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一单元将要带学生进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隋唐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出现的统一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经历一次长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之后呈现的一个突显出整体性社会发展与文化整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无论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而在本课中,主要为唐朝与日本、新罗与天竺之间的文化交流,交流是相互的、双方的,这一点更体现了单元主题的“开放”;具体内容中有关唐文化的世界地位更体现了“繁荣”。本课紧紧扣住单元主题,同时又立足于对外的友好交往。学生情况分析共性: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面、理解能力都不强,但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材料分析与分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个性: 学生容易受到《西游记》的主导作用,在学习玄奘西行时,不自觉地引入唐僧及西游记的情节,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或纠正。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查历史的能力;了解7-8世纪唐朝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逐步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和从各个方面上把握历史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通过故事串讲的方法,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交流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通过史料分析与小组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流合作和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学习唐朝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使学生体会唐朝的繁荣强盛与自由开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述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之路途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使学生从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中得到启迪。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启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希沃白板(二)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学习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猜图游戏趣味引入新课(出示平安京与长安城平面布局图,利用白板蒙层技术玩游戏,猜猜这是哪座城市)。讲授:先请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猜猜这是哪座城市?这是日本8世纪的都城平安京平面图,与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极为相似,两个国家的都城布局为何如此相似?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个疑问走入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猜猜这是哪座城市? 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极为相似的平面布局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埋下伏笔。
过渡 图片展示(出示王维的诗句)讲授:唐朝诗人王维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指的是皇帝所戴的礼冠,此处代指皇帝,描绘了唐朝万国来朝的盛况。当时,唐朝和哪些国家进行了密切交往,请同学上台圈画。 上台圈画唐朝主要和哪些国家或地区交往。 通过诗句展示,学生了解唐朝万国来朝的盛况,而对地图的圈画,则加深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唐朝中外交流有了初步印象。
一、唐文化的吸引力——遣唐使 图片展示(《遣唐使来唐路线》、《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材料展示: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书纪》 讲授:这里为大家展示了《遣唐使来唐路线》图,从日本到唐朝,海域宽阔,长路漫漫。再看《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图,乌云密布,波涛翻涌,也许下一秒就船毁人亡。既然渡海入唐九死一生,为何他们要冒死前往?相信材料会给大家启示。 分析材料,根据材料找到遣唐使来华的目的 通过图片分析,了解来唐的种种艰辛,而材料的分析则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来唐目的。
图片展示(《遣唐使船》)材料展示: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留学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百年留学》讲授:再看遣唐使船,哪些人能登上此船,来到大唐?在教材中寻找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又有何特点呢? 根据材料概括遣唐使特点 通过师生互动,了解来唐学习的成员组成,并概括遣唐使来华的特点。从中看出日本政府对此事的重视。
图片展示(日本与唐朝文化的对比)讲授:日本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记意,创造了假名字母,利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所以现在去日本你会发现有些文字我们能看懂,这是日本和服与唐朝时期的衣服也是十分相似的,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传入日本后形成了它们自己的茶道,同时他们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革新。可见他们来到唐朝学习了唐朝的制度、文化、经济、文字等等各个方面的东西讲授: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从中我们发现,日本不仅全方位向唐朝学习,也进行了创新,总而言之,遣唐使来华给日本带来了深远影响。 观察日本生活中的中国元素 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在强烈对比和感官刺激学生进一步明白这种文化的输出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过渡 讲授:唐朝不仅热情招待前来学习的日本,还主动前往日本传播文化。
二、唐文化的传播力——鉴真东渡 讲授:在此先请两位同学参与一个小游戏。蒙眼前行,区区三米,紧张害怕,无所适从。而在唐朝,有一位双目失明的66岁僧人,不顾生死,漂洋过海,东渡日本,他就是鉴真。 玩游戏,谈感悟 体验盲人之不易,初步了解盲目前行的艰难
图片展示(鉴真塑像、文字介绍)讲授: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时,日本曾向武汉捐赠医疗物资,物资包装上都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大家知道这几个字的来源吗?唐朝时,日本制造了上千件袈裟赠与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诘语。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却是同一轮明月。这几句话,给了唐朝玄宗时期的一位高僧很大感触。他就是鉴真,谁能为我们介绍鉴真呢?讲授: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听闻这句话,很受触动,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决定东渡日本,共结来缘。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前五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且在第五次东渡中双目失明。第六次东渡时,66岁的鉴真终于成功。 介绍鉴真 通过小故事形式讲述鉴真六次东渡的过程与贡献,学生清楚知道其中过程,有利于理解和学习鉴真的精神品质,并从中感受唐朝对外交流的发展。
