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都 德
第一课时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1866年发表《磨坊书简》,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性,1868年发表长篇小说《小东西》。
2.背景链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此时,这场战争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件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文体链接。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都 德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咽( ) 踱步( )
赚钱( ) 喧闹( )
惩罚( ) 诧异( )
宛转( ) 祈祷( )
戒尺( ) 皱边( )
督学( ) 郝叟( )
膝头( ) 懊悔( )
惨白( ) 钥匙( )
ɡěnɡ
duó
zhuàn
xuān
chénɡ
chà
wǎn
qí dǎo
jiè
zhòu
dū
hǎosǒu
xī
ào
cǎn
yàoshi
5.重点词语解释
①懊悔:
②思量:
③喧闹:
④哽:
⑤踱:
⑥征发:
⑦祈祷:
⑧宛转: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文中是考虑的意思。
喧哗热闹。
声气阻塞。
慢步行走。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宗教仪式。
(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6.“最后一课”是一节什么课?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7.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阶段?
线索:
第一个阶段(第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第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第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第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深层阅读——人物赏析
(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
1.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①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的表现:
相关语句:“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A.害怕老师: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
“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B.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
相关语句:“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C.不懂事。
②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相关语句:“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相关语句:“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③小弗郎士前后心情、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A.基础原因: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B.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
C.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体会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语文积累
请你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对联。
1.小弗郎士:
曾经贪玩,曾经怕师,竟想逃课看操练;
如今悔恨,如今怜师,方悟苦学爱祖国。
2.韩麦尔先生:
身为师之表率,严格要求,一心一意教母语;
生当国之将亡,悲愤难抑,一字一句是爱国。
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人物赏析
(二)分析韩麦尔形象
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何特别?其用意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他穿上这套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讲了哪些话?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宣布“最后一课”,希望孩子们用心学习;
②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③赞美法国语言。
这些话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品析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动作、语言和表情。
①表情:“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②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
③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4.请概括韩麦尔老师的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深层阅读
1.语言品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感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写法探究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两处并简析其作用。
①郝叟老头和镇上的人及韩麦尔先生前后对比,从侧面突出阿尔萨斯人民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和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情。
②小弗朗士以前逃学、上课不认真与最后一节课认真细心对比,突出小弗朗士由不懂事变得懂事,他逐渐有了朦胧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对普鲁士兵的憎恶之感和对自由的向往之心。
语文积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韩麦尔
衣着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爱国
环境描写
对比手法(共30张PPT)
李大钊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
2.背景链接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是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很多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在黑暗中徘徊,他们苦于找不到光明,精神疲惫。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当时,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逼狭( ) 险峻( )
阻抑( ) 崎岖( )
雄健( ) 愈能( )
险阻( ) 李大钊( )
一泻千里( ) 绝壁断崖( )
xiá
jùn
yì
qíqū
jiàn
yù
zǔ
zhāo
xiè
yá
4.重点词语解释
①逼狭:
②崎岖:
③阻抑:
④雄健:
⑤险峻:
⑥一泻万里:
⑦回环曲折:
⑧亦复如是:
⑨坦荡:
极其狭窄,给人以威胁。
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阻止,抑制。
强健有力。
(山势)高而险。比喻(形势)危险平峻。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很曲折的样子。
也是这样。
宽广平坦。比喻心地纯洁,胸襟宽广。
5.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怎样的一种命运?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道路不全是平坦的,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民族生命进程(像长江大河一样),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有雄健精神的人能感觉到它有一种壮美的趣味。
历史生活愈是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有雄健精神的人能感觉到它有一种壮美的趣味。
中华民族应该拿出这雄健的精神,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6.“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的一种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
“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深层阅读
1.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
“一种冒险的美趣”
“奇趣横生”
“一种壮美的趣味”
“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着、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读完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可以屹立于世界。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是,我们只要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考验不能经受呢?
2.语言品析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说理,请举例说明它的作用。
示例: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千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②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③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
④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⑤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⑥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⑦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⑧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语文积累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人类历史道路
↓
民族生命进程
↓
人类历史生活
↓
中华民族史路
↓
中华民族精神
比喻
艰难国运雄健国民
雄健精神
壮美趣味
以情行文
以理服人(共36张PPT)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壶口瀑布
朗读课文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现实的悲壮图画。这组诗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2.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魄( ) 山巅( )
澎湃( ) 九曲连环( )
哺育( ) 劈开( )
宛转( ) 屏障( )
滋长( ) 气概( )
pò
diān
pài
qū
bǔ
pī
wǎn
zhànɡ
zī
gài
4.重点词语解释
①澎湃:
②狂澜:
③浩浩荡荡:
④九曲连环: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形容河流弯弯曲曲互相连接。
⑤屏障:
⑥哺育:
⑦复兴:
⑧气魄:
⑨一泻万丈: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喂养,也比喻培养。
衰落后再兴盛起来。
魄力;气势。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5.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1)诗歌分为 和 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朗诵词
歌词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 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掀”“奔”“劈”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啊!~~黄河!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6. 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颂黄河
学黄河
绘黄河
7.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黄河滚滚……南北两面。”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8.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的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几句话?
