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逻辑严密的论辩艺术。
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2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走近“亚圣”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虽然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但是里面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①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作战观点。
孟子的主要思想
②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
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
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
“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
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
“明人伦”。
孟子的主要思想
③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
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
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
统治者只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才能真
正称王天下。
④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
在于人天生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品质。善良是人的本性,就如水
往下处流是其本性一样,曾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费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时代背景
孟子面临的时代困境:
自春秋时,诸侯们为了称霸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到了战国,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只剩下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战国七雄)和他们周边的十几个小国。国家变少了,纷争是不是更少了呢?
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春秋300年左右,爆发了395场战争;战国254年,发生了230次战争,战争的规模以及残酷程度却远胜春秋。如名将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秦军大败韩魏两国联军,仅斩敌军首级就达24万;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仅坑杀的赵军俘虏就达40万。春秋时期打仗的战争礼节(不偷袭、不伤害受伤敌人等)被统统抛弃,对敌军不是砍头就是坑杀!
这是一个掠夺成风的时代;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这是一个武力至上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道沦丧的时代!
孟子与齐宣王的相遇:
在这样的时代,孟子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为了重建有温度的社会秩序,孟子周游列国,历经艰辛,不厌其烦地宣讲他的“仁政”理想,“王道”之术。
齐国当时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刚好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及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仁政”主张、“王道”之术。于是便有了这一场以“齐桓晋文之事”为发端的著名的历史对话,也是一场关于“王霸”之道的对话。
霸道?
一统九州,制霸天下
王道?
以民为本,为政以德。
指以武力、刑法、权势来
统治天下的一种政治主张。
指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
天下的政治主张。
走入这场对话,走近对话主角:
齐宣王,名“辟疆”,乃开辟疆土之意。
理想:“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武力伐天下,建桓文之霸业!
孟子的理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以王天下!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展开这场对话?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初步感知两人对话内容,并根据文章大意,划分文章层次。
觳觫 便嬖 庠序 孝悌 褊小
hú sù
pián bì
xiáng
tì
biǎn
邪侈 chǐ
则王 wàng
胡龁 hé
彼恶知之 wū
注意读音:
通假字:
1.王说,曰:
2.为长者折枝
3.刑于寡妻
4.盖亦反其本矣
5.是罔民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说”同“悦”,高兴
“枝”同“肢”,肢体
“刑”同“型”,榜样
“盖”同“盍”,何不
“罔”同“网”张网捕捉
“颁”同“斑”,头发花白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大意,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曰:‘可’”)提出“王道”并指出宣王可以行“王道”。(是什么?)
第二部分(曰:“何由知吾可也?”--“其若是,孰能御之?”)分析宣王可行“王道”的原因。(为什么?)
第一层(曰:“何由知吾可也?”--“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分析宣王有行“王道”之德。
第二层(曰:“有复于王者曰”--“王请度之!”)分析宣王有行“王道”之能。
第三层(“抑 王兴甲兵,危士臣”--“其若是,孰能御之?”)分析“霸道”与“王道”之利弊,指出宣王有行“王道”之迫切性。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章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怎么办?)
整体感知
根据齐宣王的一些问话梳理出齐宣王面对“王道”之说时的心理变化。
宣王问话: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若是其甚与?”
→
→
是否有行王道之德?
是否有行王道之能?
霸道是否更便捷?
→
→
仰慕桓文,关心霸道!
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面对一向奉行“霸道”之策、对“王道”疑虑重重的齐宣王,孟子该如何做方能消除对方疑虑,让对方相信“王道”才是决胜天下的最佳选择呢?
壹
析开端,感受孟子的迂回艺术。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6曰:“可。”
徒:弟子
道: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宾语前置
以:通“已”,止
王: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研读——第一部分
保民:安抚老百姓
则:就
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宾语前置
可以保民乎哉:可以保民(而王)乎哉。宾语前置
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面对宣王只关心“霸道”的询问,孟子怎么做的?
孟子?
