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167期)
文化知识篇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七)
天文地理
1.“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指一颗一颗的星星。我国古代将分布于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选作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 )
解析 “星宿”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颗星的集合。
2.“斗”“牛”均属二十八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指北斗星,“牛”指牵牛星。( × )
解析 “斗”“牛”分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3.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说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 )
4.参星与商星在星空中常一起出现、一起隐没,故古人常以参商比喻彼此和睦。“兄弟为参商”指兄弟之间和睦。( × )
解析 参星与商星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也比喻不和睦。
5.《诗经》“七月流火”中的“流”是下行的意思;“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说农历七月大火星西降,天气越来越热。( × )
解析 “天气越来越热”错。大火星在农历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夏去秋来,天气应该是越来越凉。(注意:“七月流火”一词现虽已可以形容天气炎热,但作为古代文化常识,说“天气越来越热”无疑是错误的)
6.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后来用北极星指代皇帝。( √ )
7.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星汉”指北斗星,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 )
解析 “星汉”指银河。
8.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佛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颗天罡星、七十二颗地煞星。( × )
解析 “佛教认为”错,应是“道教认为”。
9.轩辕是中国古代星宿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代称,后来成了黄帝的代称。( × )
解析 轩辕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的名字,后借指中华民族。
10.“星变”即星象的异常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国家的兴亡、人事的变迁与星变关系密切。( √ )
11.“彗孛”指彗星和孛星,古人认为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 )
12.华盖是古星名。旧时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如鲁迅《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 × )
解析 旧时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13.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并把这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宿,也称“四神”“四灵”。( √ )
14.二十八宿包括东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 )
解析 二十八宿包括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15.四象中的苍龙象征春季,白虎象征夏季,朱雀象征秋季,玄武象征冬季。四象变化,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
解析 “白虎象征夏季,朱雀象征秋季”错,应是白虎象征秋季,朱雀象征夏季。
16.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区分天空中的不同星区,将天上的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 )
解析 “为了区分天空中的不同星区”错。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主要是为了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对应的区域的吉凶。
17.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中,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故称“扪参历井”。( √ )
18.古人以星纪、玄枵、娵訾、析木等二十八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国、州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 )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野”以十二星次为准,战国以后也有按二十八宿划分的。题干中所提及的是十二星次分野法。
19.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日有黑子”通常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 )
20.白虹贯日是一种自然现象。“虹”即彩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白虹贯日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 )
解析 “虹”实际上是“晕”。
21.月亮的别称有桂轮、望舒、广寒、银蟾、金乌、银盘、清虚等。( × )
解析 “金乌”是太阳的别称。
22.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羲和,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即所谓“日御也”。( √ )
23.黄道是古人想象的月亮运行一周年的轨道。古人依据天体星象运行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的规律制定了黄黑道日,用以作为趋吉避凶的参考。( × )
解析 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运行一周年的轨道。
24.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 )
25.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 √ )
26.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用来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的石柱叫“圭”,平行于地面的刻板叫“表”。( × )
解析 “直立于平地的石柱叫‘圭’,平行于地面的刻板叫‘表’”表述颠倒,应是直立于平地的石柱叫“表”,平行于地面的刻板叫“圭”。
27.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测日高度,以定时刻的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又称“日规”。( × )
解析 “利用日影测日高度,以定时刻”错,应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28.浑仪是古代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定季节变换的一种仪器。( × )
解析 “测定季节变换的一种仪器”错,应是观测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
29.玄黄,黑色与黄色,是天地的代称。《易经》中认为“天玄而地黄”。( √ )
30.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亦泛指天下。( √ )
31.八荒,“八”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荒”为荒凉的不毛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 )
解析 “荒”应为荒远之地。
32.四海,泛指天下、全国。因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皆有海,遂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 )
33.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 )
34.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 )
35.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大体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黄河北岸为“河上”。( × )
解析 “河上”指黄河边。
36.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长江以南地区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 )
37.河北、河南,即河的北面和南面,泛指中原之地。( × )
解析 “河的北面和南面”错,应是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38.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东”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
解析 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是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39.古代的“山东”,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 )
40.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 × )
解析 “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错。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41.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戎、西夷、南蛮、北狄,有鄙视之意。( × )
解析 “东戎、西夷”错,应是东夷、西戎。
42.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 )
