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3 15:5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使……” 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
3.空乏其身。 译: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5.动心忍性。 译: 实词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倍受穷困之苦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兴起,被任用
----表露,表现

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国虚词(用法):

而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表顺承 “然后” 而后作
表转折“但是、却” 而死于安乐也第一自然段问题设计: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他们出身卑微,
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
先要使他的心意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
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文章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
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
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