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09 10:46:30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本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或指定
区域,未按标准答题无效。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 90 分。考试结束后,按监考老师要求上
交答题卡或试卷。
第 I卷(选择题)
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某科学研究发现,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
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
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垃圾袋”仅由磷脂分子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分子垃圾袋”的作用是运输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其可能来自高尔基体
C.“回收利用工厂”是溶酶体,“组件”是蛋白质
D.细胞膜塑形蛋白含量与该细胞降解胞内废物的能力呈负相关
2.《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中五谷是指“黍、秫、
麦、稻”等谷物和“菽(豆类总称)”。谷物和豆类同食,可大大提高营养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储存“五谷”的方法是低温低氧
B.“五谷”中富含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多糖
C.“五谷”中富含脂质和蛋白质,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D.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生物大分子,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血液中的脂质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下图表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经细胞膜上受体
识别后被细胞胞吞吸收以及 LDL 进入细胞后的部分代谢过程。LDL
既可以运往靶器官、也可以进入肝细胞而被清除。下列说法错误的

A.LDL 进入细胞与 B 溶酶体融合,经一系列水解酶作用产生的小分子
物质 A 是氨基酸
B.细胞中的胆固醇可进一步转变为物质 X,X 可能是尿素
C.若细胞膜上缺乏 LDL 受体,则该人可能患有高脂血症
D.若某人血液中 LDL 偏低,可能会引起该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沉积
而使血压升高
4.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给予 6 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母乳低聚糖、分泌型
IgA(免疫球蛋白的一种类型)等重要物质,新生儿从母乳当中获得的 IgA 主要位于呼吸道黏膜的
表面,会提高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母乳低聚糖的元素组成与 IgA 不完全相同
B.分泌型 IgA 由浆细胞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
C.变性后的 IgA 遇双缩脲试剂也会产生紫色反应
D.婴儿的胃酸、胃蛋白酶会改变 IgA 的空间结构
5.习主席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广泛
应用于农业生产,下列有关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于油菜种子,等质量的水稻种子萌发需要更多氧气,应适度浅播
试卷第 1页,共 7页
B.玉米和大豆间作,减少了氮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
C.给豇豆搭架,使其往高处生长,主要是增加叶片受光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D.早稻催芽过程中,常用适宜温水淋种并时常翻动,以促进呼吸作用
6.下图 1 表示某哺乳动物进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图 2 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过
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 1 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 4 对
同源染色体,4 个染色体组
B.图 1 乙细胞中含有 4 套遗传信息,丙细胞为次
级精母细胞
C.图 2 中 CD 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染色
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配子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是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7.芦笋(2n=20)是 XY 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 X 染
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实验小组取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杂交,F 中宽叶雌株:窄
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 B 和 b 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B.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芦笋叶形中宽叶为显性性状
C.选择窄叶雌株和宽叶雄株杂交,可根据子代叶形判断子代植株的性别
D.若要测定芦笋的基因组,只需要测定 10 条常染色体上 DNA 的碱基序列
8.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其体色有黄色和灰色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
一黄色雄性个体与一灰色雌性个体经过多次交配,F1均只有雌性个体,且雌性个体中黄色∶灰
色=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 W 染色体上
B.黄色和灰色分别为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
C.F1 只有雌性的原因可能是亲本产生的某种雌配子不育
D.据题可知,两亲本的基因型均可以确定,且是唯一的
9.人类已经探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但在 20 世纪 20 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体的遗
传物质是蛋白质,当时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或背景是
A.当时科学家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C.蛋白质的结构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异,且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D.当时科学家认识了多糖等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10.1952 年,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以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有说
服力的实验,其中的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 T2噬菌体培养在含有 32P 的培养液中可以得到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
B.①中含有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其细胞内的 DNA 为噬菌体的增殖提供模板
C.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试卷第 2页,共 7页
D.该图的实验结果不能充分证明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1.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基因与环境的“共舞”,才会奏响生命与环境相适应、协
同进化的美妙“乐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心法则是对自然界中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概括
B.基因突变时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生物进化的理论中“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D.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生物体也能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
12.选取同种、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
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 30 天,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胰岛素与生长激素之间是协同关系
B.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
C.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但对实验结果也有影

D.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下丘脑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
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不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14.中华虎凤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华虎凤蝶以紫花地丁、
蒲公英等植物的花蜜为食,喜欢把卵产在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叶片的背面,卵孵化后,幼虫以
杜衡叶片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中华虎凤蝶与杜衡之间为捕食关系
B.杜衡植株高矮不一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C.中华虎凤蝶的卵绿色透明,产在杜衡叶片背面,有利于躲避敌害
D.紫花地丁、蒲公英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5.在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中,下表中的 X 与 Y 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图中曲线走势
相符的是
选项 X Y
A 耗氧量 体温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
B 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C 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浓度
D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甲状腺激素浓度
A.A B.B C.C D.D
16.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
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
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试卷第 3页,共 7页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
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17.将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
—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如图所示,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
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 Ca2+释放通道;L 管
对 Ca2+的释放。钙泵是一种 Ca2+依赖式 ATP 酶,可以分解 ATP
