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视频中舟楫千里——流动的文化是在何时怎样按下开启键的?
(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
(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内容要求
(2022年版课标)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子目
学习目标
一、隋的统一
二、开通大运河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学业要求
(2022年版课标)
(1)能够了解隋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隋朝统一和开通大运河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对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能够通过隋朝经济发展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通过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隋朝的统一
581年
长安
杨坚(隋文帝)
589年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从视频中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提取识记提纲中的知识点。
1.隋朝的建立
(3)开国皇帝
(1)时间
(2)都城
2.隋朝的统一
(1)时间
(2)意义
分裂
统一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从图片变化分析归纳隋统一的意义。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内容:
(2)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②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材料阅读
(隋文帝)下诏“大索貌阅”,令地方核实户籍;制定“输籍定样”,定期评定户。……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株”。废止郡一级建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地方官府的属官改由吏部统一任免等。实行“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繁荣。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以上材料说明隋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的国家?这些措施带来哪些好处?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二、开通大运河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1.目的:
四段连起三城市,
五水相通舟楫行。
2.时间:
605年
3.概况: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观看大运河开通视频,自编一则大运河简介:包含开通运河的在位皇帝、时间、连接的水系及重要城市。并分析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并在图中标记“三城四段五水”。
自编一则大运河简介。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影响: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汴河怀古
皮日休(唐)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如何看待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1.背景: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官,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 王沉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
历史解释
2.创立过程
(1)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取士,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科举人诏
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杨坚《全隋文》
“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辑辍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旧唐书·薛登传》
大致意思: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总管和刺史都根据(他的)志向和操行(是否)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他治下是否)清廉,百姓和乐,做事情(是否)办事干练而有成效。
阅读材料,说说隋朝两世皇帝是如何创立科举制的。
历史解释
朝代 官制 选拔标准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秦 军功爵制 按军功大小授爵
汉 察举制和征辟制 孝廉即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出身
隋朝 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相比,有何明显不同?
中下层的人凭真才实学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打破了选拔权的垄断现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官员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唯物史观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余秋雨《十万进士》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大致意思:设置了科举考试制度后,贫困老百姓希望靠这个制度读书求得功名而发家,富贵官宦之家希望读书中第使家族继续繁荣下去。
材料阅读:以下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有何作用?
家国情怀
科举制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分析:现今选拔人才也是考试,是不是科举制的传承?
1949年-1966年
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英)8个科目
1977年恢复高考后
考语、数、理化(或史地)、政治、英语科目
20世纪末推行3+2高考模式(语数外+2门文科或理科。
21世纪开始实行3+文综/理综。
2021年实施语数外+物理/历史+2门等级考科目。
现代选拔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唯物史观
四、隋朝的灭亡
通过视频内容,说说你对隋炀帝的看法。
相关史事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
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历史解释
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每月二百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十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一百七十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四十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一百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二十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三百多万人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材料阅读:表格内容会导致什么结果?
历史解释
1.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营造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3)过度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4)隋炀帝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历史解释
2.过程: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局部)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首发山东
隋末起义一览表
隋大业六年(610年) 尉文通起义 、王万昌起义 、瓦岗农民起义 、翟让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 、刘霸道起义 、孙安祖起义、高土达起义 、窦建德起义 、张金称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刘元进起义 、杜伏威起义 、孟海公起义 、韩相国起义 、彭孝才起义 、宋子贤起义 、杜彦冰起义 、
李德逸起义 、韩进洛、甄宝车起义 、白瑜娑起义 、郭方预起义 、孟让起义 、郝孝德起义 、格谦
起义、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 、朱燮起义 、管崇起义、 吕明星起义 、 向海明起义
隋大业十年(614年) 唐弼起义 、张大彪、宗世模起义 、 刘迦论起义 、郑文雅、林宝护起义 、杨公卿起义 、司马长安
起义 、 刘苗王起义 、王德仁起义 、左孝友起义 、卢明月起义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 颜宣政起义 、王须拔、魏刀儿起义 、杨仲绪起义 、 张起绪起义 、李子通起义 、魏骐驎起义 、
敬盘陀、柴保昌起义 、朱粲起义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 翟松柏起义、 卢公暹起义 、 孙华起义 、赵万海起义 、 操师乞、林士弘起义 、 荔非世雄起义 、
杜扬州、沈觅敌起义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 徐圆朗起义 、王子英起义 、 张子路起义 、 李通德起义 郭子和起义
历史解释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汴河直进船
【唐代】李敬方
汴水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脂膏是此河。
隋朝统一不到40年而速亡,后人应吸取什么教训?
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的稳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史实剖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大致意思:汴河连接江淮水好处是很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
整个东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这条河把那里的民脂民膏搜刮尽了。
隋炀帝被缢弑
历史解释
课堂小结
1.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
核心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家国情怀
2.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C
核心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历史解释
3.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A
核心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家国情怀
4.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C
核心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唯物史观
5.隋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B
核心素养提升
学科素养:唯物史观
超越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