观看视频、图片(思考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和影响)鉴真为何前往日本?对日本有何意义呢?讲授:鉴真将先进的文化成果带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至今日,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和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由此可见鉴真在日本极受尊敬和爱戴。 根据视频概括鉴真前往日本的巨大贡献 通过谈话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过渡 讲授:唐朝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了周边国家。我们来看唐与新罗的交往。
三、唐文化的影响力——唐与新罗 展示图片(地图)讲授:先请大家找到新罗所处的地理位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谁?讲授: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留在唐朝做官,并且留下了诗文集《桂苑笔耕》,奠定了他在朝鲜文学泰斗的地位。崔致远只是唐与新罗交往的一个缩影,新罗还从从唐朝吸收了哪些先进文化?新罗对唐朝文化有哪些影响? 自主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表格整进行对比 初步了解与新罗的交往
四、唐文化的学习力——玄奘西行 展示图片(玄奘)展示材料: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讲授:玄奘是谁?为何西行?西行目的地又在哪里?玄奘是一个僧人,他博涉经论,就是读过很多的佛教典籍。觉得这种经论在国内很多的释义大相径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驰。为了更好地向人们阐释佛法,他才去西域寻求各种佛经的,去佛教的发源地探索这些教义的真正释义。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史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玄奘西行的目的。
展示图片(玄奘西行路线图)讲授:玄奘西行的路线如何,谁能简单讲述?一人一马,独自前行…你们觉得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干旱的沙漠戈壁、高寒缺氧的高原和山地、湍急的河流、狂风肆掠的山口、野兽出没的森林等等。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坚持下来,最终到达了天竺的那烂陀寺。这其中体现了玄奘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学生畅谈 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玄奘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坚定的意志。
讲授:十九年后,玄奘回国,带回600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欢迎,请问他的使命是否完成?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翻译。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将1300多卷梵文译成汉语,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经19年学成之后又回到了长安,带回了657部经书,译经74部,之后他还修建了大雁塔,专心翻译经书共1335卷。同时由他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也完成,这本书写了他所见所闻,记述了玄奘去过的110个国家的概况,包括疆域、气候、语言、风土人情等等。) 结合教材归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逐步推敲,了解玄奘西行的主要贡献。
展示图片(《西游记》剧照)讲授:这就是玄奘的故事,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玄奘似曾相识呀?他是谁呢?他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为蓝本撰写的一部神话小说。所以,小说和历史是有区别的,小说带有虚构的从成分,但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 学会区分史实和小说
合作探究 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对这些外商进行钱粮等方面的补贴。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选编自《唐律疏议》唐朝时期的外交为何如此频繁?从中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接下来继续看,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材料内容想想为什么此时的外交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对知识有了基础了解后进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同时又对本课内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课堂小结 讲授:唐朝的经济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同时唐朝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昔日大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长安向世界敞开自己,世界也把长安当做了舞台。今朝中国继续开放,彰显大国担当,谱写盛世华章!盛世大唐凝聚成歌: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教学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以唐朝与日本、新罗与天竺为例讲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本课也是盛唐气象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体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唐朝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开放的政策之下展开的双向交往,这种交往双向互利,互学互鉴,充分彰显了大唐盛世的高度开放与包容。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全局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导入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刮刮乐的游戏,先展示了一张日本平安京的平面布局图,隐去图例,让学生猜猜这是哪座城市?由于在第三课《盛唐气象》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唐朝都城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所以学生大多认为这就是长安城。但随着右边真正的长安城平面布局图通过刮刮乐的形式显示出来,无需多言,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两座城市的平面布局这么相似?由此自然对本堂课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欲。在正式授课环节,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让学生理解了遣唐使来唐的目的,感受到了漫漫长路的艰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日本人冒死前往唐朝学习的精神更加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魅力,同时学生也更能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自信。在讲述鉴真东渡这一段史实钱先玩一个蒙眼前行的小游戏,让学生谈感受,便于学生更加深刻感受鉴真东渡日本的艰难,视频的观看则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了鉴真东渡日本的重要意义。唐与新罗的交往在教材中篇幅不大,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后,我重点介绍了崔志远,以崔志远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唐政府开放的政策,从中也更能体验大唐的强盛。而玄奘西行这一环节的处理,借助了史料分析和深情讲述的方式,去感受玄奘西行路上坚定的信仰与崇高的信念,又通过《西游记》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区分小说与历史。最后的探究部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这一方式来探讨唐朝出现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条件。在课堂总结环节,我用信仰二字将本课内容进行串联和升华。在唐朝时,因为信仰,鉴真勇往直前,盲目东渡;玄奘不计生死,求取真经;他们用自己的大半生,去做好一件事,去充当友好的使者,去传递一种信念,去绘就壮丽的诗篇。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再度进行了情感升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放则兴,封闭则衰。教学之路漫漫,且行且学且思,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