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臂膀(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深层阅读——语言品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
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
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语文积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黄河颂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 颂黄河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中华魂(共39张PPT)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发生的由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侵华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几千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14年亡国奴生活。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
这是“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日军进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图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之后焚尸灭迹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
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我要妈妈
------端木蕻良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辽宁昌图人,中国现当代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著有散文集《憎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科尔沁旗草原》,传记小说《曹雪芹》等。
2.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
斑斓( ) 怪诞( )
亘古( ) 谰语( )
默契( ) 田垄( )
镐头( ) 污秽( )
丰饶( ) 辘辘( )
泛滥( ) 白桦林( )
碾( ) 胸膛( )
呻吟( ) 揣摩( )
蚱蜢( )
chì
háo
lán
dàn
ɡèn
lán
qì
lǒnɡ
ɡǎo
huì
ráo
lù
làn
huà
niǎn
táng
yín
chuǎi mó
zhà měnɡ
4.重点词语解释。
①炽痛:
②嗥鸣:
③谰语:
④污秽:
⑤怪诞:
⑥亘古:
⑦默契:
⑧泛滥:
⑨斑斓:
热烈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肮脏的东西。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事不受限制地流行。
灿烂多彩。
5.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白桦林
马群
蒙古狗
鹿
群
高粱
玉米
豆粒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黑土地
山雕
煤块
6.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7.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8.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深层阅读——语言品析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感情。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②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驹、奔马群、红高梁、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③选择有强烈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④移情于物。
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⑤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语文积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内容) (情感) (技法)
想到的、
听到的
发誓回去
热爱、思念、忧伤
愤怒、坚定信念
呼告
景物叠加
排比、比喻
人称的变化
土地的誓言(共32张PPT)
木兰从军
第一课时
《乐府诗集》
浅层阅读
1.作家作品。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的,共一百卷,收录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其中以汉魏隋唐的乐府诗为主。乐府,原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掌管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这一类民间诗歌称为乐府诗。在《乐府诗集》中,收有北朝民歌。这些乐曲风格豪放,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木兰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唧唧( ) 辔头( )
可汗( ) 胡骑( )
金柝( ) 机杼( )
霍霍( ) 溅溅( )
朔气( ) 十二转( )
云鬓( ) 鞍鞯( )
jī
pèi
kèhán
jì
tuò
zhù
huò
jiān
shuò
zhuàn
bìn
ānjiān
3.熟读课文,力求背诵。(20分钟)
4.重点词语解释
(1)军书十二卷( )
(2)旦辞爷娘去( )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万里赴戎机( )
(6)策勋十二转( )
(7)赏赐百千强( )
(8)木兰不用尚书郎( )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早晨
水流声
胡人的战马
战争
记功
有余
不愿做
(9)雄兔脚扑朔( )
(10)双兔傍地走( )
(11)惟闻女叹息( )
(12)问女何所忆( )
(13)愿为市鞍马( )
(14)关山度若飞( )
(15)朔气传金柝( )
(16)出郭相扶将( )
(17)著我旧时裳( )
(18)昨夜见军帖( )
动弹
并排跑
只
思念
为此;买
过
北方
外城
穿
军中的文告
5.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
②出门看火伴
“帖”通“贴”,粘贴
“火”通“伙”,伙伴
6.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
愿为市鞍马( )
将军百战死( )
出郭相扶将( )
昨夜见军帖( )
对镜帖花黄( )
不闻机杼声( )
万里赴戎机( )
朔气传金柝( )
雄兔脚扑朔( )
①市
②将
③帖
④机
⑤朔
名词,集市
动词,买
名词,高级将领
动词,扶持
名词,文书,告示
动词,通“贴”,粘贴
名词,织布机
名词,战争
北方
动弹
7.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
古义: 今义:
②双兔傍地走
古义: 今义: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 今义: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 今义:
⑤木兰当户织
古义: 今义:
⑥军书十二卷
古义: 今义:
父亲
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跑
行走
只,副词
转折连词
外城
用作姓氏
门
家,门第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指实数十二
8.词类活用
①愿为市鞍马
②策勋十二转
名词作动词,买
名词作动词,登记
3.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下列重点翻译。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到东边集市买一匹好马,到西边集市买了马鞍和鞍垫,到南边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根长长的马鞭。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3)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千百次的战争,有的战死,有的胜利归来。
推开我东边房子的门,坐在我西边房里的床上。
对着窗子梳理云一样的浓密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美丽的花黄。
雄兔的两只脚不停地爬搔,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只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
1.学生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2.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3.写法探究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1)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
(2)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
(3)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装”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简笔,主要体现在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2)凝练生动的语言。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
巾帼英雄
花木兰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穆桂英 穆桂英挂帅
梁红玉 飞马传诏,平定叛乱
佘太君 杨家将的中流砥柱
樊梨花 智勇双全,登坛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