的功绩;由材料信息“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可知,南宋时的朱熹主要从消极方面评价了武则天;由材料信息“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民国时期的振之从冲破男性束缚、提高女性地位等方面肯定了武则天。这说明每个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是不同的,而个人的评价会受到时代、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学识等方面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A错误。评价的准确性与占有史料的充分性、评价方法的客观性等有关,与时间的远近关系不大,B说法不准确;上述评价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的,都有一定的准确性,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错误。故选D。
6.B 由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国家统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在位的统治者都重视生产,轻徭薄赋,重用人才,顺应时势,进行改革。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治世或盛世局面的出现,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确,选B。
7.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论述:唐朝时期,唐太宗任用贤人,鼓励发展生产,注意整顿吏治,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化、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