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 练习题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展示影视剧《天龙八部》剧照,提问)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吗?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呈现了西夏、大理、北宋、大辽等政权,其中豪迈的乔峰、浪漫痴情的段誉、淳朴的虚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段时期呢?——大约从10世纪初到公元1276年元灭南宋,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本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配套练习册自主导学。
三、学友互学合作 学友之间相互检查配套练习册自主导学完成情况,学友互学合作交流,学友共同努力也不能完成的请教老师。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1)民族概况教师:(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学生: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契丹兴起的原因。学生: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②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建立政权教师: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学生:(阅读教材)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的贡献:统一契丹各部,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的兴起(1)建立教师:(提问)请你在教材中找出有关西夏建立的信息。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信息)①政权名称:西夏。②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③建立者:党项族首领元昊。④都城:兴庆府。它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2)发展教师: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教师:(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同学们找出并立的政权,归纳完成下表。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北宋西夏教师:那么,这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学生:战、和的关系。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澶州之战教师: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体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是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此占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契丹国力大增,还使契丹骑兵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这对中原地区的政权特别是后来建立的北宋政权形成严重的威胁。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夺回土地”转而“积极防守中原内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积极的防御措施。想想看,如果你当时身在边疆地区,受到辽军的迫害,而朝廷并未派人前来营救,你作何感想?学生:悲愤,对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无可奈何。教师: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请同学们说说“澶州之战”的故事。(播放《澶州之战》视频片段,然后出示《澶州之战示意图》)学生:①时间:宋真宗时。②经过: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③结果: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2.澶渊之盟师: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和议的内容及影响。学生: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师:宋辽议和是在宋军打败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表明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呢?结合下面的材料,进行评价。(提示:从对辽、北宋以及中华民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材料一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 000万以上。材料二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材料三 (战后几十年内)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学生:(合作探究)①对于辽来说是安然脱险,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增强,是意外的收获。②对于北宋而言,一方面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从此,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教师: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教师:(过渡)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臣服于北宋的党项族又出现了状况。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归纳宋夏政权的关系。材料一 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宋史新论》材料二 ……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学生:(归纳概括)宋夏关系是先战后和,订立君臣关系。教师:宋朝与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特点?学生:(讨论,比较、归纳)①先战后和。②宋给对方岁币。教师:(提问)辽和西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学生:(讨论)纵观整个辽代史、西夏史,尽管契丹族和党项族与北宋不断发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开发了边疆地区,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见,和平、民族友好、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教师:(提问)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练习册本课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本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政权的建立与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综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辽和西夏两国人民在我国北方的辛勤劳动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还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我们知道,我们祖国的文明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作业设计 辽夏金政权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板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