获得能量使 Ca2+逆浓度梯度转运,从而实现 L管对 Ca2+的回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一肌接头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
B.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则肌细胞接头处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D.静息状态时,①处的 Ca2+浓度高于②处的
18.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藻类固定的太阳能与污水中的有机物
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
量繁殖
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 +4
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9.下列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依次是
①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生活问题
②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
③在西北降水量少的地区种植灌木和草
④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时既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
a.自生原理 b.协调原理 c.循环原理 d.整体原理
A.a、b、c、d B.d、c、b、a
C.d、c、a、b D.b、c、d、a
20.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
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 E 可使其细胞中 GA 含量降低(突变体),再对
两种类型拟南芥进行不同实验,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为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物质,其化学本
质全是有机物
B.GA 含量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
C.突变体拟南芥中 GA 和 ABA 的含量均比野生型低
D.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
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
21.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①~④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图中的信息分子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试卷第 4页,共 7页
C.①包括甲状腺激素,它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D.④是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的
22.如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图中 D1 表示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B.图中 B 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 C 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D.如果 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 B1表示未利用的能量
23.下列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具体案例,不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某种鸟发现危险时会扇动两翼,并急速起飞
B.雄孔雀的“求偶炫耀”——孔雀开屏
C.植物开花后吸引蜜蜂前来采蜜
D.豪猪遇到敌害时,会将体刺竖直吓跑“敌人”
24.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以及与
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25.《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
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
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务粪泽”:通过灌溉和施肥,农作物吸收水分和有机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
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既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又能促进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第 II 卷(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26.(除标明外,每空 1 分,共 10 分)术后伤口的疼痛,强烈折磨着患者。芬太尼作为一种强
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所示。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_____,从这一结构基础角度来看,在
痛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的部位是_____。
(2)据图分析,阐述芬太尼镇痛作用的机理:_____(用箭头和文
字表示)。(2 分)
(3)术后病人在施用芬太尼后,可酌情适度进食,此时_______(填
“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使胃肠蠕动和消
化液的分泌______。
(4)芬太尼为儿童麻醉手术过程中常用的镇痛药物。为研究多次
在麻醉手术过程中使用芬太尼对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现提供生
理状态相同且发育良好的新生幼鼠若干、芬太尼和芬太尼拮抗剂,请设计实验验证多次使用芬
太尼能诱发新生幼鼠出现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2 分)
试卷第 5页,共 7页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2 分)
27.(每空 1 分,共 6 分)竞争和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大量
实验和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生物形态、生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等
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
适合度)。回答下列问题:
(1)协同进化,即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之间、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___。(2 分)
竞争关系通过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
(3)生物在竞争或协同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是一定的,这使其形成了一定的能量投资策略——“生
态成本”权衡策略,即投入某一方面的能量多,必然会影响投入另一方量。一般生物在以下方
面需要有能量的投入与消耗:①生长、_____________;②抵御不良气候等。
(4)竞争会导致物种的形态、生理特征发生改变,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器官层面分析,
动物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的“军备竞赛”式的竞争结果是___________。(2 分)
28.(每空 1 分,共 6 分)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 2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
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图 1 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以____________形式流动的。
(2)在图 2 的食物链中③属于________(填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
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符号表示)。
(3)图 2 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流向分解者的部
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2 所在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在变化后,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
具有____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
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9.(每空 2 分,共 18 分)图 1 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 1 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要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
究它在研究领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等。
(4)图 2 是图 1 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e 表示能量值。乙
试卷第 6页,共 7页
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 2 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
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 2 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如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
稻—萍—蛙等,立体农业可以帮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研究沼气工程,可以帮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 7页,共 7页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答案
1--5 BABDA 6--10 BDCBD 11--15 CDABC
16-20 DCABC 21--25 DACDA
26.(1)反射弧 (痛觉)感受器
(2)芬太尼与受体结合→促进K+外流→引起膜电位变化→抑制Ca2+内流→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Na+内流减少,兴奋性减弱→痛感减轻
(3)副交感神经 加强
(4)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且发育良好的新生幼鼠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多次隔天注射适量芬太尼,乙组在注射等量芬太尼后注射适量芬太尼拮抗剂;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两组自闭症的行为表现 预期实验结果:甲组出现明显的自闭症行为表现,乙组自闭症行为不明显
27.(13分)(1)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相互抑制(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稳定平衡),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种群密度
(3)发育和繁殖
(4)捕食者的攻击器官更发达,而被捕食者的防卫器官更发达
28.(1)(含碳)有机物
(2) 草(②-⑤)/(①-③)×100%
(3)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
(4)自我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9.(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大型真菌、跳虫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c a-b
(5)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