43.《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指的是河西走廊一带。( × )
解析 “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指的是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44.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指的是河北省。( × )
解析 “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就是指黄河以北。
4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的地方为河内。( × )
解析 “河汉”指的是银河。
46.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被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 )
47.“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北海”指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 √ )
48.汉朝前,“关”特指山海关;明清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 )
解析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49.“三山”指“三神山”,即蓬莱(蓬壶)、方丈(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 √ )
50.泰山,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又称“岱宗”,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
51.在秦汉时期,“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也泛指自函谷关以西的战国末秦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 √ )
5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指玉门关。( × )
解析 “指玉门关”错。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西汉置关,因其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53.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 )
54.古代大都指今天的北京,汴梁、东京、京口都指今天的开封,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都指今天的南京,临安指现在的杭州,姑苏、吴郡指现在的苏州,淮上、江都、维扬都指现在的扬州,会稽指现在的绍兴。( × )
解析 京口指今天的镇江。
55.班固《两都赋》中的“两都”指汉代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
56.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杭州。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内)、国都长安。( × )
解析 东汉“三都”中的南都应是指宛(今河南南阳)。
作文素材篇
写作素材:著名人物事迹及作文运用角度6(现代篇)
13、宋庆龄
宋庆龄的爱国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对立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14、严复
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15、张伯苓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16、于右任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17、李苦禅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18、张瑞敏
会飘的石头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有人说“把石头挖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
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族,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漂起来。”
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状态。
激水之族,至于漂石者,势也:从险陡的地势流下,激流飞快,以至能冲漂石块,是形势所造成。
19、红船
于无声处起惊雷,不负祖国不负卿。国民大革命时,审乱局,拨迷雾,勇北上,灭军阀,红船激流勇上;国共对峙时,爬雪山,过草地,智勇全,巧制敌,红船披荆斩棘;抗日战争时,跨千难,克万阻,守国土,开太平,红船一往无前。一往无前的是彭德怀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为国为民的是邱少云的“烈火焚烧浑不怕,要护人民在人间”……同学们,今日国泰民安,勿忘昨日坎壈(lǎn,困顿,不顺利)的路。
20、苏翊鸣
泰戈尔曾言:“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荣誉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努力的拼搏。年仅17岁的“天才少年”苏翊鸣在冬奥赛场上一飞冲天,一举夺银,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欢呼与掌声。而这耀眼的天赋与成绩离不开刻苦与勤奋,为了挑战一个高难度动作,他需要反复练习6个小时。繁重的训练,曾经让他在一周之内滑坏了4块雪板。苏翊鸣说道:“希望大家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尝试一下想尝试的东西,因为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你。”拼搏是单板精神的苏式定义。
21、谷爱凌
(1)敢于挑战,突破极限
所谓强者,在经历失败后能重新爬起,面临艰险挑战时能勇敢向前,获得荣誉后依然不断攀登巅峰。凌空在雪道之上的“天才少女”谷爱凌就是敢于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强者。在冬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的决胜时刻,面对与第一名的微弱差距,谷爱凌坚定地向冠军发起挑战。释放所有力量,突破身体的局限,完成偏轴空翻转体1620的高难度一跳,成功摘得金牌。高难度动作的背后,是她刻苦的练习和极限挑战的勇气。为了掌握1620这一动作,谷爱凌每天从上午11点训练到下午4点。这种敢于挑战,突破极限的精神正是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
(2)生活自律,人生精彩
自律者得自由,勤奋者获成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优秀的人都要靠勤奋自律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谷爱凌自小就极其自律,为了参加训练,每周坐 4 小时车赶往滑雪场,永远热情高效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因此,她能不断摘得各种滑雪赛事的桂冠,并取得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资格。超强的自控力与不停息的刻苦练习,让谷爱凌的人生如开挂般精彩非凡。
(3)
文化孕育精神,精神塑造人格。是对手也是朋友!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谷爱凌赛后跪地安慰哭泣选手的暖心一幕,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高光呈现,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映照人心、照亮人类前进之路的完美诠释。
22、武大靖
(1)无惧低谷,永不言弃
①没人看好自己的时候,自己绝不能放弃自己。从一名“追赶者”到“冲刺之王”,从一名陪练到问鼎奥运冠军,武大靖一次次用努力和成绩证明了自己。
②曼德拉曾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短道速滑武大靖的冠军人生正是如此。在陪练的日子中蓄积力量,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开辟道路,终于用汗水荣耀夺冠。环境的不公、伤病的折磨让他煎熬,虽久经风雨历遍挫折,但他无惧低谷、永不言弃,在北京冬奥的赛场王者归来,武大靖用顽强的坚持攀登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的巅峰。
(2)化压力为动力
在武大靖夺冠之前,几乎场场比赛里中国队员都被以“犯规”而罚出局,连他自己也曾在之前的1000米比赛中被判违规而取消继续比赛的机会。面对中国队金牌数为零的战绩,武大靖这一次的压力,可想而知。纵观现代体育发展史,武大靖这种在万众期待、压抑阻力中冲破一切的运动员不在少数。命运置我于深谷,我便借此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奇迹。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压力便会化为催人前行的动力。
23、羽生结弦
(1)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背后默默的努力。羽生结弦为了突破自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十六岁时冲击成人组比赛冠军,疯狂训练四周跳,四周跳是在0.7秒的滞空时间里旋转身体四周,落冰时的冲击会达到五倍的体重重量,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甚至双脚失去了知觉。
(2)
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于花滑王子羽生结弦而言,在凌冽冰面上的每一次跳跃,都是他对梦想的热爱;每一次身姿伸展,都是他对生命的绽放。无数个深夜里的孤独滑行,脑海中无数次的反复编排,即便冬奥赛场上冲击4A遗憾摔倒,无缘奖牌,但这种对梦想的追逐与挑战精神让万人钦佩。因为极致热爱,这位冰上孤勇者永远走在挑战巅峰的道路上。
(3)
2017年在世锦赛的颁奖礼上,兴奋的中国选手金博洋拿反了国旗,羽生结弦第一时间帮他调整国旗,这一幕在当时很快冲上热搜,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善良的羽生结弦,也让更多人体会到体育竞技精神。
(4)
正因为有弱小的地方,人才能变得更强大; 正因为有弱小的地方, 才会为了告别这些弱小而拼命努力训练。努力会说谎,但努力不会白费。——羽生结弦
24、李文龙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无数的成功,都源自于无数的人无穷的努力。1000米的决胜赛场,武大靖、任子威、李文龙三名中国选手以不可抵挡之势向金牌发起冲击。李文龙深知自身任务关键,一上冰便时刻回头关注外国对手的情况,用身位死死卡住他们加速的步伐,即便冰刀折了,即便筋疲力尽,依然将队伍战术任务执行到底。将自身成绩置之度外,只为国家荣誉而战,这是何等崇高的大局意识与团结精神!
