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201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第三单元(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聚焦课堂】201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第三单元(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2 21:28:27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臧克家
第一课时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啊,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
闻一多
浅层阅读
1.作家作品。
臧克家(1905-2004),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曲诗词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9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朗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衰微( ) 小楷( )
弥高( ) 沥尽心血(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迥乎不同( ) 群蚁排衙( )
气冲斗牛( ) 浠水( )
赫然( ) 迭起( )
卓越( ) 目不窥园( )
无暇( )
shuāi
kǎi
mí
lì
qiè
wù
jiǒnɡ
yá
dǒu


dié
zhuó
kuī
xiá
3.重点词语解释
弥高: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更高。弥,更加。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形容情绪、谈话语调等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又详尽透彻。
形容埋头读书。
用尽心思和力量。沥,滴。
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4.整体感知。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 和 做
(总领全文)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
学者
作为民主战士
总领本部分
第1、2段
总结本部分
第7段
第8、9段
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第19、20段
过渡
总领本部分
语文积累
名人眼中的闻一多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周恩来、邓颖超挽闻一多联
语文积累
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
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
——董必武、李维汉挽闻一多联
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
1.文本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 处写得好,因为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等词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①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闻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②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一滴滴心血灌溉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③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④我认为“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谐,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⑤我认为“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 “赫然而生”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2)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 处写得好,因为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①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②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③我认为文中“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2.写法探究。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对闻一多的形象进行了哪些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一多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丰富了形象,也使含义更深刻了。
②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③富于音乐美。
A.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B.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语文积累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至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文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写作特色
形象的描述
严谨的结构
巧妙的选材
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共27张PPT)
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
而不会被命运所征服。
何 为
浅层阅读
1.作家作品。
何为,原名何敬业,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2.背景链接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
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深邃( ) 磐石( )
门槛( ) 重荷( )
捏弄( ) 喧嚣( )
纽扣( ) 踌躇( )
下颏( ) 喃喃( )
蓬勃( ) 聋子( )
惹人注目( ) 应声而至( )
suì
pán
kǎn
hè
niē
xiāo
niǔ
chóuchú
kē
nán
pénɡ
lóng
rě
yìng
4.重点词语解释
①重荷: ②深邃:
③踌躇: ④沉郁:
⑤巴望:
⑥惹人注目:
⑦杂乱无章:
⑧不见天日:
⑨小心翼翼:
过重的负荷。
深,深奥。
犹豫。
低沉郁闷。
指望。
引起别人的注意。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看不见蓝天、太阳,喻指没有光明、公理的状态。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5.整体感知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
贝多芬回忆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深层阅读
1.文本探究。
(1)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两肩极宽
②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
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③有力的大手
④悲剧一般的神情、含蓄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的下颏
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作者在描绘时,不但秩序井然地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表现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小 结:
(2)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说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1)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内心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6)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语文积累
霍金:仅有两根手指能活动,写一个单词用5~6分钟,完成一次演讲要用十天的时间,可想而知,他要克服多少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语文积累
海伦·凯勒:
她的世界无声、无光、无语。
张海迪:
自小双腿不能站立,依靠轮椅生活。自学四国语言,攻读大学和研究生课程。
贝多芬
苦难的命运
崇高的品德
坚强的性格
杰出的贡献(共37张PPT)
杨振宁
第一课时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浅层阅读
1.作家作品。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获奖无数。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2.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全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开始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文本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杨振宁和邓稼先
邓稼先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氢弹( ) 懈怠( )
癌症( ) 开拓( )
孕育( ) 聘( )
无垠( ) 难堪( )
兽铤( ) 挚友( )
日曛( ) 妇孺皆知( )
鲜为人知( ) 马革裹尸( )
彷徨( )
qīnɡ
xiè
ái
tuò
yùn
pìn
yín
kān
tǐnɡ
zhì
xūn
rú
xiǎn
ɡuǒ
pánɡ huánɡ
5.重点词语解释
①可歌可泣:
②当之无愧:
③锋芒毕露:
④家喻户晓: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完全。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喻,明白。晓,知道。
⑤马革裹尸:
⑥层出不穷:
⑦截然不同:
⑧妇孺皆知:
⑨鲜为人知:
⑩鞠躬尽瘁: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马革,马皮。
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指界线极为分明的样子。
连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很少有人知道。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6.整体感知
(1)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提示内容。
②将文章自然地划分为六个部分,有划分结构的作用。
③新颖、醒目。
(2)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邓稼先:
①邓稼先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
成功地领导设计、研制并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②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贡献的?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没有私心杂念、与人为善、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邓稼先有哪些崇高的品质与精神?
④邓稼先有哪些超凡的能力?
超强的领导组织才干
文革期间,“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超凡的创造才能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4)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深至诚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深层阅读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奥本海默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平实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纯”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3.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
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语文积累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邓稼先
贡献之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 才德兼备
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
生死关头 奋不顾身
中华民族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21张PPT)
《资治通鉴》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家。他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废,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并拒绝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的任命,退居洛阳15年,以书局自遣,继续编撰《通鉴》,于公元1084年成书。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涉猎( ) 孰( )
更( ) 当涂( )
邪( )
shè
shú
ɡēnɡ
tú

