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讲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讲义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3 16: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八年级下册讲义【内容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搏的能力。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4.提高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收集抗美援朝有关材料,学习通过收集、调查获得资料的方法。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讨论、交流,加强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及对中国抗美援朝胜利初步的认识,学习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整理、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三大斗争,即稳定物价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这也是本课要学的三个内容,稳定物价、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政府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巩固措施,而抗美援朝则是在军事上对政权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这些斗争不仅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赢得了民心,还为下一步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对整个新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进行和志愿军战士所
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与实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有目的查找、整理资料,进行初步的调查,并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课前可指导学生尽量多渠道地准备材料,教师也应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史学中有争议的说法,在课堂上可运用材料解析、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现代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大决战取得了哪三大战役的胜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又赢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由此导入。
2.复习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意义。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彻底结束,那么旧中国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份什么样的“遗产”?由此导入。讲授新课
稳定物价之战

本目是小字阅读部分,课标没有要求。
建议通过问题导读法自学,让学生了解即可。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济上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建议:播放视频直观感受,提供数据表形成对比,适当补充资料说明当时的严峻形势。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逐渐向国民党极为不利的方向民展,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末日不远,他们开始将金银等贵重物品劫往台湾。这是国民党逃跑时所劫走金银的统计表。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临的严峻形势:
1949年4月—1950年2月,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上海物价上涨20倍。
舆论压力:
“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 0分。 建议提出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归纳阅读部分内容)
提示: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使全国物价趋于平稳。
指出意义: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还会治理天下。农民的翻身解放
指导学生看书,建议以谈话形式展开学习:
1.说一说我国现在农民生活情况。
提示:从住房、耕地、衣食、教育等方面谈。
2.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乃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
提示:无地、少地,租种地主土地,繁重的地租、劳役,苛捐杂税,剥削沉重,生活贫困等。
3.假如你是生活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民,请写出你人生经历的一件大事,并谈几句当时的感受。
提示: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农民分得了土地,成了主人。讨论:
1.对比三个时期农民的生活,你认为造成不同生活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是否拥有土地。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必要性。
2.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农民开始走上幸福之路。你认为这次土地
改革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怎样重大意义?
提示: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除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
极性提高,生产热情大大提高,促进农村经济
走向恢复和发展。积极支持国家建设,也有利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1.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经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下入朝作战。
分析中国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
(战争的目的、性质)
出示《抗美援朝形势图》,了解战争概况。 3.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英雄: 邱少云 黄继光 (图片、视频)
战役: 上甘岭战役(可指导学生阅读“每课
一得”)
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巍讲述的一段故事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边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了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头——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4. 结果:胜利。1953年美军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面对中国的抗美援朝,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抗美援朝显然是一次冒险的赌博。”

——美国学者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美国不得不承认朝鲜战争“是美国
所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是选择了“在
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
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王学启等:《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
材料三:“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材料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思考与讨论:对上述观点你有何看法?说一说你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的理解。
课堂练习与反馈
1.选一选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司令是( )
A.彭德怀 B.贺龙 C.陈毅 D.刘伯承
2.说一说
1950年新中国发生的两件大事。
提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3.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二)
(以自己的方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