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诗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诗歌是个浪漫的国度。在这个国度中,我们见证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见证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相思。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中的爱情,看一看爱情的别样滋味。
激情导入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概况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梳理诗歌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这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
3.把握诗歌情感,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能够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诗经六义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乐曲内容
表现手法
160篇
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40篇
各诸侯国的民歌
诸侯朝会和贵族宴享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陈述铺叙
以彼物比此物
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借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能渲染气氛,衬托感情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阐述,添加简短问题说明文字,具体添加文字在此处添加单击
《诗经》来 源
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 duó )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解诂·宣公十五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
献诗说
《国语 · 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现实主义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解诂》
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
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君臣、亲朋的欢聚宴享,
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歌功颂德诗
农事诗
燕飨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爱情诗
正面歌颂战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还有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男女相恋的情诗,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
《诗 经》
主 要 内 容
古今对《诗经》的评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
解题
氓
《说文》:氓,民也。
会意。字从民,从亡,亡亦声。
“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联合起来表示“丧失本地人口”。
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诗经 卫风 氓》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带有抒情性的叙事诗,为后世的叙事诗开了先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无不从它那里汲取营养。
氓: 蚩: 愆:
将: 垝: 垣:
筮: 咎: 于:
说: 陨: 徂:
汤: 渐: 罔:
靡: 夙: 咥:
隰: 泮: 晏:
méng
chī
qiān
qiāng
guǐ
yuán
shì
jiù
xū
tuō
yǔn
cú
shāng
jiān
wǎng
mǐ
sù
xì
xí
pàn
yàn
初读文本 ,读准字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民,男子;蚩蚩,忠厚老实的样子;布,布匹;一说布币,古代的一种钱币;贸,换,买。)
那个男子一脸忠厚貌,抱着布匹(拿着布币)来换(买)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贸,交易;即,靠近,接触 )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接近我的机会谈婚事。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认为:“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最早是奴隶,是庶民。《说文解字》:“氓,民也。 自彼来此之民曰氓。”
《说文解字》“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顿丘,地名;涉,渡诃 )
那天送你渡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子,你;愆期,拖延时间 )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只怨你没有带着好的媒人一起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 )
我求你别生我的气,(让我们)把婚期定到秋天吧。
《说文》:“愆,过也。”“凡人有所失、则如或梗之有不可径过处。故谓之过。”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
媒人在父权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概莫能外。
太史敫(jiǎo)的女儿自嫁法章,后来法章作了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贵为皇后,却依旧不能得到他的父亲的原谅。周政府甚至专门设置了“媒氏”机构,“掌万民之判(婚姻)” (周礼·地官·媒氏)。
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如果没有媒的参与,就会遭到社会的鄙视。所以诗中的青年男女,虽然订下私情,但苦于无“良媒”,所以不得不把婚期推迟到秋天。
男子为什么不带“良媒”?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垝垣,破颓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
登上那堵破土墙,眺望复关的方向。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复关,借代复关地方的那个男子;涕,泪。)
(左盼右盼)不见你的身影,不由得泪水簌簌地掉下来。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载……载……,一边……一边…… )
终于看到你来了,我又说又笑真欢喜。
乘,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1~2节,追叙恋爱生活。
《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shé shī)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
《说文解字》:“咎,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也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 。)
你说你占过卜问过卦,卦象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那么就带着你的车子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 )
桑树叶儿未落时,又绿又嫩真新鲜。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于,通“吁”。叹息声 )
斑鸠儿啊,见着桑葚千万别嘴馋!
补充:本节前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同时也喻指女子爱情与生活的美好时期。
鸠,既斑鸠。古人认为斑鸠吃多了桑葚就会醉倒,所以在本诗中借斑鸠吃桑叶来比喻女子过度沉迷于爱情就会神魂颠倒、迷失自我。
第3节:总说自己的生活教训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士,男子的通称;耽,沉迷 )
姑娘们啊,不要沉迷在男子的爱情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男人们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人们沉溺于爱情,就无法脱身了。
《说文解字》:“耽,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陨,坠落 )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往,意指嫁与你 )
自从我嫁到你家去,多年来吃苦受贫。
补充:诗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三岁”,多年。这里的‘三’是虚数,不是实指。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第4节:概说自己的不平遭遇。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渐,浸湿 )
(离开你家,只见)淇水波涛滚滚,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贰:有二心 )
我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你的行为前后却不一致了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罔,无;极,标准,准则;二三,反复无常;德,心意,情意 )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没有;室劳,劳苦的家务活 )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家里活儿从来不懈怠。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夙兴,早起;夜寐,晚睡 )
起早贪黑忙家务,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
1.孔颖达(唐)疏《毛诗正义》:
妇人追说己初至夫家,三岁为妇之时,颜色未衰,为夫所爱,无室家之劳,谓夫不以室家妇事以劳於己。时夫虽如此,己犹不恃宠自安,常自早起夜卧,无有一朝一夕而自解惰。
2.朱熹《诗集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不。夙、早。兴、起也。言我三岁为妇,尽心竭力,不以室家之务为劳。早起夜卧、无有朝旦之暇。
知识链接
第5节:细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言,句首助词;遂,满足心意 )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就开始变得粗暴无礼了。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咥,讥笑的样子 )
(我的)兄弟们哪里知道我的处境,见我回家都在哈哈笑。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音节助词;躬,自己;悼,伤心 )
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只能独自伤心(不用谁来怜)
《说文解字》:“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
在古代,女子“不迎而自归”,乃是一种罪过。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及,同 )
(想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隰,低湿的地方;岸,水边;泮,通“畔”)
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池沼虽阔也有它的边。
解析:”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两句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朱熹《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第6节,写她决心与他决裂,表现她清醒果断的性格。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代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言,音节助词 )
回想年少的相聚,那时候有多少欢乐。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旦旦,诚恳的样子 ;其,代你;反,违反 )
当年你曾许下诚挚的誓言,从未想过你会违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这,代上面的誓言;已,了结;焉哉,语气助词 )
既然你违背了当初的誓言,那就让我们了结(往日的情缘)吧!
