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曹刿论战《左传》制作 嘉祥是四中 韩秋英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学习重点: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左传》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长勺之战”的背景刿( ) 孚( )
辙( ) 轼( )
盈( ) 靡( )
玉帛( ) 鄙( ) guìfúzhéshìyíngmǐbóbǐ读准下列字音:听录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庄公将要迎战。翻译课文原文: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攻打。十年春:伐: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会商量这件事的,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吃大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接见。原文:译文:深谋远虑。见:远谋:见:拜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穿得吃得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臣子)。”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跟从(您去拼命作战的)。”原文:译文:何以:凭借什么专:独自享用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 把。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总是很诚实(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打胜仗)。”原文:译文:牺牲:加:福:牛羊等祭祀品以少报多赐福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来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译文:详察根据实情察: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原文:译文:击鼓之:大败鼓:败绩:助词,无实意.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敌情,然后说:“可以追赶了。”(庄公)就(命令鲁军)追击齐军。原文:译文:驰:察看。瞭望。视:望:驱车追赶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
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 (是
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原文:译文:夫:发语词既:已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而我军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原文:译文:减弱。消失。那,指敌方。衰:竭:彼:旺盛。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倒下,(知道他们是真的败了)所以这时才追击他们。原文:译文:测:伏:预测,预料埋伏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结构内容第一段第一层:简明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迎击的打算 。
交代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第二层: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①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鄙”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同时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 “远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第三层:曹刿和庄公的问答。说明: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第一层:概括交待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第二层:曹刿抓紧有利时机决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
第三层: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胜利。
本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第三段第一层:总说一句指出士兵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第二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
①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②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第三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条件,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方强大时,更应如此。
①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③“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齐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战后总结 求信于臣 求信于神 求信于民 齐人三鼓下视其辙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民弗从也 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不可以战 可以一战 战 略 鲁军一鼓 登轼望之齐师败绩 故逐齐师 战 场故克之 故逐之 战 术内容图示研究性学习问题一: 课文中的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谁的篇幅多?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为什么? ①本文是记叙文。
②里面对战争的看法好象是议论,实际上是人物的语言问题二: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课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庄公十年;
鲁国长勺;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齐师伐我,公将战;
长勺之战;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问题三: 理清事件的发展线索 ①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交战——评战 ②曹刿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问题四: 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争胜利的因素 战略因素 战术因素 论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阵地----战于长勺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⑴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问题五: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问题六: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问题七: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中心思想思考: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本文的重点是“论”战,所以,第2段对战争的过程的叙述非常简略,只有“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八个字写战争的过程。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小结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⒈古今词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攻打、讨伐。砍伐。参与。中间。梳理总结鄙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加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信 必以信
古义:
今义:虚夸,以少报多。增加。信实,诚实。书信。狱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虽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案件。监狱。即使虽然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本分的事忠诚⒉词性活用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小惠未徧。⒊通假字“徧”同“遍”,遍及。⒋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故
公问其故。
故克之。请求。请让我。跟随。服从。缘故、原因。所以。 ⒌虚词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之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凭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⒍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作业:思维迁移课件10张PPT。2019/1/51邹忌讽齐王纳谏ZOUJI FENG QIWANG NAJIAN《战国策》 汉 刘向2019/1/52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无可考。西汉时刘向编辑整理。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战国时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跋扈、尔虞我诈的故事。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共33篇,分12国策。2019/1/53解 题讽 :
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婉言相劝
谏 :
直言规劝,指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纳 :
接受,接纳
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2019/1/54查字典,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八尺有余
朝
服
暮
方
面
闻
形貌
孰与
蔽
谤讥
美
孰视之
句式
(1)忌不自信
(2)与坐谈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成语
