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人教八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春部编版八下语文精品同步课件
社戏
鲁迅
情景导入
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
情景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阐述某些观点。
我们以后还能学到这种文体如: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出仕五次,但性格刚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作品背景介绍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由此产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朗读感知
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顺着
助词 的
夹着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奇怪)
又,再
尽,走完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很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刚刚,仅
开阔敞亮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交错通达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指老人小孩
安闲快乐。
到头
发现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弃、放弃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于是便出现了一 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刚开始洞里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邀请
感叹
告诉
不值得,不必
(译文): (桃源中的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渔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 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 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名作动
到
拜访
名词,标志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 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 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骤,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二、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再读课文,积累字词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一、古今异义
沿着,顺着。
古义: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今义:
新鲜美好。
味道鲜美。
古义:
今义:
像这样。
这样。
4.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交错相通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指妻子和儿女;
古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
今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
今义:
询问消息。
询问
古义:
今义:
隔绝、不通音讯。
距离
邀请。
古义:
今义:
延长,延伸。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所做的标记,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舍
志
寻
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并
为
之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捕鱼忘路
忽逢桃源
小住桃源
辞去桃源
再寻桃源
思考: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2、探寻田园风光
快快随我去,我发现了一个 ___________ 的
好地方,那里 ____________!
句式:
思考: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快快随我去,我发现了一个:“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
示例:
总结:
环境优美,宁静祥和,富庶、自由,人民淳朴、善良......
探寻桃花源
——揭秘桃花源人
思考:1、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资料链接
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帝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魏晋朝代频繁更迭,兵连祸结,流民遍野。仅仅《晋书》记载的大规模屠城就有6次,魏晋期间200年左右发生各类灾害304起,曾经兴旺的黄河流域,一度变成烟火断绝,荒凉无人的鬼域。“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人间炼狱般的魏晋
叹惋外界改朝换代,社会动荡!
皆叹惋
叹惋改朝换代中不可避免的战争!
叹惋改朝换代不可避免的战争中民生之多艰!
交流: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生活和平安静且安居乐业,人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地,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为渔人再寻“不复得路”作铺垫。
3、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思考:
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作者虚构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安宁详和的美好生活向往。
思考:
4、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再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时间:晋太元中
具体哪一年?
地点:武陵
武陵郡的何处?
人物:捕鱼人
姓甚名谁?
事情发生过程
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停数日,辞去……
缘溪行,怎会忘路远近?
处处志之,为何迷路?
可虚可实 亦真亦幻
虚实结合
文章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于淡然的叙事中描绘了一个魅力无限又神秘飘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对于自由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主旨概括:
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
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
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拓展延伸
落英缤纷
成语积累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 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豁然开朗
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永远的桃花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愿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桃花源!
永远追寻着诗和远方!
寄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