25、苏炳添
多样青春来自相信梦想。梦想是多样青春的自动器。年轻的苏炳漆在赛道上奔跑十几年,以31岁“高龄”运动员的身份,成为历史第一个站在奥运百米赛道的亚洲运动员,创造历史靠的不是奇迹,靠的是对梦想的坚守。
实战训练篇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地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 留下来当纪念。大姑奶奶说,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
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干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干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洗完衣服,三个人站在桃树前说话,可惜没有照相机。
在我七岁后,祖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坐在桃树下打瞌睡,二是摸孙儿们的头顶和亲吻他们的额头。孙儿们依次长高,高过了她,她便摸他们的手和胳膊。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祖母每天坐在桃树下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年只回去三四次,她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中。我们见到她,走到她的面前,让她牵手,仰起头来看。我们也看着她。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永远相同: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
祖母高寿。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我是提前做了培训的,但祖母摸他的头顶、亲吻他的额头,他木木地站着眨眼,不像是祖母的曾孙,像是别人家的一头小牛犊,很陌生。我就过去,接过祖母的手,放在两手间揉搓。好在孩子把他的手搭了上来……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突出大姑奶奶的“洋气”,文中描写了她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
B.“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这说明大姑奶奶知书明理懂事,情感细腻而丰富。
C.“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说明祖母老了,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
D.都说隔代爱让情更圆满,但在文中它颠覆了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是“我”对儿子的“培训”不到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部分的“一个晴朗的下午、第一个春天、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书写,使自然环境、家庭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平和安详气氛。
B.本文采用第一、三人称杂糅写作,各得其、各尽其妙,人称的跳转将“我们家”故事用全景视角娓娓道来,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C.小说中大姑奶奶“对曾相母撒了谎”、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等内容,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主题永恒。
D.人面桃花相映红,小说围绕桃花结构全文,桃花几开几落,“我们家”亦随之各自飘散、聚少离多,这彰显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铁律。
8.本文叙事时间跨度大,但它却避免了拖沓之感,小说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9.“天下之本在家”。本文小中见大,做到了将“天下革命”与“家革命”书写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与解析篇
6.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为了突出大姑奶奶的‘洋气’”,文中写大姑奶张口即来的吟诵本事及颇为夸张的‘使用’相机动作,是为了凸显大姑奶有文化,有见识,为其具有进步思想、参加革命做了铺垫。
C.“说明祖母老了,她以为自己眼睛看花,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情绪”错误,这句话是祖母的“惯用语”,体现祖母对晚辈的疼爱,凸显了祖母慈爱的形象。
D.“主要原因是‘我’对儿子的‘培训’不到位”错误,应是因为“我”生活在外地,不常回来,所以儿子对祖母有些陌生。
故选B。
7.C.“说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主题永恒”错误,应是说明大姑奶和曾祖母之间存在思想的隔阂,更加突出了大姑奶进步思想的可贵。
8.文本的时间表征非常明显:上年秋、洗完衣服、那些天、次日,进家门时,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在我七岁后,后来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祖母去世后,它们使得时间线索明了单一;
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横向展开,小说大都用叙述、对话,使得情节发展较快,加之详略手法的恰当运用,如“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等,都让小说十分洗练,毫无繁复,拖沓之感。
9.小说写家里的革命主要是实写、“小”写——家里面的四位女性在裹脚事件上阵营分明,以一敌三,最后以“革命胜利(不裹脚)”而结束;
天下的革命是虚写、大写,它大量留白,小说中的大小姑奶奶对话,其背后就是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小说双线并进、虚实相间,在家庭这个特殊场合里交叉重叠,小家的斗争、胜利与幸福,也暗示着大家的斗争、胜利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