3.重点词语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 )
(2)但当涉猎( )
(3)肃遂拜蒙母( )
(4)蒙乃始就学( )
(5)见往事耳( )
(6)非复吴下阿蒙( )
当道,当权
粗略地阅读
于是,就
于是,就
了解;历史;语气词,罢了
不再是
(7)与蒙论议( )
(8)蒙辞以军中多务( )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10)孰若孤( )
(11)及鲁肃过寻阳( )
(12)即更刮目相待( )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谈论,商议
推托;事务
研究儒家经典

到了……时候;来到
重新;擦擦眼
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5.一词多义
当涂掌事( )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①当
②见
③以
与“涂”连用,当道,当权
应当
知道,了解
认清,识别

与 “为”连用,认为
6.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研究
治理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独自,孤独
④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⑤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⑥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⑦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 今义:
重新
更加、更换等
历史
过去的事情
只,仅仅
表转折的连词

经过
7.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线索:“学”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叹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特色。
(1)孙权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 ,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 ,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 、 、 ,又不失人主身份。
必要性
可能性
善劝
亲近
关心
期望
(2)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 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 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 的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情不自禁
惊奇
难以置信
惊人长进
(3)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 、 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 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十分惊奇
难以置信
颇为自得
(4)孙权的话是 ,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认真相劝
语文积累——劝学篇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语文积累——劝学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孙权劝学
对话
孙权
劝学
孙权:“不可不学” “大有所益”
(恳切、关心)
吕蒙:“乃始就学”
与蒙
论议
鲁肃:“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吕蒙:“刮目相待”
(自得、自豪)
风趣
认真(共23张PPT)
莫泊桑
浅层阅读
1.作家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魅力( ) 白晳( )
轮廓( ) 一拍即合( )
滑稽( ) 脚踝( )
荒谬( ) 义愤填膺( )
固执( ) 捋着( )
头颅( ) 迸发( )
mèi
xī
kuò
jí
jī
huái
miù
yīnɡ
zhí
lǚ
lú
bènɡ
3.重点词语解释。
①博学多识:
②一拍即合:
③忘乎所以:
④义愤填膺:
⑤不约而同:
⑥寻欢作乐:
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多方面的知识。
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
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膺,胸。
没有商量但却意见相同。约,约定,商量。
寻找快乐。后多比喻追寻低级趣味,贪图放纵的生活。
4.整体感知
(1)请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
星期天。
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2)该故事的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现的有哪几个人物?出场标志性的词语有哪些?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
屠格涅夫、都德、左拉依次出场,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标志性的句子有:“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3)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来到这里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4)本文在组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全文好像一出舞台剧,四位作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场。文章层次井然,结构清晰。
深层阅读
1.文本探究。
(1)关于福楼拜
①从文中挑出描写福楼拜的相关语句。先指明描写方法,再说说这些语句揭示了福楼拜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热情好客、容易激动、豪迈奔放、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福楼拜
②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来的又都是些有名望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亲和力?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福楼拜热情好客;
二是他博学睿智。
(2)作者是如何描写另外三位作家的?请勾画出描写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然后分别概括这三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完成课后题一中的表格?。
认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概括总结。
怀有狂热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3)一篇短文,同时要描写四位作家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在写法上难免雷同。作者是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
作者在表现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兼顾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做到同中有异,同中显异。在对四位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时,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左拉、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构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其个性差异。动作描写,福楼拜较详细,其次是左拉。这样的人物描写显得生动、丰富,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人物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4)根据作者的描写,辨认课本插图中的人物。
左起,第一位是屠格涅夫,第二位是都德,第三位是左拉,第四位年轻人可能是作者莫泊桑自己,最右边的一位是福楼拜。
2.写法赏析
(1)文章写了四位作家,每一位作家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靠的是作者在抓住人物特征和兼顾人物各自性格的同时运用了准确的语言,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品读,可用“我发现 用(写)得好,好在 ”来回答。
①我发现“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用得好,好在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福楼拜热情万分,激情洋溢的神态。
②我发现“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中“迸发”一词用得好,好在用得准确而生动,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摩擦出了火花。
(2)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试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语文积累
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莫泊桑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福楼拜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左拉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时间顺序
福 楼 拜
屠格涅夫
(第一个)
都 德
(过了一会儿)
左 拉
(接着)
肖像
语言
动作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性 格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