行文思路图:
第一节:男子求婚,
女子许婚(赋)
第二节:男女恋人相思、
结婚(赋)
第三节:劝诫女子不要
痴情(比、兴)
第四节:控告男子移情
别恋(比、兴)
第五节:补叙多年的
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节:今昔对比的怨
恨和痛苦(赋、比、兴)
情节
感情
恋爱
热情
幸福
婚变
怨恨
沉痛
决绝
清醒
刚强
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鲍鹏山
请结合诗文分阶段来谈谈她的完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恋爱”(1~2节)
温柔体贴
自尊自爱
情深意重
可 爱 之 处
“婚变”(3~5节)
勤于持家
女行无亏
可 敬 之 处
“决绝”(6节)
清醒理智
果决坚强
可 贵 之 处
敢爱敢恨!
梳理
文章脉络
情感变化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苦楚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恋嫁
婚 变
决
绝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请结合诗文分阶段来谈谈她的完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可爱之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痴情
可敬之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可怜之处:辛苦、委屈、懊悔
恋嫁(1-2)
婚变(3-5)
决绝(6)
可贵之处:刚烈、坚强、清醒、理智
《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相识求婚
相恋许婚
情浓盼见
幸福出嫁
劝诫女子
切勿痴情
控诉男子
移情别恋
补叙过往
辛酸自知
今昔对比
痛苦诀别
痴情女子负心汉。凉薄之人,如何偕老……
古今之理,原是相通
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
氓
婚前
婚后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纯真痴情、热情活泼
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受尽凌辱、安静隐忍
婚变
冷静理智、失望决绝、坚强果断
勤劳、温柔、坚强
二三其德,始乱终弃,家庭暴力,不负责任
婚前
婚后
貌似憨厚、颇有心计、性情暴躁、信誓旦旦
暴躁无情
对氓的谓称变化,情感也随之变化。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公子的意思
那个时期女子眼中的男子特别美好,二人处于初恋期
关系更密切,更亲昵,热恋中
对男子的通称
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更加冷静、客观
1
2
3
子
尔
4
6
士
尔
其
怀念、留恋
你,决裂的痛骂、冷静却饱含愤恨
诗歌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自然地展现了一个爱情婚姻悲剧,真切地描述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塑造了一个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①年轻的姑娘们
②男子的钟情
③新婚的幸福生活
喻
喻
①面色枯黄的娘子们
②男子的移情别恋
③新婚的幸福生活消逝
兴
引出观点
兴
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兴手法:
比:
桑叶润泽比喻女子青春貌美/两情相悦的美好
斑鸠比喻女子
兴:
引出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沉痛教训
鸠
桑叶
谈谈比兴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比兴手法:
比:
桑叶枯黄陨落比喻女子年长色衰/爱情消逝
兴:
引出男子负德变心、婚姻破裂
鸠
桑叶
谈谈比兴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斑鸠贪食桑葚
女子沉溺于爱情
喻
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女主人公
氓
对比
痴情
负心
用车来迎娶
三心二意、移情别恋
幸福生活、痴情
受尽屈辱、性格刚烈
婚 前
婚 后
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
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极为巧妙。
送子涉淇,至於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水光潋滟,缓缓流淌,
带着女子的爱恋,奏响祝福之歌
汤汤流淌,波涛汹涌,
打湿了帷幔,打湿了女子的心
事物都是由边界的,而氓的行为却没有一个准则,那就算了吧。
爱河
泪河
理性之河
淇水其实是时间之河。淇水的这一边,是女子的年轻可爱,是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期待;淇水的另一边,是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而时间如淇水,女子再次度过淇水,却回不到曾经的美好,只带回了残破和衰落。
比:
淇水有岸、池沼有边比喻情感/道德应有边界
兴:
反衬自己无边的怨恨痛苦/
反衬男子心意无常,任性而无责任感
作用:
①是婚姻的见证,展现情节发展
②暗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③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构思严密巧妙,前后关联照应,叙事紧凑
比兴手法: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恋爱时期:
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婚变时期:
狼狈落魄、
悔恨愤怒
清醒时期:
看清真相、
决绝不念
作用:
①是婚姻的见证,展现情节发展
②暗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③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构思严密巧妙,前后关联照应,叙事紧凑
比兴的作用: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吻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作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