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与能力 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灭亡原因,了解科举取士制度创立和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大运河修建展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从隋朝灭亡知道:成由勤俭败由奢,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大运河开通目的、影响;科举制特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开凿大运河
隋的统一
①时间:589年
②都城:长安
③人物:隋文帝(杨坚)
④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形势图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采取哪些统治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隋文帝在统一隋朝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的统一
材料一: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材料二: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
材料三:隋朝在中央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相关史事
左图是含嘉仓一个粮窖的结构剖面。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唐代不断修筑扩建,成为当时大型官仓之一。它紧靠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东西宽600余米,南北长700余米。这些粮窖口大底小,中部呈弧形外鼓的圆缸形,窖底和窖壁都经过防潮处理,窖顶为圆锥形。这些仓害防潮、密封,温度又低,能很好地保存粮食。其中一个窖里,存有北宋时放进去的25万千克谷子,截至1969年考古发现时大都颗粒完整。洛阳含嘉仓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储粮制度和大型粮窖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隋文帝,在统一隋朝后,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他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他勤勉治国,锐意革新,缔造“开皇之治”,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他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动乱的局面,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A项正确;隋炀帝残暴统治,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引发农民起义,B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史称“贞观之治”,C项错误;武则天是唐代女皇,D项错误。故选A项。
沙场点兵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 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 横征暴敛无度
D.洛阳盛产粮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含嘉仓和国家储备的物资、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史实说明隋朝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取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题千体现的是隋朝经济发展,与政治统治无关,排除AC项;含嘉仓位于洛阳不能说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答案】B
【详解】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正确;隋朝建立是在581年,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开通大运河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原因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开始,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范围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沙场点兵
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运河中心在洛阳
B.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通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项:大运河北抵源都,南至余杭,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B. 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北通添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井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开通以后,成为连通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ABD所述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沙场点兵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新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末比”说明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C.结束南北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街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大运河修建最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满足隋炀帝游江的愿望不是修建大运河的影响,排除B项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大运河没有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沙场点兵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开创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东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所占的比例为5%左右,而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比例上开到20%左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民间私学兴起 B.统治者文化素养提高
C. 科举制的推动 D. 察举制的推行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千和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所占的比例明品上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创立了科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而非门第高低,因此许多门第不高的平民子弟可以凭借才学进入仕途,从而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兴办私学,排除^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与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统治者文化素养提高,排除B项;案举制的推行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材料中的“官僚制度”是( )
分封制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直到隋唐时期”可知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打破了士家大族对选官制度的垄断,C项正确;隋唐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都县制下没有出现富室贵族垄断权力,排除B项;祥让制推行于三皇五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灭亡
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大业元年8月,隋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所征民夫仅“挽船士”就用了8余万人。
——《资治通鉴》
征高丽之战,隋炀帝共征发兵卒、役夫达三四百万人之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隋朝的统治存在哪些问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材料研读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这件彩绘陶制武士俑,是陕西西安郭家滩罗达墓1982年出土的明器,高27.1厘米,长20.5厘米。武士头戴尖顶兜兜鍪(头盔),身穿明光铠,下身着战裙,脚蹬长筒靴,坐骑披挂铠甲,一派重装骑兵形象。这种重装骑兵,是隋朝军队的主力。
隋朝的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灭亡
结合史料和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人们对隋炀帝的参保统治,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朝的统一
B.隋朝的灭亡
C.开创科举制度
D.隋炀帝的暴政
【答案】D
【详解】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反映的是隋末农民起义所导致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隋末"这一时间, 排除。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隋朝从开皇之治的天下兴盛到大业年间的社会动乱,仅仅经历了37年。透视历史,隋朝由顶峰迅速滑落到深淋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朝的残暴统治 B.藩镇割据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的打击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残暴統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A项正确;藩镇劃据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相互争战的局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隋朝末年并未出现外族趁虛而入的局面,排除C项;衣民起义是隋朝灭亡的导火素,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残暴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沙场点兵
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
B.北周外威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
C. 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
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场帝连年大兴士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1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可知题千材料反映的就是由于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社会矛盾激化,隋朝行将灭亡的史实,C项正确;589年南方陈朝被灭,隋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亨乐,普侈无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