孟子:仲尼之徒......未之闻也
巧妙回避
无以,则王乎?
引入话题
议辩技巧?
巧换话题化被动为主动
贰
析主体,感受孟子的严密逻辑。
7曰:“何由知吾可也?”
8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何由:从何处。宾语前置句
而:连词,表修饰
牛何之:牛之何。宾语前置
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省略句
觳觫: 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研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就:靠近,走向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易:替换
识:知道
诸:“之乎”,兼词。
9曰:“有之。”
10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2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爱:吝啬
固:本来
然:对,正确
诚: 的确
研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即:就是
诚有百姓者:诚有百姓(以王为爱)者,省略句
若:这样
异:意动,感到奇怪
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隐:痛惜,哀怜
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无伤:没有妨碍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食: 吃,名作动
研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庖厨:厨房
远:远离,形作动
说:通“悦”
忖度:推测,揣想
夫子之谓也:“谓夫子”,宾语前置,之,提宾标志
乃:这样
戚戚:有所领悟;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宣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由知吾可也?”
面对宣王“是否有行王道之德”的疑问,孟子怎么做的?
孟子?
以羊易牛
小事入手
王之不忍也
分析原因
议辩技巧?
小处入手激发兴趣拉近距离
是乃仁术也
得出结论
16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7曰:“否。”
1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9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明:视力
秋毫之末: 秋天鸟兽毫毛的末端
研读——第二部分(第二层)
许:相信,认可
舆薪:一车柴
功:功德
独:却
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火,
宾语前置
形:表现
见:被
何以异:以何异,宾语前置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挟:挟着(夹在腋下)
以: 相当于“而”,表修饰
研读——第二部分(第二层)
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语:告诉,名作动
之类:这类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抚。
幼:形容词作名词,孩童。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状语后置。
20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刑:通“型”,做榜样
御:治理
研读——第二部分(第二层)
诸:兼词,之于
举:拿
妻子:妻子儿女
权:(用秤)称量
然后:这样之后。
度: (用尺)丈量
度:考虑
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面对宣王“是否有行王道之能”的疑问,孟子怎么做的?
孟子?
恩及禽兽不及百姓
力举百斤不举一羽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是“不为”
非“不能!
王道可行!
形象设喻
形成对比
挟太山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王道易行!
形象设喻
鲜明对比
提出推恩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引用经典
加强说服力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王道必行!
鲜明对比
警醒对方
议辩技巧?
善譬巧对
循循善诱层层深入
2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2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3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24王笑而不言。
25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26曰:“否,吾不为是也。”
研读——第二部分(第三层)
抑:难道
兴:发动
危:使……处于险境
构怨:结怨
然后快于心与:“然后于心快与”,状语后置
于是:对这样的事
以求吾所大欲也: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已:通“矣”
辟:开辟
研读——第二部分(第三层)
莅:统治;中国:中原
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若:这样
若是:像这样
其:语气词,表揣测
殆:恐怕,可能
30曰:“可得闻与?”
31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32曰:“楚人胜。”
33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研读——第二部分(第三层)
孰:兼词,之于
小、大、寡、众、弱、强:形作名,指小的国家、大的国家、人数少的国家、人数多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敌:对抗
方:方圆、纵横
服: 使......臣服
何异于邹敌楚哉:“于邹敌楚何异哉”,状语后置
盖: 通“盍”,何不
反: 通“返”,回到
涂: 通“途”,道路
疾: 憎恨
宣王:“若是其甚与?”
面对宣王“霸道是否更便捷”的疑问,孟子怎么做的?
孟子?
抑王兴甲兵......
快于心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连续追问
逼王就范
说出大欲
缘木求鱼,注定无果
以邹敌楚,注定失败
发政施仁
天下归心
设喻类比阐明后果击碎梦想
议辩技巧?