(1)门庭若市
(2)一鸣惊人2019/1/55《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题《古文观止》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以此参出微理。千古臣陷君蔽,兴亡关心,从闺房小语破之,快之。”评得好。
主题:邹忌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指出广开言论,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2019/1/56全 文 结 构比美反思 问美 三问 三答
比美
思美 讽谏的依据
巧谏齐王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廷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设喻)
——王之蔽甚矣(说理)
纳谏强国 下令——三种赏赐
进谏——三种情况
强国——朝于齐2019/1/5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
(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自得,比美)
文章中写到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不自信—疑问—问客;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
(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各人的语气不同。三人的回答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当事人没有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势必会受蒙蔽)
2019/1/58问题邹忌是怎样将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讨论:说说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的向齐王进谏,而是先说自己的切身体会,叙述自己的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推己及人,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智而有作为的人,虚心纳谏,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劝说,显示了他政治家的风度和襟怀)
2019/1/59总结课文主旨只有广开言论,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2019/1/510创新思维的培养(1)你认为进谏成功的依据是什么?(从进谏和纳谏两方面总结)
(2)从邹忌讽齐王与齐王纳谏的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3)比较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26张PPT。耿镇中学 樊小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回顾课文 整体把握 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合作探究
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阅读1、2段 思考讨论: 1.愚公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山而居)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其妻献疑曰:……
c.杂曰: ……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B、阅读第3段,思考讨论: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 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还 要写智叟?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 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 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 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 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3、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写智叟? 愚公对比智叟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造福后人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故事以神话结尾,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借助于神的力量表达“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同时用神话结尾的形式实现愚公的愿望,又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C、读第4段,思考讨论: 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山最终是被谁搬走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结合寓意谈谈,“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含义。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 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D、讨论归纳寓意拓展延伸: 1、愚公精神在当代过时了吗?结合实际谈一谈。
2、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愚公精神的人,试列举一两个例子。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
苏联作家 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美国政治家
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阿炳 1893-1950
原名华彦钧自学掌握英语 日语 德语等
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张海迪 刘翔(生于1983年7月)
短跑项目如100M, 200M, 110M栏等, 向来是欧美/黑人的传统优势及垄断项目.
黄皮肤的刘翔在世界大赛中夺得110M栏的冠军, 打破这种垄断, 也打破黄皮肤跑不过黑皮肤的传言. 所以被称为“亚洲第一飞人". “孔雀仙子”——邰丽华 小花
电视剧《暖春》中的主人公
人生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但她从来没有向命运、向生活中的困境低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送给大家几句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
困难和挫折也许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推动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冼星海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
——谢觉哉作业:
1、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骄傲和自豪。年且九十的老愚公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他想成为“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奥运火炬手,你认为愚公这次还能梦想成真,成功当选吗?为什么?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看法。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噢 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愚公移山》 演唱:江涛 唱响经典 感受人生让愚公精神永驻心间
再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课件13张PPT。《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诗经》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诗经》基本介绍:见注释1;
2、《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 赋、比、兴
风: “风土之音曰风”,是各国的土乐民歌。本文两首均出此。
《风》大部分作品共同特点是重章叠句。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 “宗庙之音曰颂”,是宗庙演唱的祭歌,有 “周颂”、
“鲁颂”、“商颂”。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
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关雎(诗经第一篇)《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朗读正音整体感知从内容或情感方面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想。第一行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的联想。由此奠定了全篇的抒情中心。
品味揣摩第二行:诗歌以眼前景物 起兴,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以及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第三行:通过对君子求淑女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逼真地表现了君子对意中人的痴情和执着。
第四、五行是虚写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君子弹奏琴瑟来亲近她,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 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特色:1、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3、双声叠韵,在变化中增强节奏与音乐美。蒹葭朗读正音 蒹 葭
??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整体感知从内容或情感方面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想。品味揣摩这是一首怀念诗,描写追寻所怀念的人而不可得的情形,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体会一下它与《关雎》的异同。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表达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异:《关雎》偏于叙事, 情感炽热鲜明;
《蒹葭》多用起兴, 情感含蓄悠长。1、流利背诵两首诗;
2、预习《愚公移山》,
依据注释疏通字词。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