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大单元教学理念,本课以赵宋王朝的家国天下为主题将知识点重新整合为四个子目:一、以武立国;二、加强集权;三、重文轻武;四、变法革新。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性学习。本课选取了部分史料、专著、地图、名画作为背景材料,设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学科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地位,承上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启下为后来王朝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本课四个子目之间有因果关系,应作整体化处理:宋太祖以武立国,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和其后继者采取了强化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制度改革,成为祖宗家法,在稳了定政权的同时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积重难返,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北宋的制度改革所知甚少,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北宋建立和王安石变法的概况,可以表格形式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作为重难点,则需要在分析背景资料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历史解释: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唯物史观:辩证、多角度的看待北宋的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新的弊病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家国情怀:知道王安石变法,感悟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表现和影响
教学资料
文字资料、历史地图、形势图、结构图、古代名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归纳法、讲述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空前繁荣?积贫积弱?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思考问题,进行自主预习 预习教材思考问题:北宋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通过对宋朝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一: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问题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内容?观察《北宋时期形势图》,北宋周边还存在哪些政权?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总结:979年,宋太祖之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在北宋周边还存在着辽、西夏、大理等政权。说明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性的统一。问题二:宋太祖和五代十国的帝王当上皇帝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北宋为什么没有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代”?政权建立者建立方式后梁唐宣武节度使朱温造反后唐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存勖造反后晋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造反后汉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造反后周后汉邺都留守郭威造反总结:赵匡胤当皇帝的方式和五代十国的帝王没有本质区别,有的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宋就是五代的延续,但是北宋最终避免了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是因为北宋的统治者从中吸取了教训,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上皇帝,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北宋的周边还有辽、西夏、大理等政权。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北宋和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通过兵变的方式登上帝位,也给北宋统治者提供了借鉴,从而避免成为第六代。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和提取教材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形势图精确认识北宋的地理位置,树立时空观念。分析形势图知道北宋并非一个大一统王朝。引导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点进行对比,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导学二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一:宋初统治者看到了唐末以来遗留下的哪些弊病?宰相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总结:为此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些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问题二: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总结:皇帝把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就杜绝了五代十国兵变政移的现象再次发生。问题三:面对五代十国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宰相的权力?总结:从秦汉的三公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宋朝的分化事权,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问题四:面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总结:与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集统兵权、财政权、民政权于一身的情况相比,北宋的地方长官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问题五:对比宋朝改革前后中央和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总结:北宋统治者清醒的认识到唐末以来遗留下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的动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北宋也因此避免了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唐末以来遗留的弊病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赵普认为解决方案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分析材料得出结论: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②控制对禁军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分析材料得出结论: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通过一系列改革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结合史料进行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一起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理解故事背后的制度变革,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结构图和史料概况历史信息的能力。精确解读结构图,帮助组学生形象的识记历史知识点。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导学三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问题一:分析宋朝文官和武将的地位出现了什么变化?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总结:宋太祖本是后周大将,通过兵变的方式当上了皇帝,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于是在统一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就开始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问题二:宋朝统治者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为此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合作探究分析重文轻武有哪些具体表现?总结:宋太祖时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期继续打击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经过北宋历代帝王的强化,重文轻武政策成为宋朝君臣默认的不可改变的祖宗家法。问题三:思考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对宋朝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解决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造就了北宋的繁荣,但是也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的种子。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出现文官地位上升,武将地位下降的现象。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重用文官,以文官统兵,压制武将,大力发展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探究对历史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内涵,知道重文轻武政策在宋朝具有延续性。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唯物史观。
导学四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问题一:思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总结: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问题二:阅读教材,自主完成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目的措施内容富国强兵问题三: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几乎废除全部新法,思考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加剧。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阅读教材得出结论: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操之过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变法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力,感悟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理解改革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课后延伸 展示图片: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徽宗、钦宗向金军乞降,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大批典籍和珠宝器物,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结合史实得出感悟:一个民族要有尚武精神,要适时的进行制度变革,极端的政策会危及国家安全。 感悟历史兴亡,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北宋的政治黄袍加身,以武立国:陈桥兵变,结束割据,南北统一防弊之策,加强集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重文轻武,祖宗家法:重用文官,压制武将,发展科举积贫积弱,变法革新:变法背景,主要内容,变法结果
教学反思
大单元教学为理念,问题导向、整体视角,以赵宋帝王视角为主线,掌握为防范武将为核心进行的系列改革,实现整体化学习;史料实证,重点突破,针对本课教学重难点,以史料实证突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体验,情感升华,体会宋朝空前繁荣的文治气象,感悟感悟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