善于追问驳斥得当善于铺陈
描绘蓝图打动宣王
叁
析结尾,探究孟子的王道主张。
3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35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惛:不明白,糊涂
进于是: 达到这一步
研读——第三部分
恒产:(可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明以:明,明确;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恒心:固定不变的善心
士:有德行的读书人
则:假设,如果
放辟邪侈:放,放纵;辟,不正;侈,过度。
刑:名作动,处罚
罔:通“网”,名词动,用张网捕捉,陷害
3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而:表转折
制:规定
研读——第三部分
畜:养活
事:侍奉
乐岁:丰年
终身饱:全身衣食丰足
凶年:荒年
之:走,往。
赡:足
治:讲求
3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种植
之:音节助词,无义
研读——第三部分
鸡、豚、狗、彘之畜:“畜鸡、豚、狗、彘”,宾语前置
衣:名词动用,穿
无:通“毋”,不要
谨:重视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
申:反复陈述
颁:通“斑”,斑白,常比喻老人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宾语前置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孟子竭力推崇的“王道”主张到底涵盖哪些内容?
是如何宣讲其“王道”主张的?
王道主张
“教民”——驱而之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养民”——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议辩技巧?
晓之以理
动之以“饼”
以 民 为 本
肆
总结孟子的论辩艺术
宣王 心理 孟子 做法 最后
结果
仰慕桓文 关心霸道 巧换话题 化被动为主动 成功入题
有行王道之德否? 小处入手 激发兴趣 拉近距离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所打动)
有行王道之能否? 善譬巧对 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有所打动)
霸道是否更便捷 善于追问 驳斥得当 善于铺陈 “请尝试之”
(成功打动)
总结:纵观整个对话过程,你觉得孟子的论辩具有哪些特色?
孟子的论辩艺术:
1. 因势利导,善于迂回;
孟子的在谈话过程中很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迂回作战。如本文的开篇孟子就巧妙地转换话题使得整场对话,由“问霸道”而转入“言王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孟子的论辩艺术:
2.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梳理孟子在整个对话中的思路,我们会发现孟子在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时候,头脑非常清晰,逻辑层次也非常清晰:
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再将“不忍之心”与“仁术”相提并论,进而让齐宣王相信自己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德行基础。
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要行王道仅需“推恩”即可,让齐宣王相信行王道并非难事,实在是易如反掌之事。
第四步:引导宣王说出“大欲”,再列举霸道的危害,从根本上粉碎宣王对“霸道”的幻想!
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孟子的论辩艺术:
3.讲究修辞,增强感染力。
善用比喻:力举百斤不举一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挟太山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比喻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讲得形象易懂,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更容易让听者理解并接受其理论。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善用排比: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同时在内容上又可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
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伍
拓 展 探 究
孟子的“王道”主张很美,为什么在当时却没有君主施行?
1.时代不允许。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思想主张更适用于太平盛世时期的国家建设,而不适用于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必然无法实现。
孟子的“王道”主张很美,为什么在当时却没有君主施行?
2.孟子等儒家学者高估了人性。
黑格尔在谈到所谓“历史理性”时说过“向伟大目标飞奔的烈马践踏几朵无辜的小草是不足为奇的。”这就说明任何强权在达到其目的的过程中,都是以达到自身目的为前提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并不会在乎卑微的百姓的生死。而孟子“王道”主张施行的前提则是君主有“不忍之心”,并将这样的善心推及百姓,善待百姓,进而让百姓臣服,建立一个天下归心的太平盛世。孟子寄希望于君主发善心来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后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把良好的政治愿望寄托在个体道德良心之上是不可靠的。
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一词多义归纳: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勿忘告乃翁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⑥屠乃奔倚其下
乃
这样
是
你的
竟然
才
于是
①举头望明月
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③明以教我
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⑤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⑥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明
明白地
视力
明亮
贤明
照明
公开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不与,归而形诸梦
形
表现
形状
形体,身形
显示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若入前为寿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若
像,好像
比得上
“你”“你们”
如果
这样
他的
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③枝枝相覆盖
④英才盖世
⑤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盖
同“盍”,何不
车盖,盖子
遮蔽,掩盖
胜过,超过
大概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